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9万海外存款多年未动,大使馆请示:副主席,这钱怎么处理?

纵观历史2021 2024-08-24 15:23:36

1958年,朱德意外接到中国驻德大使馆的来信,信中提到,朱德在大使馆中存有95008.3马克的存款,这笔巨款让朱德十分意外,一向节俭的他,怎么会有一笔巨款呢?

得知此消息后,朱德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这笔钱与一名叫做史沫特莱的女记者有关。

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一个贫苦人家中,她切身的感受到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对资本家恨之入骨。

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史沫莱特,几乎做遍全美国最低贱的工作,深刻意识到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或许人总是能在逆境中激发出无限的潜能,为了改变命运,史沫特莱白天干活晚上念书,找到为止努力一生的爱好——写作。

史沫特莱不断向报刊投稿,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她的眼光不再着眼于欧洲大陆,放眼全世界。

在和中国革命者的交流中,史沫特莱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愿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史沫特莱作为女记者的身份访问中国,在和国民党的交流中,听到一个无恶不作的共产党形象,这和她一贯认知不符。

为了了解共产党的真实样貌,史沫特莱抵达延安,当时接见她的正是朱德。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史沫特莱就被朱德的形象震惊了,眼前这个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气质质朴温和,看起来就像是邻居家的叔叔。

让史沫特莱意外的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口中时不时会说几句英语,两人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了。

史沫特莱很想知道,农民出身的朱德是怎么走上如今的革命道路,在交谈中,渐渐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决定要用自己手中的笔给朱德写一本人物传记。

一有时间,史沫特莱就去访问朱德,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两个人跨越国籍,结下深厚的友谊。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的革命情况,史沫特莱不顾组织的反对,毅然决然来到了战争的第一线,常常奔走在最危险的地方。

长时间的奔走,让史沫特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只能回到美国休养。

就算不在中国,史沫特莱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情况,坚持撰写朱德的传记,最终在临终前将这本《伟大的道路》写完了。

史沫特莱立下遗嘱,将这本书的所有收入都归于朱德,提出将遗体葬在中国,和那些革命战士们葬在一起。

得知史沫特莱的死讯后,中央将她的坟墓迁回北京八宝山。

了解这笔收入的由来后,朱德的心里十分感动,很感激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友人,怎么使用这笔钱也是一个问题。

最终,朱德决定将所有钱都用来购买自然科学书籍,捐给图书馆,朱德相信,这样的处理一定让史沫特莱感到欣慰。

在战争年代,有的人虽然国籍不同,大家有着相同的信仰和追求,是心与心紧密贴近的好友。

2 阅读:652
纵观历史2021

纵观历史2021

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