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武大郎生来不幸,长得奇丑无比,人生如此,已是悲哀。某一天突然大美人潘金莲倒贴着嫁给他,武大郎似乎时来运转,没料到这个时来运转之下潜伏着更大的悲剧:终于有一天妻子潘金莲和本县恶霸西门庆勾搭成奸,嫌他碍事,串谋用砒霜把他给毒死了,武大郎最终以更大的悲剧谢幕。武大郎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吗?是不可更改的吗?完全不,他有机会改变他的悲剧命运,但由于他的不理智,失去了改变命运的三次机会,而这三次机会,也是可以提供给年轻人的三条忠告。
武大郎
其一,幸福婚姻的前提是“门当户对下的情投意合”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婚姻大体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男女双方在门当户对的条件下情投意合。这里所说的门当户对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双方硬件方面,包括双方的家境、出身、长相、身高等等;二是男女双方软件方面,包括双方的学历、三观、兴趣、爱好、个性等等;三是男女双方能力、素质势均力敌,处于差不多的层次和水平,而不是差距悬殊。情投意合说的则是男女双方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水火不容。
潘金莲
对比一下“门当户对下的情投意合”的这四点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婚姻完全不适合,几乎一条都不符合。这样的婚姻不出问题才是咄咄怪事!一是硬件方面,武大郎奇丑无比、家贫如洗,而潘金莲则属于上等姿色,虽然只是大户人家的使女,但大户故意倒贴一些嫁妆给了武大郎;二是三观、个性方面,武大郎属于踏实本分过日子的人,而潘金莲则属于水性杨花、风流旖旎的人;三是能力、素质方面,武大郎除了做炊饼卖之外,身无长技,而潘金莲操持家务很利索,还有一手出色的针线、裁缝手艺。双方这么巨大的差距,导致只有武大郎欣赏、仰慕潘金莲,而潘金莲对武大郎则是满满的鄙夷和嫌弃。这是武大郎婚姻悲剧全部的根源所在。
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
其二,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长得颇有几分姿色,男主人垂涎于她的美色,便想暗中霸占,谁知潘金莲不从,反倒告知了女主人,男主人一怒之下,便把她嫁给了清河县有名的丑男武大郎,还倒贴武大郎一些嫁妆,以此报复潘金莲作为泄私愤。比起上等姿色的潘金莲,武大郎就差得太远了:身不满五尺(也就是还没有1米2),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这是个很重要的暗示)。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三寸丁谷树皮”,也就是形容他极其“矮小丑陋”。武大如此的形象与容貌,即便是在今天,也必定要受尽世人白眼与欺辱。更何况,他长相矮小丑陋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头脑可笑”,比起长相丑陋而受人白眼,这个弱点才是他屡遭欺凌,最终导致悲惨身死的根本原因。
武松
为什么说武大郎“头脑可笑”?其实就是说他“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武大郎没有自知之明,却又贪恋潘金莲的美色和钱财。武大郎没有自知之明的第一个表现是长相,武大郎的长相属于那种万分之一的概率,奇丑无比,且让人看上去比较惊悚的那种,他却偏偏贪恋潘金莲的美色;武大郎没有自知之明的第二个表现是能力,武大郎除了做些炊饼去卖,几乎没有别的谋生技能,家里的经济来源恐怕主要还是靠潘金莲带来的嫁妆以及裁缝手艺而来,有人说,妻子有多漂亮,丈夫就要有多大能耐,否则十有八九容易出问题的;武大郎没有自知之明的第三个表现是情趣,武大郎是典型的苦心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过着小日子的男人。他哪里懂得什么风花雪月的情趣呢?因为他没那个能耐,也没有那个资本啊!连自己的小日子都过得磕磕绊绊,难以经营好,你还指望他懂得男女之间的种种风光旖旎?这是极不现实的。
郓哥
其三,遭遇危机时,不可飞蛾扑火武松是头脑清楚的人,他知道自己哥哥如此的条件,却娶了一个潘金莲这样的女子,实在是凶多吉少、祸多福少,因而在出差东京之前,特意当着潘金莲的面叮嘱哥哥武大郎:
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武松心里清楚,有自己在哥哥武大郎身边,没人敢欺负他,但自己一旦离开,哥哥就很有可能会被人欺负。因为潘金莲是那种招蜂引蝶的浪荡妇人,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巨大反差,极大地增加了情杀的风险。
武松杀死潘金莲
果不其然,武松走后没多久,在王婆的撺掇下,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此事经由郓哥传到武大郎耳中,他以“硬碰硬”的方式去捉奸,这种直接的短兵相接,若不是实力相当,无疑等于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那西门庆本就是县里头有名的奸诈恶人,连阳谷县知县都忌惮他三分,何况近来他又发迹有钱了,行事更加凶横霸蛮,几乎无人敢惹,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就这么一个主儿,武大郎居然当面和他叫板。武大郎在郓哥带领下来到王婆家捉奸,出手来揪西门庆(郓哥曾说,你二十个武大也不够他西门庆打的),西门庆此时恶向胆边生,飞起右脚,正中了武大郎的心窝,武大郎扑地往后便倒。这一脚,武大郎一条命便去了八分。可叹武大郎突遇变故不知避敌锋芒,偏要以卵击石、飞蛾扑火,把弟弟武松临行前提醒他的话忘得一干二净,由此惹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