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5月1日凌晨,一名苏军士兵将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这张著名的照片也象征着德国的战败。然而此时战败的德军还有大约200万军队在海外,其中单就是挪威方面就有40万德军。
这种情况就引发了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希特勒直至战败也不召回这些海外军队呢?
德军在海外的战况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海外的军队也需要阻挡海外的敌军。
以挪威的德军举例,在1944年10月的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后,苏军就取得了在北欧地区的主动权。所以在挪威的40万德军,其实也在抵抗苏联军队,这些德军要是一撤走,苏军很快就会追上来。
并且从欧洲地图我们不难看出,挪威和瑞典接壤,而且挪威为瑞典挡住了西部的英国海军。一旦德军撤离挪威,那么陆地上的苏军和海上的英美军队会在一周内控制挪威,进而控制瑞典。
而瑞典对于德国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瑞典是德国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
铁矿石是工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才能炼铁炼钢。在1945年德国已经被全线包围,海外物资基本运不进德国的情况下,瑞典的铁矿石是德国这台战争机器最后的“燃料”。
要是瑞典被控制了,盟军甚至都不需要打进柏林,单就是和德军消耗弹药德军都耗不过。
当然以1945年的情况,打入柏林对盟军中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所以就算德国的铁矿石断了,美、苏、英这几国的军队也会猛攻柏林。
不过就资源层面,瑞典真被盟军控制了,德国就真的彻底没有胜利,或者是和盟军僵持,以在谈判中获取更好条件的可能了。
此外除了挪威德军,其它德军还有一些守着很重要的地方。
比如说柏林沦陷时法国的敦刻尔克、圣纳泽尔这两处部分区域也在德军控制中。这两处作为海港也非常重要,一旦这里的德军撤回德国,那么欧陆大西洋全线将全部陷入盟军控制,盟军从海上运送物资到欧洲更容易了。
海外德军难以撤回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在海外的德军难以撤回去,以及撤回去没有用。
以法国圣纳泽尔、敦刻尔克地区的德军举例,盟军是直接绕过了这两处地方包围了柏林。所以柏林危急的时候,这两处的德军其实也处于被包围状态下。让这两处德军坚守阵地还行,但要是离开阵地,这些德军根本就无法朝柏林靠拢。
在挪威方面,挪威和德国本土的陆地没有相连,那么这些德军要回柏林就得走海路。
这些德军走海路一没有足够的船把自己运回去,二还得面对英军的制海权。那个年代的英军虽然总体军事力量远不如德军,但海军却是碾压德国的,不然德国也不会一直没法跨越英吉利海峡。
并且这些德军撤回来也没用,因为大规模军队散开比聚集在一起起到的作用大。这200万德军散落海外好歹还能牵制一下盟军,要是撤回德国,盟军打起来就更好打了,直接就能包饺子。
另外还有军队质量问题和军队愿不愿意回来的问题,二战期间,德国把最精锐的部队都拿去对付苏联了,这200万散落海外的德军,很多都是维持当地治安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和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军队相比,和皇协军与日本正规军的对比一样。
以挪威的40万德军举例,这40万德军是德国在挪威所有军事人员的总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后勤、港口和机场的辅助等等人员。
所以驻挪威德军说是40万,但真正能打仗的野战部队也就10多万。并且驻挪威德军已经算比较精锐的部队,这放到全体200万德军中,其中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还有多少可以想象。
而且希特勒要让他们回德国,也要这些部队听命令才行。
1945年的德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这些部队也都知道回去是被包饺子的。所以要是希特勒真下了命令让他们回德国,这些部队大概率会在赶路途中磨洋工,然后走着走着德国就投降了。
总结所以1945年时的德国已经是一座临近崩塌的大厦。这样的建筑要想再次屹立千年,只能把危楼拆了重新建大楼,而非在这座危楼上修修补补。
因此这200万德军不管回不回德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局势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就如《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说的那句“只要斯坦纳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样,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斯坦纳,其手下部队也是严重缺编并且战斗力不足。
就算他杀穿苏军包围并返回柏林,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将战争延长一两周罢了,对战局总体而言没有丝毫影响。
希特勒想要翻盘,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是在群星片场而非钢铁雄心片场,且邪恶的第四天灾还没做入侵二战地球的成就。对1945年的德国来说,要逆转二战局势只能靠外星人登陆地球并干扰二战。
归根到底,对于二战这种规模的战争来说,虽然战场发生的任何细节都是“混沌系统”,但战场整体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盟军获得小胜的可能性更大,当盟军积小胜为大胜时,德国便已无力回天。所以德国发动侵略并开启二战,从一开始就是必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