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3日晚8时30分许,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发射升空,这是“星舰”第五次试飞,将首次尝试用发射塔的机械臂(也被称为“筷子”)在半空中捕获助推器以实现回收并取得成功。
马斯克旗下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测试“筷子夹火箭”
“星舰”第一级成功回收
长九变来变去,逃脱不了传统概念的窠臼长九火箭2016年由中国空间运载研究院的龙乐豪院士提出PPT版本,经过几次变化,从捆绑助推级结构到光杆型结构,十米直径的火箭芯一级,看上去比较宏伟,实际上五十多年前的美国土星五号就已经实现,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眼看着美国民营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每次试飞进步一点点,我们发现长九又开始搞回收的蓝图了,从最近见诸报端的长九上面级的形状就跟星舰上面级有相似之处,我们就知道,这个火箭又要变了。
星舰第五次试飞回收成功后,长征九号的外形又改了
实际上,美国的星舰芯一级的“猛禽”发动机单个推力也就二百余吨,它是靠20几台发动机并联同时点火,产生巨大推力,达到惊人的低轨道载荷运载量的。而长九芯一级据说要并联十几台单个推力达到480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用推力为200吨以上的氢氧发动机,以达到近地轨道150吨的能力,但始终没看见这个大功率煤油机成功试车的报道,更别谈200吨以上的氢氧发动机了。
说来说去,这种大载荷运载火箭只能是存在于PPT中,最近关于长九的报道也少了,是不是我们载人登月的火箭用长征10号,长九的作用也不是那么急迫了?
以前的长征九号示意图,都是一次性火箭版本,没有新意
长征九号的飞行示意图
网络上关于长九进展不大的原因分析长征九号项目的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看起来有所拖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技术突破和验证的过程:虽然一些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像为长征九号配套的二级发动机 YF90 仍未完成整机试车。按照惯例,需等该发动机完成整机试车后,才有可能正式立项研制长征九号。- 重大技术路线争议:可重复使用火箭在降低发射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SpaceX 公司研制的猎鹰 9 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成功引起了关注。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起飞重量大,造价高,若能实现重复使用,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因此,我国航天部门考虑改变长征九号的总体技术方案,倾向于研制中国版“星舰”,这也使得项目在技术路线的选择和确定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论证和决策。- 缺少专用试车台:在2016年进行首轮涡轮泵-燃气发生器联动试验后,50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YF-480一直处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由于长征九号和 YF-480都未获得正式立项,用于 YF-480的专用大型试车台也依旧没有开工,而建造试车台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
小结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火箭发射上的各种创新,我国也在积极适应新形势,国有、民营的各种火箭也开展了譬如回收型的试验,但是进展不大,民营的火箭算是发展较快的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连一次完整的实用芯级回收都没有搞定,这方面跟美国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