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有创造力的书法家黄道周,浓墨枯笔英气逼人,尽显忠烈本色

寓书喻画 2022-10-31 15:35:31

导语:黄道周是明末著名的儒学大师、大书法家。学贯古今,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明代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帖学在明代盛极一时,刻帖也蔚然成风。

《孝经颂》局部

明初以三宋、二沈为明代“台阁体”的代表,中期是吴门书家,之后,又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

到了晚明时,由于受到多种学术思想的影响,在书法领域一洗明代中叶以后陈陈相因的陋习,在书坛出现了众多个性强烈的面貌,如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面目各具,他们在用墨、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

而黄道周不囿藩篱、上追钟繇、索靖的革新精神使他屹立于晚明书坛,并独树一帜。

《孝经颂》局部

人品与书品高度一致

黄道周为明末一代大儒“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他通天文,历数,易经,绘画、精诗文,善书法。

黄道周,初名螭若,字玄度,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福建漳浦人,幼读书于铜山孤岛, 四面皆石取书舍名为“石斋”,又称“石斋先生”。

《张溥墓志铭》局部

5岁入小学受《论语》,7岁就开始读《通鉴纲目》,十来岁就能写出流畅有文采的文章,使得他的父亲对他期望颇段,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家门。

19岁那年献时事于省城的官员,但却没有回音,后来又给大理寺上书,结果却如泥牛沉海,怀才不遇的他只有在家乡做教学先生。直至天启二年,38岁的黄道周才与倪元璐、王铎同举进士,在翰苑相约攻书。

《张溥墓志铭》局部

可惜的是“通籍二十载,历俸未三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流寓贬所或在故乡讲学,直到他死前一年才做了不到半年的礼部尚书, 后又在隆武朝作了半年阁臣,率众抵抗清兵、被俘,于清顺治三年,在南京英勇就义。

死时62岁,虽然他政治生涯短暂,但任职期间却上书三十多次,他敢于直言,刚正不舸,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临刑前以血指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十六字,随后英勇就义。

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格精神的折射,纵观黄道周的一生,可谓是铁骨铮铮,忠肝义胆,他与同时期是王铎、张瑞图不同,人品与书品的高度一致在他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局部

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

黄道周耿介的个性和以钟繇为宗的取法对象决定了他在结体上的追求是朴拙奇崛。他的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

黄道周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大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境界。点画亦辣而润,尤厚尤健,又融入了章草的笔章和汉隶的横势。他把今草的穷变极化和章草的古雅意态结合在一起,还加入了一个小角度的硬拗。真可谓是独树一帜,作品中时时流露出生巧中蕴含着吸纳古法后的新意向。

《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局部

行草书用笔承袭了钟繇的笔法,横画紧结形成一个上升的斜度,捺画取隶书中的上挑的“波磔”用笔。“口”形横折的角度和骨力,又掺入章草的笔意,方折峻丽又不失畅达,处处充溢着古拙之意。

他还善于利用笔画的疏密和夸张的长短对比,极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间概念, 穿插争让,错落有致。使字平中见奇,稳中求险,但又不失重心的平稳,每一点,每一横, 每一捺都俯仰立卧,欹正敛张,起伏跌宕。

《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局部

中锋行笔能使点画充实圆满,显出浑融含蓄的筋骨美,侧锋则使字生姿妍,黄道周用笔常常中侧并举,方圆兼备,故给人以力聚神凝。圆润厚重的美感却又不失姿彩。

这恰恰符合他的“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的审美主张,在笔画与游丝映带之间,虚实相间,过渡自然,使字里行间有强烈的节奏感。

《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局部

他的用笔的另一个特点是绞笔,在很多笔画中书写与同时期其它书家大相径庭,往往自出新裁,另辟蹊径,多了很多连续翻折的绞笔,乍一看难免有突兀之感,可细细一品却很耐人咀嚼,特别是放置在他的结字章法中感觉浑然天成,理应如此,恰恰是他的这种特殊用笔,才造就了他的风格奇特。

很多字中他用小角度硬拗的笔法,即流利痛快,又内涵丰富,让人出奇不意,时时体现着吸纳古法、又自出机杼。

《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局部

此外,黄道周还善楷书,又工隶书。其小楷取法钟繇,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以顿驻为涵客,结字奇堀,夸张得体,以茂密寓散落,创造出了一变钟繇严谨规正而独具随意不羁的小楷风格,也是其行草书中“豪迈不羁的阳剐之美的基本骨架。

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当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则并非如此。

《诗翰册》局部

浓墨枯笔,枯润映衬

黄道周的书品格调高迈,意境不同凡俗,究其原因,除了人品清正,书法用笔真情毕露,章法自然生动外,还与他非常考究墨的浓淡干枯有关。

书法以用笔为上,以用墨为重。用墨在唐以前只有枯润的变化而无浓淡的对比。至宋代,文人画水墨法运用到书法中,从而使得书法用墨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

《诗翰册》局部

明末清初很多书家如张瑞图、王铎等喜欢在墨中加水,惯用涨墨法,以求丰富的墨韵层次。董其昌则全用淡墨以表现平淡天真的清雅逸趣。

而黄道周似乎只醉心于唐以前最简单最单纯的用墨方法,而对这些“墨戏”并不在意。尽管他用墨也加水,会偶尔出现笔画之间互相粘连的现象,但在整体上用墨偏浓,并大量使用枯笔弥补墨色少浓淡变化的不足,使得作品仍有黑白灰的对比和鲜明的节奏感。

《诗翰册》局部

浓墨枯笔写出的线条易于表现魅力和精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能唤起人们的激情,这也是与黄道周整体的审美取向相统一的。

黄道周作书如戈戟森厉,强调紧迫的撅笔习惯,结构每不外拓以见挑挞,也不求柔润以图妍媚,在同是帖学风气下的明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

《诗翰册》局部

他的很多作品中虽然多用浓墨,但是墨浓而不死,却显得英气逼人、意态纵横、神采焕发。他往往写一笔用至墨尽,从而产生墨的浓淡变化,营造黑、白、虚、实、变化飞动的效果,通篇浓淡相宜,枯润映衬,变化自如,显得酣畅淋漓、痛快人心。

笔画则往往在一般书家该伸展的地方戛然而止,而在一般书家该收的地方,他却重重地往外甩出去,这在一些字的右上角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力量感与压迫感似乎反映出乱世颠沛的情态来,既与文、董诸公的舒畅温雅绝然有异,也与徐渭式的粗放豪迈拉开距离。

《孝经定本》局部

结语:

历来书家都赞成“书如其人”的观点。在唐以前文人对人品美的概括是侧重于人的心灵自由,不太强调儒家的“忠、孝、节、义”,然而南宋以降,对人品美的概括则逐渐偏向对忠诚、气节等伦理方面,“失节”成为人品的最大污点。

因而在评论其书时,也往往带有一些讥讽。这也是人们在评价明末清初的几位书家时,推崇倪元璐、黄道周、傅山,而对王铎则颇有微词的缘由。

黄道周是明代最具创造力的书家之一,同时也是人品和书品完美结合的一位书家。黄道周是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是儒家信条和道统标准的信奉者,一生忠孝、正直。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书法才会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END

0 阅读:20
寓书喻画

寓书喻画

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