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雁芙说历史 2024-04-08 11:19:15

贞观末期,魏王李泰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对太子李承乾步步紧逼,李承乾最终坐不住,决定谋反夺权,结果事情败露被废黜,但作为储君争夺战中的胜出者,李泰却未能因此登上太子之位。

而他之所以与太子之位无缘,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他自己作死,导致他不仅丢了储君的位置,自己也被撵出京城。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老大因为犯了事儿被废黜,那么顺位继承的就是老二,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合法也合理。

李承乾被废黜后,李泰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储君第一人选,可他太心急了,接二连三犯错误,最后玩儿脱了。

错误之一,李承乾前脚刚一垮台,李泰后脚就急着进宫面见老爹李世民,说了一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话。

见到李世民后,他一个大胖子,仗着皇帝老爹的宠爱,竟然躺在李世民的怀里撒娇,请求将自己立为太子。

正当李世民犹豫不决之际,李泰当即表示,如果自己做了皇帝,将来等自己百年之后,就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三弟李治,以全兄弟之情。

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父子之道,故当天性,我见其如此,甚怜之。”——《旧唐书》

此话一出,听得李世民顿时就是一阵感动,但立太子这事儿实在是太大了,李世民并未当场允诺,而是第二天找到朝廷重臣褚遂良来商议。

谁知,褚遂良听完,当场就给李世民泼了一盆冷水:魏王如果坐拥天下,掌握大权,又岂肯杀自己的至亲骨肉,再传位给晋王?

言外之意很明显,天下都到手了,谁会蠢到杀自己的儿子,再传位给兄弟?这不是骗人的鬼话吗?

李世民都被这话给惊呆了,愣了几秒后,才回过神,这才清醒过来,是啊,天底下会有这么傻的人吗?李泰这小子就是在自己面前演戏。

但即便如此,这太子还是要立的,究竟该立哪一个呢?如今李承乾因谋反被废,李泰似乎又不大合适,可自己又十分喜爱这个儿子,一时间,李世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询问褚遂良有没有什么方案。

这时,褚遂良一语点醒梦中人:

陛下昔日明明已经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可陛下却对魏王过度溺爱,给他的礼制甚至超越太子,这也给他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他认为自己才是最受宠的,也有资格做太子,才酿成今日之祸。

前面的教训不可不吸取,如今陛下若是执意立魏王,那么请陛下先妥善安置晋王,如此才能确保安全。

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旧唐书》

褚遂良的话,其实隐含深意!

他的意思很简单,之前就是因为李世民过度宠爱李泰,才导致李泰为了争夺储君之位,与太子李承乾大打出手,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

现在李世民要还是不肯吸取教训的话,他李泰今天敢对李承乾下手,将来也会认为李治是自己太子之位的威胁,也一定会对李治下手,到时候又是一番兄弟相残的悲剧。

经历过玄武门事变的李世民,如今终于体会到了当年老父亲李渊内心的苦楚,可他依然无法想出一个自己这几个儿子兄弟相安的办法。

此时,李世民似乎颇有感触,顿时老泪纵横,哽咽地说道:朕办不到啊!

旁边的褚遂良以及其他朝廷重臣见此情景,所有人都惊呆了,大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位曾经戎马半生,经历过无数艰难困境却又能次次走出困境的大唐皇帝,竟然也有如此无奈的时候。

紧接着,李世民似乎感触太深,哭起来更是收不住了,于是只好停止讨论,匆匆起身回宫。

立太子一事,只好暂时搁置,但是,李泰的那番话已经严重损害了他在皇帝心中的形象,此事过后,他想成为太子,只会更难。

可谁也想不到,在这种风口浪尖的时候,李泰接着又干了一件蠢事,犯下致命错误。

错误之二,李泰恐吓三弟李治。

此时的晋王李治也仅仅15岁的年纪而已,要是按照我们现代的普遍现象,15岁的青少年也才上高中而已。

李治原本和汉王李元昌关系还不错,但李元昌与李承乾因密谋造反,导致李承乾被废,李元昌被赐死。

李泰就拿这事儿去恐吓李治。

某一日,李治走在半路上,李泰突然出现,像个小混混欺负老实孩子一样,拦住了李治的去路,随即说了这么一句话:听说你和李元昌的关系不错啊,如今李元昌被赐死,你难道就不担心吗?

