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大败李世民,准备三月取长安,若不是离世,唐朝就可能亡了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28 09:06:36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在大唐王朝中,李世民被誉为战无不胜的英雄。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神秘人物,曾在战场上大败李世民,甚至狂言三月内必取长安。

就在他即将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突然离世让他的野心和计划戛然而止。

这位人物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在李世民面前展现出无可匹敌的力量?若他没有早逝,历史的走向又将如何改变?

薛举家境殷实,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后随父薛汪迁居金城(今兰州)。他生得高大威猛,相貌英俊,且天生神力,骁勇善战,擅长骑射之术,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气概。

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壮志,广交天下豪杰,凭借其非凡的魅力和胆略,在西北边疆地区声名远扬。

隋朝大业年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当时的隋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大业十三年(617 年)四月,陇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金城县令郝瑗心急如焚,匆忙招募数千士卒,交由薛举统领,前往镇压起义军。

而薛举却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时机,与长子薛仁杲及十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党密谋起兵。他们趁势劫持了县令郝瑗,假称抓捕谋反之人,继而派兵将其他郡县官员一一囚禁,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随后,薛举自封为西秦霸王,定年号为秦兴,展现出其勃勃的野心。他册封长子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架构。

同时,他积极收拢各地农民军,壮大自己的实力。早已聚众起兵的宗罗睺听闻薛举起兵,深知薛举的威名和抱负,便毫不犹豫地率众归降。

薛举大喜,封宗罗睺为义兴公,其部下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

薛举不仅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在军事方面更是天赋异禀。他武艺高强,冲锋陷阵时总是身先士卒,令敌军闻风丧胆。

其军事指挥才能亦极为杰出,善于洞察战场形势,把握战机,往往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一次战役中,薛举率领两千精兵袭击驻守在枹罕(今甘肃临夏)的隋朝将领皇甫绾。双方在赤岸对阵,战况胶着。

起初,大风朝着薛举大军的方向猛吹,对于皇甫绾一方而言,这无疑是歼灭薛举的绝佳时机。顺风作战不仅能让箭矢射得更远,更可纵火放烟,扰乱敌军。然而,皇甫绾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风势,错失了战机。

不久之后,大风突然转向,朝着隋军阵地狂吹。隋军顿时陷入混乱,薛举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稍纵即逝的战机,立即跃身上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

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英勇无畏,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奋勇杀敌。隋军在薛举军的凌厉攻势下,溃不成军,枹罕最终被成功攻克。

枹罕在河西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次胜利意义非凡。占领枹罕后,薛举的威名远播,没过多久,又有两万余羌人慕名归附。

薛举的实力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他的军队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紧接着,薛举乘胜追击,继续挥师攻城略地,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望风而降。在短短十天之内,他占据了大半个陇西,兵力多达十几万之众。

大业十三年五月(公元 617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两个月后,薛举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封鞠氏为皇后,立薛仁杲为皇太子,尊薛母为皇太后。

薛举成为隋末割据势力中最早称帝的起义军将领。尽管他确实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实力,但如此仓促称帝之举,也暴露出他的轻狂自负和急于称霸天下的野心。

不久之后,薛举的大儿子薛仁杲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功拿下秦州。薛举果断决定将都城由兰州迁至秦州(今甘肃天水)。

从地理位置上看,天水紧邻关中,这意味着关中已成为薛举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公元 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此时的李渊胸怀统一天下的壮志,但在向东拓展之前,必须确保后方的稳定。在李渊称帝之前,

西北地区盘踞着三股强大的割据势力,分别是唐弼、李轨和薛举。其中,薛举的势力最为强大,也最为棘手,李渊深知必须将其铲除,方能安心东进。

在李渊攻入长安至称帝的这段时间里,薛举展现出强大的扩张能力,成功收编了唐弼手下的十万人马,兵力达到顶峰。

他对外号称自己拥有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计划攻取长安,企图一举称霸天下。

薛举首先派遣长子薛仁杲攻打关中的西大门扶风。一旦扶风被拿下,关中西边的保护伞将被彻底扫除,长安将直接暴露在薛举的兵锋之下。

李渊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派李世民率军迎战。李世民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将薛仁杲打得大败,斩首敌军数千人,成功挫败了薛举的首次进攻。

薛举在受挫后,并未放弃进攻长安的野心,他试图与突厥联手,共同对抗李唐政权。

而李渊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危险的动向,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策略,成功破坏了薛举与突厥的联盟,使其孤立无援。

