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再见李可乐》,我心中油然而生起一股温暖+茫然的感觉。
这当然是一部合格的影片,同时它给我的感觉又有些异样。在当下这个经济社会转型的年代,《再见李可乐》可以算是“新市民主义”电影的典型样板之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这些我们生活中最日常的主题,当然是需要有作品去反映的。它所弘扬的很多价值,也是当今社会稳定的基石。
但《再见李可乐》与之前可以堪称“新市民主义”的其他电影,比如《学爸》《我爱你》《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等又有明显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首先来源于改编。如果单从文本上来说,《再见李可乐》相对于原著可以说是“魔改”了。
本片对原著的几个主要的改动:一是改变了故事发生地,从北京改到了成都;二是改动了父母亲的人设和原生家庭的氛围,原著中父母的关系并没有片中这么“和谐”,父亲的原生家庭在原著中对父亲是很冷漠的,这也影响了父亲的性格包括家庭的命运;三是将孟藜这个原著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变成了NPC,四是抽离了几乎所有人的经济生活背景,将两个人(“我”和孟藜)随时代发展追求个人成就和进步的内容全部抹去。
这样一来,其实是将原著中所有相对有个人特质的部分去掉了。对于父亲来说,虽然增加了他做串串店的背景和对航空的兴趣,但也抽去了个人性格的特色,变成了一个纯纯的正能量汉子:宠妻爱女,有责任感,搞事业也有一把好手,还颇有浪漫情怀,几乎是完美的。
这样一个完美的人设,在片中一开始就遇到意外,自然更加让人唏嘘,也更让人能够理解贯穿影片的“母女心结”。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改动的效果似乎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也就是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忽然横生变故并不能加强戏剧性和情绪渲染的效果,而更显得原本的幸福美满有点“假”,即在我看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集体中应该每一个人都是正能量的,并不应该缺少了一个人后立刻就陷入谷底。
而原著故事其实更具说服力,因为原著中父母的关系就一般,而父母两边的原生家庭也很一般,因此这个家庭能维系关系本身就需要每个人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因此才能在之后“越挫越勇”。
而原著中的李可乐也不像片中这么“神勇”,几乎以一己之力成了扭转这个家庭的关键。我们姑且撇开“主角光环”或者“机械降神”的部分,看一下原著的异同。
原著中后半段,基本都是李妍和孟藜两人一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斗并成功,以及两人的爱情故事。张怀军在原著中的人设也比电影更丰满一些。而电影中李妍在上了大学直到工作以后,似乎都是一条直线,看不出环境和年龄成长的显性变化,孟藜更是只成了一个符号。
这样固然让影片更加“普适”,去掉了时代性和环境对于故事的加成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让这个故事稍微显得“悬浮”。
而我更加关注的,是国产电影中越来越明显的“消失的父亲”现象。
本片自不必说,开头父亲去世后,他的形象基本都活在回忆里。最近的《涉过愤怒的海》中,黄渤饰演的父亲在女儿的回忆中基本都是在出门在外,这也造成了女儿的心理问题。今天刚上映的《沉默笔录》影片一开场男主角的父亲就死了。《热搜》中主角陈妙的父亲也是一个平时不见人、只有要钱时才会出现的“渣爹”。《沉默笔录》的一条豆瓣评论中甚至这样说道:
导演们像被传染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死爹+梦境,笑死我了。
为什么国产电影中出现这么多“消失的父亲”?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现象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认为家庭中的父亲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经济责任。同时,父亲这一角色也是应该承担起更多抵御风险、应付压力的作用。
而《再见李可乐》,包括其他影片中各式各样“消失的父亲”,似乎默认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家庭中如果缺失了父亲的角色,那么就会让家庭本身走向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然,女性主义者可以持保留意见,但通常来说我们先假定这样的“刻板印象”。甚至我们可以以《塔尔》为例,说明一个家庭中即便生理性别为女,也同样需要一个人出来担任社会性别为“父亲”的角色,来为家庭遮风挡雨。
但同时我们又知道,过去若干年,经济生活下努力追求个人价值、追求进步和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核心的阶层进阶,是绝对的“主旋律”。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父亲都进入了一场一生都不能回避的“高考”。只有在这场考试中取得高分,才能够有资格扮演一个合格的“父亲”形象。最近的“1500和1500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集中体现。
但同时,也不是“给够钱就好了”。《涉过愤怒的海》引发的争议就是如此,黄渤饰演的金陨石并没有在经济上亏待过女儿,但却缺少陪伴和关爱,于是也成了“东亚父权”的某种负面模板。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狗十三》中果靖霖饰演的父亲对张雪迎饰演的女儿在丢狗后一系列不靠谱行为的怒斥“你到底要啥?!”同时细究下去,我们甚至能发现父辈在这里陷入了某种“结构性困境”,如果没有给足够的经济支持,那么自然是“不达标”,但如果“太能耐”,啥事都替子女打理了,那又压抑了子女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日后更不能独立面对社会(像不像景岚与李苗苗的关系?)那父辈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可能也是《再见李可乐》影片将原著后半段李妍与孟藜个人奋斗的段落全部改掉的原因。主创还是想要一个基于亲情的温情故事,而个人奋斗的桥段显然只能作为个别幸运者的奖状而让普通观众无法带入。因此“消失的父亲”其实是经济转型下个人奋斗机遇以及依靠环境大势迅速跃迁阶层的财富神话的消失,而家庭更多要回归它本身的职能:爱,陪伴,责任,希望,以及生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