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之一,看似比直接处死要“宽容”,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对于男犯人来说,流放已是一种无比艰难的考验,而对于女犯人,命运则更加悲惨。令人费解的是,押送女犯人的差事竟然成了“肥差”,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押送。到底是什么秘密,让这些看似辛苦的差事变得如此诱人?
流放的残酷在古代广为人知,特别是到了宋朝之后,这种刑罚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厉。
犯人在出发前不仅要挨上几十板子,还要在脸上刺上“配某地”这样羞辱性的字眼。之后,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十几斤重的枷锁要一直带在犯人的身上,靠着双脚在坑洼的路上行走,走的慢了还会招致打骂。
在这样的情况下,犯人通常难以忍受。皮肉与枷锁摩擦,血肉模糊,长途跋涉让人筋疲力尽,每天必须走几十里路,许多人熬不过这漫长的旅途,死在了路上。
更残酷的是,即便活着到达,他们往往还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繁重的劳作,最后倒在寒冷和劳累中。这些犯人,尤其是女犯人,面临的远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考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屈辱。
在这个背景下,押送女犯的任务却成了官差眼中的“好差事”。这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四个关键原因,揭示了流放制度中的黑暗现实。
首先,衙役们的工资在古代极其微薄,押送犯人反而成了他们捞外快的好机会。那些被判流放的女犯人,往往是大家族的妻女,这些人向来娇生惯养吃不得苦。而她们的家人为了让她们少受些苦,免不了要重金贿赂押送的官差。
官差在接受了这些贿赂后,自然会“留点情面”,尽量让犯人在路途上得到一些额外的照顾。无论是延长休息时间,还是在途中提供稍微舒适的条件,甚至让女囚不必时时带着沉重的枷锁,这一切都成了贿赂的交易内容。
其次,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大户人家的妻女,一旦被流浪,也只能任人宰割。女人和男人不一样,她们在很多时候都不懂得反抗,比较顺从,因此押送女囚犯的时候,官差们更“省心”。
另外,女囚身娇体弱,没有多大力气,想跑也跑不了。而男犯人有时力气大、体格强壮,有的甚至精通武艺。押送他们时,官差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担心犯人会趁机逃跑或反抗。逃跑后的犯人可能会逃入山林,成为无法控制的隐患,官差若不能将其追回,甚至可能面临处罚。
因此,押送男犯不仅费力,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严重的话,还可能牵连自己的“工作”和性命,因为有些男囚犯报复心很重,在路上逃跑还是小事,万一起了反抗的心思,则有可能趁官差们不注意的时候“下黑手”。
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押送女犯人时,天高皇帝远,没有人可以保障她们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路途偏远、无人监管的地方,官差可以借助职务之便,对女犯进行猥亵和侵害,而那些女子为了名节也只能忍辱含泪,不敢告发。
一群既听话又能任自己为所欲为的女子和一群不服管教的邋遢大汉相比较,官差们自然更倾向于押送女犯人,毕竟“好处多多”。古代流放的残酷体现在犯人本身的身体和心理折磨上,制度中的权力滥用让她们饱受摧残、生不如死。
通过贿赂获取好处,通过权力控制犯人的命运,这些原本应当维护法律和秩序的官差,成为了制度漏洞的受益者。而对女犯人来说,流放不仅意味着远离故土、饱受折磨,还意味着在漫长的路途中可能遭遇难以言说的屈辱。
历史的残酷往往体现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流放作为一种刑罚,表面上是法律的执行,实际上却揭露了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阴暗面。
权力的滥用、制度的缺陷,使得本应维护正义的刑罚沦为官差们获取利益的工具,尤其是当涉及到女犯人时,这种利益链条变得更加复杂与隐秘。
回顾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刑罚的残酷性,更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警惕权力滥用的危险。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要求我们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在这段历史背后,是无数女犯人的悲惨命运和未被伸张的正义。
参考资料:文史丨古代被判流放的犯人有可能偷偷溜回家吗?——2023-05-03 10:19:3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