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文火到影视的种田流,治愈人心也助力三农发展?

化橙Cena 2023-12-01 18:51:06

伴随着“业内首部种田剧”《田耕纪》的火热,田园治愈宣发与闹心宅斗剧情的差距引来的争议也越发热闹,致使豆瓣评分从7分滑档到了6分。《田耕纪》改编自“种田流”网文《重生小地主》,聚焦古代小农生活的“经商种田”叙事从网文火到影视的魅力何在?人们对于乡村风光的想象与剧情实际展现的争议又意味着什么?

而爱奇艺上半年推出的综艺《种地吧》豆瓣评分高达9分,种地纪实的“看天吃饭”自给自足日常搬上了荧幕,意外地成为都市人偏爱的电子榨菜。而今依托《种地吧》带火的“十个勤天”组合也再次合体,以自驾游学为核心的《你好,种地少年》也于10月26日开播。

真诚是必杀技,种田流的差异化更是成了慢综艺回暖的重要推手。事实上,《种地吧》在爱奇艺与抖音平台“长综艺+短视频”双线开发的模式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丰收令人治愈的同时,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的关注也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升温。在这些三农短视频之下,又释放着怎样的信号?

从网文到综艺,不变的是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相比于动不动就王侯将相、王爷公主的古代小说,种田流小说描述的古代小农生活,切中了当下年轻人规避宏大叙事、渴望耕耘收获的努力叙事。

平凡生活的琐碎,也可以被歌咏与见证,10月十天涨粉百万的“普通人代表”于文亮如此,种田流综艺与影视的关注亦然。

从有限观察来看,网络小说的种田流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耕读世家的传统,主要是对古代农村生活、读书致仕传统的表现;另一种与玄幻升级流类似、但没那么卷,在异世空做任务积攒能量来升级,用“努力就有结果”来补偿现实的无奈、获得治愈。

因此,种田流小说与拟古世情小说相似,只是把背景从世家大族改成了小农生活。异世空的文章不太了解,也不在此次讨论定义之中,感兴趣的可以找找资料深挖。

2018年的《美人记》,有女主穿越、重生(男主灵魂切换、随后恢复)等元素,也有耕读世家传统的描写。主要是人物都非常讨喜,看旧观念的奶奶思想转变,欣赏自在过生活的娘亲……温馨有趣,但稍显平淡。

从《美人记》《妻凭夫贵》表达来看,网文常见的穿越等元素仍在,换了个场景怎么就不太一样了呢?

这是基于人们对真实的感知情绪而生发的,作品是虚构的、无论重构怎样的空间和场域,虚幻也无法在现实中直接改变,却能通过人们的想象与生活常识的认知建立连接,这种建立强连接的方式便是“艺术真实”传递的真实感。

《以爱为营》《我本是高山》的口碑崩盘,都存在真实感不符的因素。

当真实感,从世家大族伴君如伴虎、动辄杀生之祸的紧张感脱离出来,从世家大族身上荣誉、光环背后影响国家发展、民族大计的责任与义务中远离,走入平凡百姓家感受其个人的喜怒哀乐,极大缓解了人们当下对结构性挤压的焦虑感。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朝堂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读书走入仕途的生活,都有一种可见的确定感,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尽在掌握的“稳稳的幸福”。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种田流题材能从网文火到影视了。还有什么比网文、综艺、电视剧,更能低成本地代偿这份平凡烟火气的向往呢?

种田叙事上行,满足期待还是还原生活真相?

人们期待从农耕生活中获得能量补充,前有《向往的生活》桃花源日常、李子柒美轮美奂田园风光,今有《田耕纪》《种地吧》掀起种田流叙事。工业化、产业化的流水线生产的螺丝钉工具性,在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活中获得代偿。

然这种代偿,是切中期待的硬核内容,还是被误解为“挂羊头卖狗肉”名不符实的充水内容,则是一个更大的争议:李子柒视频美好,却非真实的农村生活;《田耕纪》的闹心,本就是资源有限小农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却打破了人们对田园静谧的滤镜。

对创作者而言,如何取舍内容是衡量其水准的重要标准。有人爱“造梦”,满足期待即可;有人想要在情绪价值之外获得更多体察,还原真相更重要。这萝卜青菜更有所爱,很难满足所有人,因此才有受众群体之言。

