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巾帼英雄秋瑾的坟墓被人为拆毁,和她的遗体一同被挖出来的还有一件陪葬品,在场众人看清楚陪葬品的样貌后,吓得再也不敢碰她。而秋瑾本人生前绝对想不到自己出身名门,一生富贵,为救国抛头颅洒热血,死后却落得如此潦倒的下场。
她可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大小姐,父亲是晚清举人,母亲是望族之后,父母二人皆思想先进,秋瑾因此不但不用缠足,还能上学,骑马,击剑。长到适婚年龄,她嫁给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王延钧,婚后她度过人生中最平稳的四年时光,无需操劳家事,日常只需看看丈夫、逗逗孩子,和两位好闺蜜唐群英、葛建豪谈天说地。
而她这两位闺蜜,一个是后来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一个是男女平权一词的创造者,与她们交好的秋瑾逐渐对革命、平等、女权等字词产生朦胧的认知,很快这种朦胧变得真切起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目睹民众惨状的秋瑾怒火中烧,决定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归来后救国救民。
在东京求学的两年,彻底改变了秋瑾的人生轨迹。她结识著名作家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等名人志士,与他们一起参加救国活动,在各种留学生集会中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她学识渊博,口齿伶俐,很快在赴日留学生里声名大噪,连孙中山都主动与她结交。
回到国内后,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继续耕耘救国事业。可当时占据一半人口的妇女被封建礼教牢牢困住,就算想要接受新文化也无从接受起。秋瑾意识到教育救不了中国妇女,她决定起义。彼时中国同盟会正准备在江西、湖南等地方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身为同盟会重要成员的秋瑾积极响应,承担起发动浙江地区的重任。
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秋瑾领导数千煤矿矿工开启武装斗争,但由于势单力薄、计划不够成熟等原因,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领导者或被捕或被杀,连家人也难以幸免,秋瑾因足够谨慎而逃过一劫。这次的失败让秋瑾明白两个道理,一是思想解放与武装斗争缺一不可,二是不能因自己的事而连累无辜家人。
于是这年秋天她回到久违的家中,宣布与丈夫以及婆婆一家脱离关系,没有后顾之忧的她终于可以大失拳脚。她创办《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们要做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同时她远赴绍兴起草反清檄闻,商定起义计划。但可惜的是起义还没开始便被小人泄露,好友纷纷劝她赶紧离开绍兴躲避风头,她却拒绝一切劝告坚决留守绍兴。
于是清军包围她的住所,逼问她队伍下落,而她至死不曾吐露过任何同志的消息。这年秋瑾才32岁,她的遗体被安葬在西泠桥畔。此后半个世纪她的坟墓被8次迁动,在那场特殊的运动中被摧毁。肇事者本以为她的墓地会有奇珍异宝,但唯一的陪葬品竟然是一双鞋子。
一位含着金汤匙长大,终生没为钱发过愁的官家小姐,为救国救民、解放妇女,甘愿搭上一辈子,死后不给自己留任何财产,这种勇气与魄力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从此再也没人试图动过她的坟茔。
1981年她的墓被迁回西泠桥畔,墓顶放有一座汉白玉雕像,如今雕像每天安安静静的望着这片安定的土地,这大概也是秋瑾生前最想看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