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洛阳非遗:探访牛肉杂肝汤传承人杨灿军的故事

馋虫日记 2025-03-31 09:44:53

那天一早,洛阳城的薄雾还没完全散去,我开车越过新伊大桥,来到北岸的杏坛路。

心中对这个地方的既定印象,让我少了一分期待。

南关牛肉杂肝汤,这家“臭”名远扬的汤馆,令人望而却步,今天我却要走进这里,探寻那碗汤背后的故事。

初探汤馆

来到汤馆前,我却并没有闻到传说中的臭味。

这家汤馆的名号我早有耳闻,但一想到那“臭”味,总让我犹豫不定。

站在这家小店门口,闻到的只是空气中弥漫的一丝香气,心中不禁对今天的采访增加了几分期待。

店内,一个光头中年男子正在招呼客人,衣着耀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围裙悄然告诉我,他就是我要找的杨灿军先生。

虽然这次采访主旨明确,但我心中仍有许多疑惑,等待解答。

传承与革新

杨灿军的故事始于他的母亲吴雪花,她曾是国营朝阳饭店的厨师,以杂肝汤闻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灿军便和母亲一起开始经营这家南关牛肉杂肝汤馆。

尽管对于“臭”味的争议尚存,但他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

杨灿军指着新的冷藏设备,轻松地说道:“现在可不敢像以前那样。”现代的保存设备,大大改变了食材的质量,也让汤的味道更加纯正,而不是依赖过去那种让人避之不及的味道。

如今的杂肝汤用的是新鲜食材,还加入了牛骨头,使汤底更加浓郁,也更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

“臭”的故事

过去由于没有先进的保存条件,牛杂在热天难以长时间保鲜,因此杂肝汤带上了一点“臭”味。

在杨灿军的解释下,我了解到,这种“臭”味并不是故意,而是无奈之举。

老一辈人常常回味这股味道,它承载的不仅是记忆,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不过,即便是有些许臭味,那个年代的人们依然钟情于此。

现如今,虽然时代变化,但这股灵魂依然未曾失去。

在某些人的记忆深处,这种臭味是他们记忆中的美好童年和生活的一部分。

品味洛阳汤城

洛阳以汤闻名,在这座被称为“汤城”的城市里,种类繁多的汤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无论是富含胶原蛋白的驴肉汤,还是温润滋补的羊肉汤,都有着各自的拥趸。

这里的汤,已不单是一种食物,更是洛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灿军说,汤文化在洛阳已渗入市井生活,不少外地游客来到洛阳,都会走入这些小店,感受当地人的生活。

这是属于洛阳人特有的日常,也是他们对外地友人的一份真诚邀约。

结语

洛阳的杂肝汤故事,就像这座城市本身,带着温暖和历史。

无论“臭”与否,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如今的杨灿军,不仅传承了母亲的手艺,也引导这碗汤走向新的境地。

或许每一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过去和未来,走进这家小汤馆,我看到的不只是滋味的变化,更是时间的沉淀、文化的传承。

最终,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如这碗汤般,融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成为洛阳的一部分。

这个城市不断变化,但那些温暖动人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0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