1943年开春,泾口区队指导员孙琳带着区民兵小队在西岗乡一带巡逻,当时地气还未回暖,清晨的雾气当中逸散着一层凛凛的寒意。
孙琳与几名队员正走着,突然有人指着路边喊道:
“指导员,你快看,这草窝里面是个啥?”
几人凑上前去,只见草窝里面蜷缩着一个人,看样子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穿着破破烂烂,头上还盖着一顶烂了洞的破毡帽,正蜷缩着身子睡觉。
“这天气,睡在外面,怕是要冻坏了。”孙琳走上前,推了推这个年轻人,对方被推醒后,一脸茫然地看着众人,冻得有些泛紫的嘴唇,上下翕合了几下,却最终没有吭声。
“你是哪儿的人,怎么在这外面睡觉?”孙琳蹲下身子,看着眼前年轻人淡薄的身子,和声问道。
“长官,”那人看孙琳他们挎着枪,十分惧怕,赶紧站起身,未答先落泪:“我是八里沟的,叫于小勇,我父母都被日本人给杀死了。我跟日本人那是血海深仇,我出来就是为了找新四军,准备参军打鬼子去,但没有关系,总是找不到,昨天没地儿睡,就钻这草窝里对付一宿了。”
孙琳一听,眼前这青年,身世十分可怜,也确实有强烈的革命斗志,是个可以吸收的好苗子,区队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既然碰到了合适的人,自然不能错过。
当天,孙琳便收下了这个于小勇,将他带回了区队。这个于小勇来到区队中之后,干事非常积极,革命热情很高,做事儿也很机灵。
区中队长王嘉树见这个小于年龄虽然不大,但为人活泼机灵,是个干事儿的能手,随后就把他要到区中队,给自己当通信员。
当时的孙琳和王嘉树都以为,收到了一个不错的好青年,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聪明、勇敢、机敏、活泼的小于,竟会是敌人精心谋划,打入我方内部的一名受过严格训练的日本特务。
当时,王嘉树等人在中共淮安县委、泾口区委的领导之下,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发展抗日武装,打击土匪势力,瓦解、分化地方日伪军,并在各乡各村施行“二五”减租、“四六”分收等工作,为区委进步一扎根淮安、开辟工作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而与此同时,随着王嘉树等人的工作不断开展,地方的日伪军们开始逐渐不安起来,经过几次突袭、围剿,区队规模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不断扩大,万般无奈之下,敌人们便想到了一条毒计:
向区队这边,秘密派遣特务,同时想方设法收买我方意志不坚人员,使之成为潜伏在我方内部内奸。
于小勇便是敌人策划中的一枚棋子。
自从于小勇当上了王嘉树的通信员,他不仅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我方的领导干部,还能与下属各民兵分队联系,而此时,区队各分队内,也陆续混入了奸细、特务,这些人在于小勇的带领之下,将情报汇总给他,然后由于小勇发送、报告给车桥据点的日伪军处。
随着敌人掌握我方情报越来越多,对方开始逐步策划对我方进行突袭、包抄、围剿行动,而就在敌人展开行动的前一天,我方打入敌方的情报站收到了内线的一封十万火急的情报。
情报的内容很简单,寥寥数字,却让当时的情报站站长金谷风同志看得心惊胆战——我们队伍之内混进了敌特、奸细,请尽快清查、肃清。
金谷风收到情报之后,当夜便将情报传回了区队之中,随后,王嘉树便着人开始秘密调查,希望能够尽快清查出这些潜伏在我方队伍当中的毒蛇虫豸。
“当时,情报虽然送出去了,但还是太晚了。”后来,金谷风回忆起这件往事之时,依然难掩失落、懊悔的神情。
当时,清查工作虽然已经布置下去了,但敌人的行动却提前了。9月16日,晚,王嘉树率领区队与民兵在屋舍一带活动,傍晚来到了西岗村(现博里镇西岗村西北的小村三道二舍)过夜,几人分别住在了几家农户家中。
半夜里,内奸张兆荣趁着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溜出村子,跑到了夏庄据点,将王嘉树等人的行踪,告知了据点内的日伪军。
下半夜之时,据点内的日伪军倾巢而出,随后包围了整个西岗村,陡逢突变,区队队员们纷纷撤出屋子,来到荒地、沟坡之处躲避、隐藏,当时的王嘉树躲在所住农户后面的庄沟内,手拿短枪时刻准备着与敌人战斗、拼杀。
当时,叛徒张兆荣跟在于小勇的身后,来到了王嘉树的歇息农户家中,一看人不在,便猜到对方没有走远,后来便在房子后面轻声招呼王嘉树出来。
不明就里的王嘉树,还以为是敌人已经走了,便跳出来见自己的同志们,然而,下一刻,这帮人便像毒蛇一般,跳将过来,擒拿王嘉树。
慌乱之际,反应过来的王嘉树抬枪冲着这些叛徒们开火,然而下一刻,他的心便跌入了谷底。
枪打不响了,子弹各个都是臭弹,原来,正是这个于小勇,趁着跟随王嘉树之际,将对方的子弹内的火药偷偷倒掉,然后换成了土沙子,以至于关键时刻,王嘉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奔扑上来,自己却只有挥着手枪去砸、去拼杀。
一阵凌乱的枪声响过,王嘉树倒在了血泊当中......
“当天,除了王队长牺牲了之外,一位女同志和几个民兵也都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而一些被叛徒蛊惑的民兵们,则纷纷坐在路边,等待着敌人的收编。同志们辛辛苦苦经营的数百人民兵队伍,一夜之间,悉数溃散,从西岗乡到淮安县,乃至整个盐阜地区,全都沦为了敌占区。”多少年后,孙琳再次谈及这件往事,依然痛苦不堪,“我这辈子,干得最错的事儿,就是当初收下了于小勇,如果不是他,王队长说不定不会牺牲!这件事真是让我悔之莫及。”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61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淮安文史资料》,孙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