若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做到位,就要诚恳地接受批评。而作为受众的我们,当然满怀期许,只是徒留失望时的情绪性表达,需要谨慎发言、但也值得重视。

娱乐独角兽评价《田耕纪》“成也宅斗,败也宅斗”,不是不精彩,只是复合性的目的没匹配上足够的技巧,“差口气”。

娱乐独角兽关于《田耕纪》论述节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唯一能够发现的是,种田流叙事的内核仍是情绪价值的满足,是现实与理想的中间地带,不落地却又不完全虚空。

但这并不影响种田流叙事对打破田园滤镜的积极意义:唯有更充分地讨论与交流,才能让理想与现实交融,不停留在美好想象,真正看见农村田野的美好与不足,心怀期许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凝心聚力共促发展,这正是如种田流这类文艺作品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种田流带动三农发展,产业融合的春天来了?

种田流的火热,从网文、游戏开始,而今蔓延至影视、短视频。在“实在不行回家种田”的玩笑声中,关于真实农村稻谷收获、种田技巧等攻略也逐步涌现。

《种地吧》“十个勤天”抖音账号商品橱窗还有北大荒商品。从综艺治愈到抖音短视频直播带货,文化助农的故事也在陆续上演。

长视频+短视频互动,或许能在深度与短平快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种地吧》不仅带火了“十天勤天”,给了人们治愈的能量,也展现农业生产的不易,还能通过实体接触与参与、进一步在人货场中加深对农业的关注与扶持,是一个口碑与价值双赢的局面。

就在今年2月,因情人节甜蜜气氛,李荣浩《乌梅子酱》在短视频快速传唱引爆,同款商品“乌梅子酱”商品搜索量暴涨200倍。从影视综艺引流,在商品助农消费端、农业生产产业端发展,产业融合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其实这种产业带动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年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根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2023年春节云南省接待游客总数4514.61万人次,增幅244.7%,实现旅游收入384.35亿元。

此前,地方政府趁着这波热度,年前整理“刘亦菲同款”美食、美景打卡地借势营销,年后推出“去有风的地方、品最美的风物”活动,持续宣传大理文化吸引人们来此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不错的成果。

虽然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没有改编自小说,但去到一个地方且同是酒店行业停留的取向相似的网文有《耕云钓月》。

行业背景太像,女主都是酒店行业、因相识男主而最终因想法契合留在当地发展,一度以为是改编自小说。

但细看理念和立意并不相同,两者都因为生活有变故而去远方,但《去有风的地方》是特意去大理治愈心灵的,而《耕云钓月》其实是因飞机停飞暂留某地的误打误撞。

相比于《去有风的地方》寻找自我的治愈能量,《耕云钓月》更多的是观念的冲突与情感的拉扯。相比于前者打工人的共鸣与期许、对大理风情、非遗技艺的展现,后者对经济落后、单靠旅游发展的描写更集中在大城市管理模式不见得符合实际的文化碰撞,那种“艺术的真实”引发的共振,是在以治愈轻喜为核心的种田流叙事中少有的。

这种用线上营销促进线下消费的方式,是大理对“影视+旅游”的充分利用。而这种强大的号召力,也常常与如何调控景区人流量、进一步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当地治理与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提升关联。

相比于这种来来去去的旅游带动,《去有风的地方》与《种地吧》都给予了一种扎根模式,如何让青年留得下来、有可发挥价值的舞台,正是种田流叙事解锁的可能。

正如农民日报对三农短视频经济的评价,三农短视频火起来的根底,是乡土中国的深层连接。在打工人的无助、中产阶级的焦虑之外,若能通过文艺、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让人们更多关注乡村发展、探索现代化新模式,激活更多新兴产业在乡村落地,这将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融通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乡村空心化,并萌发出新的发展沃土。

而这,是我们对流量赋能的期待。这份期待,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文化深度与创作水平要求。是压力,也是动力;是责任,更是义务。

愿能出现更多诸如种田流叙事这类关注三农问题、关切乡村发展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的真实融通现实,让产业融合的美好期许在田野山岗上绽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