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纵观健康
编辑 |纵观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听说过“笑到裂开”,但你听说过“蹲个马桶就裂开”吗?别笑得太早,这事还真不少见。近些年,“肛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尤其是女性,发病率比男性还高出一截!
你以为这只是个“菊花小伤”?其实它疼起来,能让你连呼吸都带着颤音!那到底为啥肛裂越来越多?为啥女生中招的还更多?咱今天就把这事掰扯清楚。
先说说这“裂”到底是怎么回事。别听名字就吓着了,肛裂其实就是肛门边上的皮肤被撑破了,就像你拉链拉猛了,把衣服扯出一道口子。它很小,但非常疼,尤其是你“方便”过后,像是有人拿刀划你一刀,还撒一把辣椒面。

这还不是最惨的。有些人一怕疼,就硬憋着不拉,结果便秘加重,下一次更难,疼得更狠,这就成了个死循环。轻则生活质量下降,重则发展为慢性肛裂,甚至要动刀子。
你可能想问,肛裂不是“憋一憋就好”么?错!这玩意儿不光疼,还黏人。它就像那种你明知道不合适,但又甩不掉的前任——治不好,天天烦你。
更扎心的是,这年头中招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女性,肛裂患者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5倍。这可不是天生体质差,而是生活方式“坑”了她们。

咱们先从“久坐”说起。别看你坐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其实你那“菊部”早就开始“抗议”了。长时间坐着,血液不循环,肛门区供血不足,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一旦排便用力过猛,分分钟“撕裂开来”。
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工作忙、生活懒,运动量小得可怜。肠道蠕动慢,便便就越积越硬,最后只有“硬碰硬”,你猜,谁先受伤?而这第二个“肛裂元凶”,说出来你可能有点不好意思承认:水喝太少,菜吃太少,嘴巴太挑剔。
现在外卖点得飞起,火锅、炸鸡、奶茶轮番上阵,蔬菜水果却成了“假期限定”。水也不爱喝,偏偏还习惯吃得干巴巴,这下好了,大便变得又干又硬,排便就像挤牙膏,硬生生把肛门撑裂。这时候你还坐在马桶上刷视频,边笑边蹲半小时,肛门在背后都快哭了。

而真正让人心疼的,是很多产后妈妈。她们原本就经历了一场“生死级别”的身体挑战,分娩时用力过猛,有的甚至出现了肛门括约肌损伤。产后又因为激素变化、水分流失,再加上带娃睡眠差、喝水少,便秘说来就来,一拉就裂,简直是“雪上加裂”。
可怕的是,一些新手妈妈因为尴尬,不敢说,也不敢去医院,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麻烦。你以为肛裂只是“疼一会儿”?图样图森破了!它疼得有节奏、有套路——拉前紧张,拉时痛到飙泪,拉后持续灼烧,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有些人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越怕越憋,越憋越便秘,最后发展成慢性肛裂,还可能引发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瘘等一连串“菊花危机”。那肛裂来了,咱该咋办?别怕,轻度肛裂其实没那么吓人。一旦发现疼痛、出血,就要及时“软化大便”。

饮食上多吃膳食纤维,像绿叶菜、香蕉、红薯、魔芋这些,肠道清道夫了解一下。水也别省,一天至少喝够1500-2000ml。便秘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点通便药,比如乳果糖、聚乙二醇,别自己瞎吃“清肠神药”,小心“通肚太猛”,结果脱肛都来了。
另外,大便后可以用温水坐浴,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如果这些方法用了还不行,那就别拖了。慢性肛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比如肛裂切除术或内括约肌侧切术。
听起来吓人?放心,现在的大多数手术都是微创、恢复快,远不如你想象得那么“菊花受难”。当然啦,最好的治疗,还是预防。你要是每天规律排便,吃得清淡点,动一动筋骨,喝点水,别久蹲,别久坐,那“裂”哪还有机会找你麻烦?

最后还有个小秘密,咱得提一嘴:情绪也会影响肠道。你一焦虑,肠道就跟着你“怂”,蠕动慢,便秘也更容易“上线”。所以保持好心情,笑一笑,便便顺,肛裂少!
说到底,肛裂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别作了,该养生了!别再拿“蹲马桶刷视频”当放松,别再拿“疼一下忍忍”当无所谓。你要是还不重视,那这事儿真的会从“裂一下”变成“痛一生”。别等“菊花怒放”了,才后悔没早点看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中国肛肠学会《肛裂诊疗指南》(2023年版)
国家卫健委健康报《便秘与肛裂的潜在关系》
Mayo Clinic Health Library - Anal Fissure Overview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年第8期
北京协和医院肛肠科专家访谈报告(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