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评委一样看电影,而不要做观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通透的关键

宇程 2024-07-19 17:12:47

作者:慈言

知识就像摆渡的船,一旦明白这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这个船已经不重要,你已过河,后面是不断强化“真正的自己”这个独立意识,然后去感应、顺应这个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修中,要明白一个很关键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哲学,更不是思辨,他其实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用“真正的自己”去感应这个世界,去顺应这个世界。

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实“真正的自己”,在我们平时的意识体验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体验是一种“混合体验”,“真正的自己”的思想意识,是与这种“混合意识体验”掺杂在一起的。

“真正的自己”在我们的思维中,就像是一个观众,他一直在看着我们大脑的思维和日常行为的发生,他深深地沉迷在其中,就像一个看电影看得入神的观众一样。

我们只要把这种“观众的观影模式”,换成电影节“评委的观影模式”,之后“真正的自己”就会浮现出来。

电影节评委,跟观众观影模式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观众看电影,是“跳进去看”的观影模式——观众的意识,是完全跟着电影走的,被电影的情节所打动,自己也代入了角色的心理,一起欢乐,一起痛苦,一起喜怒哀乐;

而评委则不是,评委看电影,是“跳出来审视”的观影模式——评委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去评判电影的主题、结构、细节、关联等各个组成元素,他的意识跟电影的情节,是完全分离开的。

同样,我们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就一定要:

像电影节评委那样去看“自己的意识”的发生过程,而不能像观众一样,跟着思想中情绪的变化去喜怒哀乐。

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一定能够从自己的“混合意识体验”中,找到理性的、冷静的、旁观的真正“自己的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知识,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那些知识就像摆渡的船一样,你明白了这一点,这个船已经不重要,你已经过河了,后面是不断地去强化。

“真正的自己”的冷静客观的独立意识,把这个意识不断强化以后,去感应这个世界,去顺应这个世界。

这个意识越是独立,越是冷静,越是理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感应能力就越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能够发挥巨大现实作用的关键所在——极大提升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出来的中国传统经典,核心内容都是在论述:

怎么去发现真正“自己的意识”。

对《帛书·老子》中“源头甲骨文”字义的解读,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相关数码阅读作品已由磨铁数盟出版:

0 阅读:0

宇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