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韩择木书法造诣颇高,以分隶著称,为唐隶四大家之首。其精研书法,上承汉隶,融合篆法、富有楷意,庄重且有法度、严谨而不失灵动,开创了隶书新的时代风气,影响深远。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初唐时期,楷书作为通行字体在全国仍然流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隶书的书写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唐初的隶书呈现出楷隶皆参的混沌局面,且作品中的笔画组合生硬、气息散乱、字形古怪,有矫揉造作之嫌。
盛唐时期的八分书家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复兴隶书的过程中他们担任了“净化”隶书、正本求源的角色,以韩择木为首的八分书家前追古人,将临习范本定为蔡邕的《熹平石经》,希望借此清除唐隶中楷隶混杂的乱章。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资深的皇室书法教师韩择木,广陵人,文学家韩愈的叔父。他历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元宗之世,故人称韩择木“时更四纪,宠被五君”。
韩择木20岁便进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唐玄宗开元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广德元年致仕退隐田园,约卒于大历初年,享年七十余岁。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亦曾为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曾先后担任太子、诸王侍书达十余年之久,是皇室的一位资深专职的书法教师。尝与颜真卿交游,并与徐浩在集贤院共事,与史惟则也有往来。
韩择木的书法造诣深厚,以隶书驰名于世,其隶书端庄严谨、秀劲有力,上承汉隶,取法于蔡邕,进而影响当时的书风,被誉为“唐代蔡邕”。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曾云“时韩云卿以文显,李阳冰以篆显,择木以八分显。天下欲铭其先人功者,不得此三人,不称三服。”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韩泽木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打破了当时沉寂的隶书风气,开创了新书风。作品中流露出飘逸灵动、庄重严整的气息,其书法风格不仅体现出其自身和所处阶层的气质,也体现了时代繁荣的风度。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篆法入隶,楷意入书韩择木能够汲取汉碑的精髓,将篆法运用到隶书之中,增加隶书的趣味性,丰富了笔法特征,提升了隶书的艺术价值。
从整个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的兴盛时期主要在汉代和清代,在唐代则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唐人在写隶书时主要运用楷法,变化不多,用笔简单,使隶书略显呆滞和程式化。韩择木则是将楷意融入到隶书当中,这就与楷法入隶完全不同了。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韩择木对汉隶的取法非常全面、系统,能够融合各碑之长,再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如《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诗碑》,从笔画、结体及布白看,韩择木无形之中将楷意融入其中,使该碑不显得板滞和程式化,而更富有变化和多样性。
再观《告华岳文碑》,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篆法,汲取汉碑的传统与优点,方圆并用,技法娴熟。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韩择木以篆法入隶,使笔画如锥画沙,沉着浑厚、刚劲有力。既有深厚的功底,又蕴含自然之趣,艺术性很高,表现了韩择木高超的艺术审美观。
其作品中流露出飘逸灵动、庄重严整的气息,其书法风格不仅体现出其自身和所处阶层的气质,也体现了时代繁荣的风度。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如龟开萍叶,鸟散芳林韩择木的书法线条厚重有力,用笔方圆兼施,自然古朴,庄重但不失灵动。唐吕总《续书评》赞曰:“如龟开萍叶,鸟散芳林”。
韩择木的隶书取横式,整体光和秀美,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其隶书的风格也随着他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发生着细微的改变。
《叶慧明碑》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韩择木隶书作品,碑中“用”“周”等半包围结构字有明显取法《礼器碑》的痕迹。线条顺滑之处亦有《曹全碑》的秀丽温婉,以横为主笔的部分字为了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而过度夸张,笔画收放之余略显牵强,显得气力不足。
《祭西岳神告文碑》
韩择木中期的代表作品。书法风格已经成熟并趋于稳定,笔笔坚挺,中气十足,风格上追随唐玄宗《石台孝经》之风,已具庙堂之气。
韩择木刻意在碑中弱化了提按,使书写时发力均匀,除主笔外的每处笔画都粗细、轻重均等匀称,以此减少线条的丰富与活泼感,这一改变的直接结果便是降低了书法作品的赏玩性, 这种面貌一方面昭示着该碑可远观不可亵玩的严肃意义,另一方面,表明该碑已融入了大唐隶书的时代性特征与气势。
《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诗碑》
韩择木晚期的书法作品。字形方正,波磔平和,字形、力度皆分布匀整。值得一提的是,在韩择木的这一幅隶书碑刻中频繁出现了楷隶混杂的现象,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此时的他心态已改,楷法的结构意识深植,以至于信手即楷。
《南川县主墓志》局部
结语:
隶书在初入唐朝时呈现出混乱与颓败之势,是以唐玄宗、韩择木为代表的书家本着追本溯源的理想追求,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兴之争,使隶书在唐朝得到昙花一现的辉煌与生机,最后又因为种种原因,隶书陷入书写的程式和困境,再度没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