不久,隋炀帝在江都遇弑身亡的消息传来,李渊再无后顾之忧,于是逼迫隋恭帝禅位,正式建立了唐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公元 618 年六月,也就是李渊即位的第二个月,薛举趁李渊忙着操办建国的诸多事务之际,倾全国之力,下血本攻打关中。薛举率军如狂风骤雨般劫掠扶风郡、北地郡,并迅速占领了高墌城的外围。

李渊深知局势危急,派出自己最为得力的助手李世民挂帅出征。李世民率领唐军驻扎在高墌城,深谋远虑的他深知薛举大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必然困难,且敌军士兵多为农民,未经严格训练,作战纪律较差,容易因粮草短缺而丧失斗志。

因此,李世民决定采取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的策略,等待敌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之时,再一举出击,将其歼灭。

虽然李世民的战略规划精妙绝伦,但天不遂人愿,在这关键时刻,他却因病卧床不起。李世民深知自己的战术需要严格执行,因此他极为担心手下将领按捺不住性子,贸然出战,破坏整个作战计划。

于是,他反复提醒代理军中事务的刘文静和殷开山,切勿急于应战,一定要等他病愈之后再做决策。

刘文静深知李世民的命令不可违抗,最初表现得较为谨慎,殷开山却心怀别样的想法。他私底下偷偷对刘文静说:“如今你代理秦王处理军中事务,秦王如此叮嘱,分明是在怀疑你的能力。

这可是立功的大好机会,难道你真想将此功劳拱手让给秦王?”至于刘文静听后究竟作何反应,史书并未详细记载,但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估计他并未当即答应。

后来,殷开山再次前来劝诫刘文静,他说道:“敌人多次挑衅,我军却一味躲躲闪闪,龟缩在营寨之中,如此怯懦之举,定会让敌人笑话。

不如趁秦王病重,我们率军向敌人展示一下唐军的威风,杀杀他们的锐气。”经过殷开山多次的“开导”,刘文静最终还是动心了。

于是,他们俩瞒着卧病在床的李世民,偷偷率领唐军出营,来到高墌的南边,向薛举示威。

薛举本就求战心切,见唐军出营,兴奋异常,立即率领大军从后方突袭唐军。唐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了惨重的打击,伤亡过半。唐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人不幸被俘。

李世民听闻刘文静、殷开山擅自带兵出营的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即写信给刘文静、殷开山,要求他们立即撤军。但此时,一切都已经为时晚矣,李世民面对如此惨状,也只能无奈地撤军回到长安,而薛举则趁机占领了高墌城。

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薛举将唐朝阵亡将士的首级筑起,做成了一座“京观”,以此来羞辱唐朝。

在李世民的从军生涯中,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如此惨重的失败,也是牺牲将士最多的一次战役。

而对于这场战役的责任人,一些史学家存在着质疑。因为事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未受到严厉的惩罚,依旧跟随李世民出征。

殷开山后来成为了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而刘文静则一直是李世民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他们能够得以善终,或许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李世民爱护部下,念及他们过往的功绩和忠诚,选择了宽容和原谅。

第二种可能则是殷开山、刘文静替李世民背了黑锅,这场失败实际上是由于李世民的战略部署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者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但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威望和形象,将责任归咎于刘文静和殷开山。

紧接着,薛举准备趁将士们士气高涨之时进攻长安,妄图一举夺取唐朝的政权。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出兵之时,薛举突然得了重病,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与世长辞。

他的离世,使得他的野心和抱负瞬间化为泡影。不得不说,李渊的运气实在是好,薛举的突然病故为唐朝解除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薛举死后,他的儿子薛仁杲即位。但薛仁杲相较于其父,无论是在军事才能还是政治谋略方面,都显得相形见绌。

最终,薛仁杲在与李世民的交锋中败下阵来,薛举所建立的西秦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插曲。

薛举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璀璨夺目。他的崛起与失败,不仅反映了隋末乱世的复杂与残酷,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历史教训。

4 阅读:2334
评论列表
  • 2024-08-01 04:08

    浅水原之战确实是李世民仅有的大败。

  • 2024-07-30 19:59

    李世民一直等到秦琼投唐后,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秦琼一直是李世民的先锋。李世民有事是秦琼先上,挫敌锐气,他率领大军随后掩杀。这时李毕竟才二十出头小伙子,秦琼大十五岁左右。

    老宋聊轻改 回复:
    从玄武门秦琼的表现来看,这家伙很可能两边都加入过,类似韩信[得瑟][得瑟]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