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族是世居东南亚的大族,在全球拥有240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国。除了东南亚“老家”,近代有一些马来族人迁移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
在印度洋另一边的南非开普敦,同样存在着庞大的马来族社区,被称为开普马来人。开普敦马来族的居住区被称为马来区,以绚丽的建筑闻名。在绚丽建筑背后,隐藏的是马来族先民在非洲打拼的血泪史。
开普敦马来族开普马来人是南非的有色人种,人口大概二十万,他们多数是生活在开普敦的爪哇族。他们老家在印尼,是18世纪由殖民印尼的荷兰人把他们带去南非的,因为彼时的南非发现了大量矿藏,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开发,欧洲人少,不得不从人口稠密的亚洲找人过去。
马来人也是第一个把伊斯兰教信仰传到南非的民族。他们是南非最大穆斯林群体,本来说爪哇语,但现已改为说英语与南非语。
色彩斑斓的马来区,充满血泪的历史在开普敦,有一个独特的街区--开普敦波卡普街(Cape Town Bo-Kaap City),俗称马来区。
马来区隐藏于开普敦的中心,远离了市中心的喧嚣,是一个比彩虹色彩还要丰富的小镇,这里的建筑被刷成了五颜六色,海蓝、深红、米黄、深绿……好像在这里就没有不敢使用的颜色,徜徉在街道上,如同置身于安徒生的童话中。
马来区之所以五彩斑斓与其历史息息相关,好多人说马来区的历史没有其颜色一样多姿多彩。五颜六色房屋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无奈。
马来区历史上居住的都是马来人的后裔,在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时期,住宅区是按人的肤色划分的,黑种人必须居住在黑人区,马来人则被划分为有色人种,只允许在马来区居住。
除了欧裔白种人,其他人种的住宅是不允许放置门牌号的,如何让信差和朋友正确找到自己家便成了大问题,聪明的马来人便想出了“色彩门牌”这一绝招。如今,种族隔离早已废除,具有传统意义的彩色房子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世界游客造访的对象。
走在马来区跳跃的色彩之中,欣赏着色彩斑斓的房屋,那些在阳台上的装饰品不用用心装饰,也别具特色,同五颜六色的房屋互相融合,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那种感觉就像吃七彩糖果般美妙。
旧南非曾以种族隔离臭名昭著,当时涌现出了曼德拉等领袖,其先进事迹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说起那段历史,大家更多的关注非洲土著的苦难,而同样数量庞大的印度、马来移民的遭遇,受关注的就不太多了。
当时的南非,人口根据种族分为四大群体:“黑人”、“白人”、“印度人”和“有色人种”。有色人种包括班图人、科伊人、欧洲人和马来人之间的混血种人,其中很多人是当年被运到南非当奴隶和合同工的印度人、马达加斯加人和中国人的后代。
在种族隔离制度下有色人种受到歧视,国家政策规定他们住在单独的镇区,甚至强迫他们离开其家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祖屋。再者,他们只能受到较低等的教育,但比黑人所受的教育要好。有色人种在反种族隔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1902年成立的非洲政治组织几乎全由有色人种组成。
1950年-1983年,有色人种的投票权像黑人一样被完全剥夺。然而,1977年,通过了允许有色人种和印度人在中央政府任职的提案。1982年,宪法决案引起了一场白人的公投,最终通过了三院制议会。为白人而设的参议院(178名议员)、为有色人种而设的众议院(45名议员)和为印度人而设的代表院(45名议员)。每个院处理与对应种族群体“内部事务”相关的法律,包括卫生、教育和其他地区事务。所有关于“综合事务”(如国防、工业、税收和黑人事务等)的法律交由三院代表所组成的内阁处理。然而,白人议院占这一内阁的大多数席位,有效地确保国家事务仍由白人掌控。黑人虽然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但被排除在外;他们依然是黑人家园名义上的公民。首次三院制选举受到有色人种和印度人选民的联合抵制,当中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
1994年,南非终于废除种族隔离,但是马来区的彩色建筑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见证。
倾城美玉
那些说南非不如以前的,你们可知道当时黑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