此话威胁之意是十分明显的,李元昌跟李承乾密谋造反,这可是杀头大罪,现在李承乾被废,李元昌也被赐死,如果查出李治跟他关系很好,难免不让人怀疑,李治是否跟李承乾谋反有关联。

万一因此被牵连进去的话,轻则被废为庶人,重则小命不保。

向来性格柔弱的李治着实被这句话给吓坏了,从此日日忧心,而且他这种15岁的小孩,脸上根本藏不住事儿,心里的害怕全表现在了脸上。

所以很快被老爹李世民看出了异常,于是在李世民的询问下,李治才把李泰恐吓他的事情给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李世民听完之后,当场就惊呆了,心想,我还没死呢,你小子就迫不及待地要对自己亲兄弟下手了?

此时此刻,李世民已经完全确信,当初李泰在他面前说要杀儿子再传位晋王李治的话,纯属骗人的鬼话,李泰那天根本就是为了能成为太子而故意在自己面前表演的。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都凉了半截,李泰在他心中的形象顿时变差了很多。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泰要想登上太子之位,无疑是难如登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机会的。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已经被废黜的前太子李承乾出现了,并且送上一个神助攻,彻底断了李泰成为太子的机会。

只听李承乾对老爹李世民说道:

臣都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之所以会走出谋反这一步,全都是被李泰逼出来的,他想把我从太子之位拉下来,好自己取而代之,我在惊恐之下,不得不向一些大臣谋求自保之策,这才误入歧途,走出谋反这一步。

今日陛下若是让李泰做了太子,那就正好落入他的圈套中了。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

这一刻,李世民听完后没有任何过多的话语,只是怔怔地立在原地,陷入到了沉思中。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几个儿子,会为了太子之位,走到这一步,干出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昔日的玄武门事变依然历历在目,难道自己的儿子们就无法避免这样的祸事吗?

李世民在苦思多日后,依然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于是向大臣求助。

过了几天,一次朝会结束后,李世民单独留下了褚遂良、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这四位股肱重臣。

谁知,当其他都离开后,李世民开口便说道:

朕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竟然干出了这种事情,朕如今实在是万念俱灰,不如一死百了。

李世民说完便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去,幸亏大臣们手速够快,及时拉住了他,并且夺下了那把刀。

几位重臣在惊出一身冷汗后,才劝谏道:陛下有何想法,我等必定支持到底,陛下又何苦如此呢?

听完此话,李世民才缓缓地说道:

朕欲立晋王为太子!

话音刚落,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且同时说道:如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此时,李世民的脸色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前一刻还哭着要寻死,现在却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接着,李世民立刻就对一旁的晋王李治说:听到没有,你舅舅答应让你做太子了,还不快去拜谢。

李治这才反应过来,赶紧对着四位朝廷重臣下拜行礼。

眼见大事已成定局,李世民还是不够放心,又对这四位重臣说道:诸位虽然愿意拥护晋王为太子,但不知道朝野上下其他大臣是什么意见啊。

四位大臣听完,当场表示:晋王仁厚,天下归心,陛下明日召见众臣,一问便知,如果有人不同意,那就是我们罪该万死,欺瞒了陛下。

这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四位大臣都是当时朝野上下数一数二的功勋人物,在朝中威望极高,如果他们出面说服其他大臣支持晋王李治,没人敢说一个不字。

所以他们敢当场表示,满朝上下,没人会反对,因为他们一定会要求其他大臣也必须支持李治的,如果办不到,那就是欺瞒皇帝,属于死罪。

至此,李承乾和李泰费尽心机要争夺的储君之位,就这样落到了渔翁李治的手里。

事实上,李世民自尽的这一出,是故意在表演苦情戏,搞欲擒故纵的把戏。

其实早在李承乾对他说了那番话后,李世民心中就已经对李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经过一番反思后,他心中已经打定主意要立李治为太子。

