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滕王阁和岳阳楼吵起来了?!”近日,一条热搜#滕子京姓滕他不守滕王阁谁守#冲上榜首,全网笑疯。原来,有网友调侃:“滕子京姓滕,不去守滕王阁,这合理吗?”谐音梗瞬间引爆评论区,有网友锐评:“参观滕王阁背《岳阳楼记》算得上是史诗级社死了吧。”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开篇,成了这场乌龙的笑点源头。
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美意境,却因滕子京的姓氏被强行配对。
网友纷纷玩梗:“《滕王阁序》:我姓滕,但我的‘亲爹’是王勃啊!”
两篇千古名文本是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岳阳楼记》抒怀天下,字字忧国;《滕王阁序》写景抒志,句句惊艳,可偏偏网友的脑洞让它们“跨界联动”。
面对全网玩梗,滕王阁工作人员哭笑不得,也紧急辟谣:“游客都是有备而来,提前背一两个月《滕王阁序》,没人会搞混!”岳阳楼也赶忙澄清:“只有问路时口误成‘滕王阁在哪’的,绝无背错文章!”毕竟,740字的《滕王阁序》和368字的《岳阳楼记》,哪个背下来简单我还不知道嘛!
这场跨越千年的"名楼乌龙",实则是当代人文学记忆逐渐模糊的缩影。当互联网热梗狂欢散去,怎么才能让经典名篇真正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深耕语文教育二十余年的曾曦老师,用"工科思维"给出了答案。这位曾参与我国首艘航母论证的军工专家,转型教育后独创"八大篇法"教学体系,曾在直播时,带学生用精密思维拆解《岳阳楼记》——从滕子京的贬谪命运剖析家国情怀,在368字的谋篇布局中解读范仲淹的忧乐哲学。
如今,曾曦老师的《作文有原理》已助力千万学子重拾文学自信 —— 记住名篇易,读懂情怀难,若想在提升语文素养的路上找到方向,不妨从抖音搜索“曾曦爷爷讲作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