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属于菊科蒲公英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呈圆锥状,表面颜色为棕褐色,带有褶皱。叶片边缘有时会呈现波状齿,或者羽状深裂的形态,基部逐渐变窄形成叶柄,叶柄和主脉常常带着红紫色。花葶的上部为紫红色,上面密密麻麻地覆盖着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它的花朵呈头状花序,总苞呈钟状,瘦果是暗褐色的,长冠毛则为白色。蒲公英的花果期在 4 - 10 月之间。蒲公英还有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别名,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头状花序中的种子上,有由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朵凋谢后,这些带着种子的绒球会随风飘散到新的地方,开启新生命的孕育之旅。
蒲公英形态特征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大致呈圆锥状,略有弯曲,长度一般在 4 - 10 厘米。根的表面是棕褐色的,带有明显的褶皱,根头部还长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叶片的形状多样,有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度在 4 - 20 厘米,宽度为 1 - 5 厘米。叶片的先端比较钝,或者是急尖的状态,边缘有时会有波状齿,也可能出现羽状深裂的情况,偶尔还会呈现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其中,顶端的裂片相对较大,形状为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边缘全缘或者带有小齿。每一侧的裂片数量大概在 3 - 5 片,裂片形状为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也带有小齿,裂片有的是平展的,有的则是倒向生长,裂片之间还常常夹生着小齿。叶片的基部逐渐变窄形成叶柄,叶柄和主脉经常会带有红紫色,上面稀疏地分布着蛛丝状白色柔毛,有的几乎没有毛。
蒲公英的花葶数量在 1 至数个之间,长度与叶片相近,或者比叶片稍长一些,高度大概在 10 - 25 厘米。花葶的上部为紫红色,上面布满了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的直径大约在 30 - 40 毫米;总苞呈钟状,长度为 12 - 14 毫米,颜色为淡绿色。总苞片分为 2 - 3 层,外层总苞片的形状是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度在 8 - 10 毫米,宽度为 1 - 2 毫米,边缘部分是宽膜质,基部为淡绿色,上部则是紫红色,先端会增厚,或者有小到中等大小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为线状披针形,长度在 10 - 16 毫米,宽度为 2 - 3 毫米,先端是紫红色的,带有小角状突起。舌状花是黄色的,舌片长度约 8 毫米,宽度约 1.5 毫米,边缘花舌片的背面带有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的颜色为暗绿色。瘦果的形状是倒卵状披针形,颜色为暗褐色,长度约 4 - 5 毫米,宽度约 1 - 1.5 毫米,上部带有小刺,下部则有成行排列的小瘤。瘦果的顶端逐渐收缩,形成一个长约 1 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的长度在 6 - 10 毫米,比较纤细;冠毛为白色,长度约 6 毫米。蒲公英的花期在 4 - 9 月,果期在 5 - 10 月。
蒲公英繁殖方式蒲公英主要采用种子繁殖的方式。它的种子没有休眠期,在成熟采收之后,从春季到秋季都可以随时进行播种。如果有实际需求,冬季也能在温室内播种。在露地进行直播时,通常采用条播的方法,在畦面上按照 25 - 30 厘米的行距开出浅横沟,播幅大约为 10 厘米。将种子播下后,覆盖 1 厘米厚的土,然后稍微进行镇压。播种量方面,如果是条播,每亩需要 0.5 - 0.75 千克种子;若是平畦撒播,每亩则需要用种 1.5 - 2.0 千克。而品质优良的蒲公英良种,每亩的播种量仅为 25 - 50 克。播种完成后,要盖上草来保持温度,等到出苗的时候把盖草揭掉,大约 6 天就可以出苗。
蒲公英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蒲公英属于多年生宿根性植物,在野生环境下,二年生的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到了初夏,开花的数量会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多,有些单株的开花数量能达到 20 个以上,优良品种的单株开花数量甚至更高。花朵开放后,经过 13 - 15 天,种子就会成熟。
在采种的时候,可以把蒲公英的花盘摘下来,放在室内存放一天进行后熟。等花盘全部散开后,再将其放在阴凉处晾干 1 - 2 天,等到种子半干的时候,用手搓掉种子尖端的绒毛,然后把种子晒干,留作备用。
叶斑病:发病初期,叶面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之后这些小斑点会逐渐扩展,形成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病斑。病斑的中心部分颜色为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病斑直径一般在 3 - 8 毫米,个别较大的病斑能达到 20 毫米。
斑枯病:一开始,在下部叶片上会出现褐色小斑点,随后这些小斑点会扩展成黑褐色的圆形、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病斑,病斑大小在 5 - 10 毫米,病斑外部有一圈不太明显的黄色晕圈。到了后期,病斑的边缘会变成黑褐色。
锈病:主要危害蒲公英的叶片和茎部。刚开始,在叶片上会出现浅黄色的小斑点,叶片背面相对应的位置也会出现小的褪绿斑。之后,这些斑点会逐渐形成稍微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会散出大量黄褐色的粉状物。当叶片上的病斑较多时,叶缘会向上卷曲。针对上述三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如下:要注重田间卫生,在采摘的同时,收集病残体并带出田外进行烧毁处理;及时清理沟渠,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让植株能够健康茁壮地生长,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2% 福星乳油 8000 倍液,或者 20.67% 万兴乳油 2000 - 30000 倍液,也可以选择 40% 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或者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每隔 10 - 15 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 2 - 3 次。不过要注意,在采收前 7 天要停止用药。
枯萎病:发病初期,叶片的颜色会变浅发黄,植株出现萎蔫下垂的现象,茎基部也会变成浅褐色。将茎基部横向切开,可以看到维管束变成了褐色,这种褐色会向上扩展到枝条的维管束,使其也逐渐变成淡褐色,向下则会导致根部外皮坏死或者变黑腐烂。有的茎基部还会裂开,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会产生白霉。
防治方法: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者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挑选排水性能良好的沙性土壤进行栽种;合理进行灌溉,尽量避免田间过于潮湿或者雨后出现积水的情况;在发病初期,可以选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40% 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 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用药液 0.4 - 0.5 升,根据病情连续灌 2 - 3 次。
蒲公英主要价值营养价值:新鲜的蒲公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包括维生素 A、维生素 C、钾,还含有铁、钙、维生素 B2、维生素 B1、镁、维生素 B6、叶酸以及铜等。其具体的元素含量中,水分占比较大,每 60 克生蒲公英叶中,水分含量达到 86%,含有蛋白质 1.6 克,碳水化合物 5.3 克,热量约为 108.8 千焦。
药用价值: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在医学上,它可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病症。
蒲公英花语蒲公英有着充满朝气的黄色花朵,它的花语是 “无法停留的爱”。
蒲公英自我经验我对蒲公英最初且最深刻的印象来自课本。之后每次见到蒲公英,都忍不住想要把它吹散,看着那些随风飘零的种子,总会让人心生对远方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