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常能听到一种观点,许多投资者对A股市场深感失望,认为市场存在诸多漏洞,部分公司存在造假行为,因而萌生逃离市场的想法。但在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教授看来,看待事物往往因视角不同而结论各异。

站在中国整体社会的维度审视资本市场,它实则是信息披露最为公开透明、规则执行最为彻底的领域。
就此而言,中国最优质的资产大多汇聚于资本市场。所以作为投资者,在未来不可避免地需要将个人财富配置其中,因为相较于未涉足资本市场的资产,在这里更有可能实现风险与回报的良好平衡。

过去几年,受多种宏观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中国资产,特别是权益类资产表现欠佳。A 股市场与港股市场在这一时期均大幅下跌。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国力正持续增强。

以近期的 DeepSeek 为例,这一成果便是中国科技实力取得突破的典型例证。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中国人以勤劳、智慧和努力著称。
在开展相同工作时,我们的成本可能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倘若在技术层面不存在代际差距,中国在众多产业领域的效率将迅速超越西方。从这一角度深入剖析,中国的发展态势其实极为积极。

当然也必须承认,当前社会分配机制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仍存在可完善之处。当下一个极为关键的经济现象是,中国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至少是阶段性过剩,而需求端却难以有效释放,这一矛盾主导着当前的经济周期。
尽管如此,陈欣教授依然坚信应乐观展望未来。长期以来,他始终对中国资本市场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在前两年市场弥漫悲观情绪之时。
去年陈欣教授曾反复强调对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应保持乐观。如今,港股已释放出极为积极的信号,国外机构投资者等长线资金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股的价值。

此前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处于较低水平,从中长期视角考量,这些企业仍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此外像 DeepSeek 这类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国外资本对中国科技股的重新估值,这进一步表明经济体系中蕴含着众多积极信号。
此次陈欣教授来到临港高新,旨在开展应用性研究,而应用性研究与传统学术研究各有侧重。

未来,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资本市场相关的即时性研究。具体而言,国家出台资本市场重大政策后,需迅速展开研究;对于资本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要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背后的运行机制;
同时,针对资本市场中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企业行为与价值,也需进行剖析。

陈欣教授将这三方面总结为即时性研究,其关键在于 “快”。若想在资本市场研究中产生影响力,就不能着眼于几年前的旧闻,而应紧密关注当下发生的新动态。
其二,智库工作,即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实际上,智库工作与资本市场即时性研究相辅相成。只有对资本市场的重大事件及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才能够为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陈欣教授会定期举办小型研讨会,围绕国家战略关注的焦点以及资本市场的热门主题展开探讨。通过这些研讨会,不仅能够获取更多信息、促进自身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还能借此加强与其他智库及学术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教育与宣传工作。陈欣教授会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教学案例,定期把阶段性成果总结成书甚至编写成教材予以发表。
同时借助新媒体创新宣传形式,例如制作视频。将案例的主要分析过程与结论以视频形式呈现,这样既能发挥教育功能,又能宣传学院品牌。
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平台,人才是建设的关键。陈欣教授计划组建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从研究中心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沟通。

首先陈欣教授会走访临港地区的重点企业,增进彼此了解,探寻学校在教育以及资本市场研究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哪些赋能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借助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的平台服务本地。
在与本地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后,进一步与更多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沟通与研究,以此提升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研究成果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 。
文本来源@陈欣教授谈财经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