只不过,李治才15岁,涉世未深,也从未参与朝政事务,在朝野上下根本没有任何威望,不像他那俩哥哥,参与朝政较早,而且各自干出了不少成绩,树立了威望。

所以,要是立李治这样一个毫无功绩,毫无威望,乳臭未干的少年人为太子,势必有很多人不服,即便强行立了他,那他的太子之位也坐不稳。

因此,李世民需要给李治坐稳太子之位铺路,于是上演了那出自尽的戏码。

他的目的很简单,先通过表演自己无奈到要自尽的苦情戏,博取四位朝廷重臣对自己即将做出的决定的支持。

果然,看到皇帝都无奈到要自尽时,当李世民要自刎的那把刀被夺下后,四位大臣异口同声表示,无论李世民做出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到底。

当获得这四位大臣的绝对支持后,李世民顺势表明要立李治为太子的决定。

四名大臣刚刚已经承诺,无论皇帝做什么决定,他们都支持到底。

如此一来,这四个大臣话已经说出来,现在也不能反悔,就必须支持李治为太子。

所以哪怕房玄龄属于魏王党成员,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表态支持李治。

虽然取得了这四名最有威望的大臣支持,但朝野上下那么多人,要是有人反对的话,李治的太子之位也坐不安稳。

因此,李世民才会继续表演,说自己担心其他大臣要是不愿支持可就难办了。

而他心中很清楚,只要这四名重臣肯出面游说,朝野上下,没有人敢说不,而这四名大臣又早已在李世民要自刎那一刻,承诺会对自己的决定支持到底的,所以此时四位大臣为了前面的承诺,就必须出面说动其他大臣无条件支持李治。

这就是李世民煞费苦心表演苦情戏的目的,他成功地为李治成为太子铺平了道路。

最后,李泰究竟有没有机会做太子呢?

其实他如果不犯那两个错误的话,是完全有机会的,而且成为太子的几率很高。

只是李泰实在是太心急了,又是进宫游说李世民,编造鬼话忽悠老爹,又是在宫外恐吓亲弟弟的,直接暴露了李泰的危险性,也触碰到了李世民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这个最敏感的地方就是手足相残。

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他这几个儿子为了权力自相残杀,他更不愿意玄武门事变在自己儿子身上重演。

而李泰说要杀儿子再传位晋王李治的话,正好暴露了他急于夺取太子之位的野心,后面恐吓李治又暴露了他将来不会善待自己兄弟的杀心,李承乾最后的一番话又彻底实锤了李泰不会善待兄弟的面目。

这么一番致命的操作下来,李泰就彻底没希望了。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的话,李泰完全有正确的行动方案,把自己送上太子之位。

他可以进宫游说李世民,只不过不是说让自己做太子这事儿,而是替李承乾求情,并且当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就要开始求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外展示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对自己的兄弟有很深的兄弟之情。

同时,也可以去找李治,只不过不是恐吓他,而是从兄长的角度,在各方面表达对李治的关怀、关心以及关注,让李治感受到来自哥哥的爱,哪怕这是在表演,也是有效果的。

目的和前面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对外表明,他李泰不是心狠手辣之人,而是一个爱护兄弟,心存仁心的人,将来一定会善待兄弟的。

只要做到这些,并且让李世民知道,再通过魏王党成员让其他大臣也知道,那么李泰的太子之位就稳了。

但是,李泰这个人已经完全被宠坏,而且心狠手辣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他是不会认识到这些的,只是我们看完史书后,从上帝视角,会认为这是合理方案。

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他自己是认识不到的,除非有人穿越过去,并且成为李泰的心腹,成功说服他这么做,不然就算给他一个重来的机会,他也照样把握不住。

最终,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后,为了确保李治太子之位的稳定,也为了避免李泰再生夺嫡之心,将其降封为东莱郡王,撵出京城。

虽然后来李泰又被重新封为濮王,但他从此与太子之位绝缘。

后来李世民在说起这件事时,曾亲口表示:朕虽然十分挂念青雀儿(李泰小名),但也只能忍痛割爱,将其遣返封地,无诏不得入京,为的就是让他们兄弟相安,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

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资治通鉴》

可见,兄弟相残这种事情,是李世民极其不愿意看到的,想必他在此刻应该能完全体会到当年李渊的心境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14
雁芙说历史

雁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