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之变中,为什么禁军把矛头直指杨贵妃,非要杀了她不可?
首先,先说结论:
只有杀掉杨贵妃,才能让太子没有回头路,把政变进行到底,与唐玄宗彻底决裂。
表面上马嵬之变是禁军们自动发起的哗变,实际上只要是有心人都能看出这是太子党想要趁机上位。
因此,那些被“当枪使”的禁军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太子李亨半途而退,政变不彻底。
如果皇帝和太子的中途关系缓和,那这些已经出发的禁军们就成了两头不讨好的政治牺牲品。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禁军们只有把事情做绝,彻底激怒唐玄宗,杀掉他最爱的女人杨贵妃,才能让唐玄宗彻底与太子决裂。
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点、唐玄宗痛失爱人,在严重的打击之下彻底失去了之前的霸气。
之后的唐玄宗不仅方寸大乱、一夜衰老,甚至人也憔悴了许多,再也没有心思掌管权谋。
唐玄宗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当这种不可侵犯的神秘骄傲感被打破后,他就成了一个连普通人都不如的糟老头子。
第二点、也就是上文我们所提到的,让太子李亨下定决心与唐玄宗决裂,再也没有了回头路。
那些反抗的禁军们也避免了沦为替罪羊的结局。
当然,杀死杨贵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斩草除根。
禁军当时已经诛杀了杨贵妃的亲哥哥杨国忠,为了防止杨贵妃在平叛结束后秋后算账,必须要斩草除根。
而且事实上,禁军卫士在这件事情上做的很绝,他们不仅斩杀了杨贵妃,还有杨家满门。
遥想当年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风光,不禁让人唏嘘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
就如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一样。
皇家斗争,岂容心软。
当年李世民在诛杀时,其实还是心存疑虑,但是天策府的文武大臣一律要求“斩草除根”,李世民最终才下定决心。
而天策府的文武大臣们也和这些禁军们有着一样的想法。
他们之所以冒着灭族的风险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如果斩草不除根,等他们老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后代也大了,他们与李世民是一家人。
这一家人倒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可那些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天策府功臣后代,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结局了。
因此,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如果真的妇人之仁了,那尉迟敬德、陈咬金、房玄龄等人就要和李世民battle一下了。
李世民的江山又怎么能坐得稳?
同理,这里的杨贵妃也必须死。
如果她还好好地陪在太上皇李隆基身侧,禁卫军们迟早就会得到清算。
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没有斩草除根,就是他们的教训。
他们五个人舍命帮助唐中宗夺回了天下,最后却没有一个好下场。
神龙政变结束后,武则天被迫退位,李唐天下再次回归。
而发动政变的五位大功臣张柬之、敬晖等人纷纷荣华富贵加身,成为了郡王。
就当众人庆兴成功的时候,洛阳长史薛季昶就曾上书当时手握军权的敬晖,直言不讳地说道:
“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彻底铲除武氏残余势力,方可永绝后患,以安天下。”
敬晖也很同意,于是将此事告诉了张柬之,没想到却遭到了迂腐的张柬之的极力反对。
张柬之认为这件事情的决策权应该在皇帝手中。
薛季昶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
“我等日后已不知将死于何地也!”
之后武三思成功勾结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武氏再一次掌握了政权。
掌握政权的武氏自然不会放过当初让他们如此悲惨的五人。
这五个郡王最终如薛季昶所言,先是被贬官流放 最终遭受酷刑诛杀,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