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东汉初南匈奴内迁附汉,草原民族物竞天择下的最优选择

阿郑的读书日常 2020-12-15 15:10:02
引语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就根据生物演化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进化论》,即:"所有生物的天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东汉初年南北匈奴分裂时,南匈奴人率部附汉,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南北匈奴矛盾激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被东汉先进社会文化、稳定政治制度和富足生活吸引,所做出的最优抉择。因此,我们从《进化论》的观点再来审视,南匈奴人率部南下的原因,无疑将会得到新的启迪。

一、匈奴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南北匈奴的分裂。

(一) 匈奴内部矛盾的溯源。

匈奴明确分裂为南北两部,是在东汉初年,但是,其分裂的原因,则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期。当时的匈奴人在大漠南北极其兴盛,是西汉王朝的强劲对手,汉高祖刘邦出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政治理念,率众讨伐,结果在战争中了当时的单于冒顿的诱兵之计,深陷白登之围,差点被俘,于是冒顿就和刘邦签订了和亲协议,要求西汉政府每年要向匈奴进贡大量财物,此次失败被汉历代皇帝引以为耻。

白登之围

西汉中期,也就是汉武帝时期,历经惠、文、景三朝后,匈奴贪心大盛,索要财物的数量不断增加,激恼了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匈彻底决裂,汉武帝决定,起兵攻打匈奴,之后经过三次大规模战役,匈奴被重创。无力图汉,没有了汉朝的大量进贡,"气候奇寒,自然环境恶劣"的草原民族匈奴难以自给自足,内部矛盾不断恶化。

(二)匈奴内部矛盾的加剧。

1、第一阶段: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时,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单于后妃),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新单于上任后屠戮大臣,任人唯亲,引起其他匈奴不满,匈奴内部矛盾爆发。

神爵四年,呼韩邪单于在乌禅幕及左地贵人支持下自立。

五凤元年(前57),拥兵在外的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鞬王自立为车犁单于、乌藉都尉自立为乌藉单于,一度呈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场景,大量的臣民在这场混乱中被荼毒。虽然,之后在西汉政府的支持下,呼韩邪单于打败了其他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但是内部派系实际已分崩离析。

剧照: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2、第二阶段:

王莽的新朝天凤五年(18年),时任的匈奴首领乌累若疑单于故去,因为呼韩邪单于死前,曾立下了兄终弟及,也就是"传国于弟"的约定,所以他去世后,他的弟弟继位为新单于。

但是,新单于走马上任后,出于私心,力图改变"传国与弟"的约定,想等自己死后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就制造矛盾,冒着众怒,借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成功达到了自己传位于子的目的。但是,此举也使得,匈奴贵族之间间隙不断加深,为接下来的南北匈奴分裂,埋下了伏笔。

(三)南北匈奴分裂的过程。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前文中的单于死去后,他的儿子乌达韫侯成功上位,圆了他老爹"父死子继"的梦想。可乌累若疑单于的儿子右奥鞋日逐王比心里却因为没得到王位十分不满,等乌达辊侯死去,乌达辊侯的弟弟蒲奴上任成为新单于后,这份不满更是达到了极致。

所以为了报复,右奥鞋日逐王比就趁蒲奴单于向东汉求和的时候,自己先下手为强,直接派遣手下,把匈奴地图送给了东汉政府,向河西太守要求内附。

蒲奴得知后大怒,但是因为右奥鞋日逐王比有南边族人数万人的支持,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暂时僵持,两者彻底决裂。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右奥鞋日逐王比自立为南方单于,并沿袭韩邪单于的尊号,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建武二十六年(50年),东汉派遣使者到南匈奴并与南匈奴正式建立藩属关系,并派人帮助(也可以说监察)南匈奴完成南迁事宜,之后南匈奴部落就长期居住在了东汉北边疆域北地、朔方、定襄、雁门等郡地,相当于现代的河套平原和甘肃陕西一带,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在逐渐的与东汉交流中,同东汉相融合。

"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彬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主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后汉书》

二、南匈奴选择内附东汉的抉择考量

南匈奴的内附,其实不单单只是因为,匈奴统治者不同意见的纠纷,不仅仅是因为在自己地盘上混不下去后才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的原因,其实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渴求。

