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晴
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惊醒了掖庭宫廊下的两只蝴蝶。十四岁的太平公主掀开织锦帘幕时,看见上官婉儿正在用金簪划破竹简。那些被武则天碾碎的上官氏族谱,正以另一种姿态在少女腕底重生。武曌说这是"罪臣之女",太平公主却看见上官婉儿如同一株从血泊里开出的白牡丹——那支金簪不久后便成了代拟诏书的朱笔,墨痕里沉浮着半个盛唐的晨昏。
上官婉儿自幼与母亲郑氏到了掖廷为奴,上官婉儿也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熟读诗书,知晓政事。她不仅精通诗文,她创造的上官体风靡一时,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而且明达政史,聪敏异常。
掖庭发生过过太多奇迹:十三岁的上官婉儿在宫墙上刻下《彩书怨》,诗稿被送到武则天案头。"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树萧森带曙霞",女皇抚着纸笺轻笑:"上官仪的剑气,倒是在这丫头的笔尖还魂了。"武则天惜才,马上召见这个女孩,当婉儿捧着诏书跪在丹墀下,则天皇帝用金错刀挑起她的下颌:"记住,笔墨比刀剑更适合切开王朝的肌理。"
于是上官婉儿被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拔擢为唐高宗李治的才人,在女皇武则天当政时期更加重用上官婉儿,让其担任内舍人批阅奏折,在堆积如山的奏折堆里,总有一枚翡翠砚压着朱砂批注,字字如刃,剖开男权庙堂的铜墙铁壁。上官婉儿在女皇时期备受恩宠,朝堂所有事情都要经过她的手,她权倾朝野、盛极一时。
神龙政变的硝烟漫过紫宸殿时,太平公主联合上官婉儿等人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复位,当这两位武则天身边最受重用的女子正将金丝绣线穿过同一枚玉环。上官婉儿手中的朱笔悬而未落,太平公主的凤钗已经抵住了中宗颤抖的喉头。她们在血色晨曦中交换眼神,像当年在掖庭共读《女则》时那般默契。当婉儿草拟遗诏,太平知道那些华丽的骈文里藏着她们共同编织的密语——那个曾在奏折边角批注"当废武三思"的女子,此刻正用诏书为李唐王朝缝合新的血脉。在唐中宗李显复辟成功后又将上官婉儿册立为昭容,她也受到了中宗极大的重视。
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就干了四年)的月光浸透大明宫的琉璃瓦,上官婉儿在妆台前将金步摇插进太平的发髻。七宝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掩盖了玄武门外渐近的马蹄声。她们最后一次对坐弈棋时,棋盘上黑白子构成的竟是"潇湘"二字。太平执黑子切断湘水,婉儿以白子垒成宛委山势——就像当年在奏疏上圈点江山,朱砂浸透的指尖曾让狄仁杰都赞叹"女相之才,冠绝三省"。直到殿外传来羽林军打斗的声响,白玉棋盘才震落满地。
李隆基的剑锋划过夜空时,上官婉儿的血溅在了太平公主珍藏的《璇玑图》上。那幅织锦本是武则天赐予的恩典,此刻却成了血色盟誓的见证。当新帝的诏书宣告"妖女伏诛",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道被诛杀。对于上官婉儿的死,太平公主表现出了极大的哀伤,她在终南山别业展开泛黄的竹简,蘸着金粉与泪水写下:"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自你走后,天地为之动容,山河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物是人非,我独自站在你坟冢旁的树下,依稀能听到风中传来的你的声音。情深似海,思念无绝期,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只愿一千年一万年之后,还会有人像我一样,永远记得你。
这些些超越政治和权力的真情实感的文字,有感伤,有追思,有对才华的惋惜,有对故人的缅怀,还有女性之间独特的惺惺相惜。这铭文如断线珍珠滚落,每一粒都映着掖庭的月光、紫宸的朱砂与玄武门的血光。 李隆基选择杀上官婉儿,既因为她在武则天时期曾任职,也因为她拥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太平公主自唐明皇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后,两人逐渐决裂,最终太平公主也遭赐死。
千年后,当考古锤叩开上官婉儿的青石墓椁,这方浸透金粉的太平公主为其写下的墓志终于重见天日。若非那些斑驳字痕作证,谁肯相信史书里"奸宄同谋"的定论下,藏着两位女子以命相托的肝胆?那些被刻意抹去的椒花颂声,原是一曲穿越时空的和鸣——上官婉儿用朱笔批注盛唐晨昏,太平公主以凤钗搅动王朝风云,两位杰出女性在男性书写的青史夹缝中,刻下了最惊心动魄的姊妹篇章。她们是当之无愧的知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对方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