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中央安排给东野(四野)以及华野(三野)的战略任务是不同的,
一、东野是绝对唯一主力我党最开始的战略方针是“向北防御, 向南发展”,后续,解放战争开打,我党察觉到东北对于战略局势的重要性,于是,将战略改变为“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东北就是这个“北”,就是要将东北作为核心根据地发展的。
因此,东野(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作为东北的野战部队,是重点扶持的部队。从军事层面来说,我军几乎集各个根据地之力,把最精锐的部队给了东北。
在中央的战略布置当中,有了东北,其他战场打仗就有了后勤保障,赢了固然好,输了还能通过东北扭转局势。
因此,东北是绝对不容有失的一块根据地。
二、华野则是前锋角色在中央最早的战略规划中,东北野战军作为坐镇后方的绝对主力,前方向南设立了3至4道纵深防御的体系。
中间位置的防线是华北军区,再后边有冀热辽,包括陕甘宁,都是属于第二线的防御。
最前沿的位置则是华野和中野了,华野担负左翼攻势,中野担负右翼,属于第一线前锋角色,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采取守势,这符合“向南防御”的战略设想。
三、基于战略分工的不同,两支野战军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一)东野首要任务是稳步发展
因为东北非常重要,中央对于东野的首要安排就是发展壮大,只要东北还在我们手中,只要东北能发展起来,我党就有大后方,其他区域输得起。
因此,为了发展东北,在我军精锐力量进入东北后,第一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先后组织部队撤离沈阳、长春等大城市,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很快在东满、北满、西满的广大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
后续,四平保卫战,虽然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但东北我军遭受了损失,这和稳步发展的战略不符合。于是,东北我军停止了打仗,一直持续到1947年5月才发起夏季攻势,这中间长达半年时间之久,我军都在休养生息,完成土改和整编工作,让军队得到飞跃式发展。
即使发起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东野也只是围攻国军的城市,并不需要大范围地跑动,自己有稳固的大后方发展。
(二)华野的首要任务是歼灭敌人
毛主席给华野发了一份名为《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明确提到“一定要歼灭多少敌人的想法,能歼多少即算多少。军队疲劳了就休息(充分注意休息),休息好了就打仗。”这句话已经明确指出华野的战略任务了,主要就是要歼灭敌人,能歼多少就多少。
因此,华野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绝不可能如同东野一样,自己主动愿意休整大半年时间。华野的粟裕大将,甚至陈毅元帅,他们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考虑下一仗应该如何打,至于发展壮大华野,这不是他们最主要的战略任务。
因为上述原因,以至于东野和华野,虽然在战绩方面都很优秀,但从兵力发展开来,两者相距甚远。
因此,我们在讨论军史的时候,经常会说,为何东野能够扩军10倍,而关内华野打来打去却始终增长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略分工的任务不同。
yxy
胡说八道
霜露雾雪
真能扯,东北刚开始的时候是国军占上风,民主联军退到黑龙江了,几乎要退到中苏边境了,是国军兵力到了极限,林总才有机会发展壮大,之后开始反攻,逐渐攻守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