(一)"屋漏偏逢连夜雨",连年的自然灾害。

匈奴生活的地域向来以苦寒、贫困著称:"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秋冬甚寒,春夏甚风",畜牧业是匈奴人的主要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属于天然放牧性质,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自然灾害如果发生在中原地区,虽然破坏力大,造成的经济损失高,但恢复起来却是极快。可匈奴所居住的地带处于高原荒凉地带,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力及其薄弱,恢复起来也常常是需要数年的恢复。如: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乌达韫侯继他父亲王位这一年,匈奴发生蝗灾,把草木啃噬掉,导致人畜饿死的多不胜数,匈奴人口直接"死耗大半"。

而且,就算没有自然灾害,匈奴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自足"。"随畜牧而迁移"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匈奴人以畜牧业为主业的草原民族特色,由于其生产出的肉奶制品远不如谷类易于保存,所以畜牧规律性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一定程度上,也表露出了匈奴人四个季节的生活状态,夏天粮食充足,冬春则需要靠掠夺他人,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当然,掠夺也是有风险,抢劫需谨慎:

"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 ,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 ——《汉书》

(2) 东汉稳定、富足生活的吸引。

农耕文明对比游牧文明,本就具有更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优势。而且,匈奴虽然领地广阔,但是领地上也比较贫穷,没有城市和较大规模的商业,只有少部分,诸如匈奴统治者、或是大贵族,居住区域的附近才有可能形成小规模的部落聚集区,其余大多都是分散居住,难以形成交换经济,普遍贫穷。

在两汉时期,匈奴基本的生活需求及盐铁需求多数依靠与东汉的互市来解决,塞北的马匹、牛羊,都要通过关市贸易,来换取汉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由于汉朝掌握"盐、铁、茶叶”这三把"利器",所以在交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导致匈奴愈加贫穷。

汉朝: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而且长期的关市贸易,也使得匈奴日加羡慕于汉朝先进的社会文化与稳定的政治制度,与东汉来往更加频繁,"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诱惑力不断加强。到了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南匈奴,终于不得不"趋利避害",选择"入股" 东汉。

(3) 东汉的优渥政策:"入股朕给你分红"

东汉政策对南匈奴的内附愿望,可谓是极其重视。南匈奴内附后,东汉政府,一是对他们加官进爵,并予以大量财物赏赐。根据《后汉书》记载:"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二是尊重他们习俗,并支援他们生产建设,并保护他们派遣大军保护内附匈奴人的人身安全:"严塞明侯,大兵拥护,积四十年",使得内附的匈奴人民有了一段长时间休养生息,人口更是不断增多,对汉文化的学习不断深入,并最终"南匈东汉不两分",成了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安阳发现的南匈奴墓葬

(四)汉匈和亲的传统,使得南匈奴内附,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西汉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之所以,能在"五单于之乱"中脱颖而出,坐上最大赢家的宝座,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汉朝的帮助。所以之后匈奴便向汉朝称臣与汉朝亲近毫不奇怪,其中:"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所嫁的就是呼韩邪单于。建武二十四年,右奥鞋日逐王比自立为南方单于,选择沿袭韩邪单于的名号和传统,无疑是在宣布,要延续向汉称臣的传统,交好东汉政府。

再者,在当时"父死子妻其母"的匈奴社会风尚下,汉匈多代的和亲和经济交流,血脉交融之下,使得靠近于汉朝边境的南匈奴心理上并不排斥汉人,选择内附,故而也没有什么"亡国灭种"的心理负担。

结语

不论是从南匈奴人的视角,还是从东汉的视角来看,当年的内附选择,都是双赢的最优抉择。

首先,从匈奴视角来看。虽然,因为内附的原因,丧失掉了一个独立的“王”的称号和原来的土地。但是,也获得了极高的现实收益:

一是,成功带领自己部落,摆脱了自然灾害的袭扰,还获得了"河套平原"等水草丰茂的居住地。

二是摆脱了游牧特性,促进了自己部落间民众的交流,加强了情感维系。

三是,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受汉族先进农耕技术的引导,生产方式逐渐向农业开始转变。

其次,从东汉视角来看,南匈奴的内附,一方面极大的增强了东汉王朝的边防实力,反相的削弱了塞外匈奴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内附南匈奴人,也促进了"河套平原"、甘肃和陕西等地区的开发,为东汉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人口,促进了东汉经济的繁荣。

南匈奴的内附是"物竞天择"下人性"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内附的匈奴人,把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带到汉朝,丰富了汉朝的民族文化,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而汉朝富足的文化、理念积累,也为南匈奴人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表为内附,实为双赢!

0 阅读:3
阿郑的读书日常

阿郑的读书日常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