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本期为大家带来《MOCCAS研究:息肉切除后用粪便检测监测结直肠癌可安全有效地减少结肠镜检查数量》,敬请关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e99d31da8a6c6b0ceaaa5e1f839c98.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c931ce2736b5800b70bb43472c4912.png)
<第36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5469735e6a11ea2c6e0022d88191f6.png)
MOCCAS研究:息肉切除后用粪便检测监测结直肠癌可安全有效地减少结肠镜检查数量
通讯作者:
Evelien Dekker, 消化内科和肝病学系,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
Veerle M. H. Coupé, 流行病学和数据科学系,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
Gerrit A. Meijer, 病理学系,荷兰癌症研究所;病理学系,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
背景与目的
基于结肠镜检查的结直肠癌(CRC)监测给患者和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粪便检测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的个体行结肠镜检查以减少结肠镜检查的数量。
方法
这项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年龄在50-75岁之间且有监测结直肠癌指征的受试者。在肠道准备之前,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一项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和两项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s)。计算所有监测指标的诊断准确性。息肉切除术后是最常见的结肠镜检查适应证,这部分人群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对较低,通过结直肠癌的腺瘤和锯齿状途径(ASCCA)模型评估基于粪便检测监测结直肠癌的长期效果。基于便检的监测策略对每项测试的阳性阈值进行拟合,以获得至少与结肠镜检查一样有效的策略。
结果
共3453人完成了粪便检测和结肠镜检查。2226人有息肉切除史,1003人曾患结直肠癌,224人有家族性高风险。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界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多靶点粪便DNA检测0.72 (95% CІ, 0.69-0.75), FIT OC-SENSOR(Eiken Chemical Co, Tokyo, Japan)0.61 (95% CI, 0.58-0.64), FIT FOB-Gold (Sentinel, Milan, Italy)为0.59(95% CI, 0.56-0.61)。基于粪便检测的息肉切除术后监测策略至少与结肠镜检查一样有效,可将结肠镜检查数量减少15%-41%,要求一生中完成5.6-9.5次粪便检查。基于多靶点粪便DNA的监测比结肠镜监测更昂贵,基于FIT的监测可节约成本。
结论
本研究显示,基于粪便检测的息肉切除术后监测策略是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最多减少41%的结肠镜检查数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d785aef35f6aeb5f236909e59bb79c.png)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结直肠癌风险增加者需要有效的方法监测结直肠癌发生,但息肉切除术后基于结肠镜的监测策略会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基于粪便检测的监测策略或许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效率。
该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结合了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和FIT,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究不同筛查策略的长期效果。结果显示,在息肉切除术后,两种类型的粪便检测监测策略均可实现与结肠镜监测相当的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并可将结肠镜检查次数减少16%-41%。
研究者发现了基于粪便检测的监测策略,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次数,从而减轻患者和整个医疗系统的负担,这些发现仍需通过前瞻性干预研究进行验证。该研究基于模型的分析仅限于息肉切除术后监测人群,且只有当参与者坚持多轮粪便检查并在粪便检查呈阳性后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情况下,基于便检监测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在这项横断面观察性研究中,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对进展期癌前病变(特别是进展期锯齿状息肉)的诊断准确性高于FIT。然而,数学模型显示基于多靶点粪便DNA的监测比结肠镜监测的成本更高,而基于FIT的监测可以节约成本。随着对腺瘤进展为恶性肿瘤的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可能发现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的粪便标志物。
译者简介
译者
彭益秋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医师
彭益秋,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胰腺炎的免疫调控、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治。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种子计划”人才项目,近5年发表多篇核心及SCI文章。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571f8f3187625a3ff1d1cc94f88999.jpg)
西城院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edc59d8466cc2cb72a3e05e20c93b0.jpg)
通州院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8e34be73505ec5d11e5161dc0d8e36.jpg)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