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年谱(1949-1976)》(第六册)纪事本末(712)】1971年,毛泽东78岁。
基辛格访华准备工作1971年5月底,毛泽东阅周恩来五月三十日报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送审稿)》,批示:“同意。”报告回顾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关系演变的过程,估计了同基辛格的预备会谈和尼克松访华一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拟出相应的对策。报告提出中美会谈的八点方针,主要是:
美国一切武装力量和军用设施,应规定限期从中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撤走;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容干预;
中国人民力争和平解放台湾;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进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
美国如欲同中国建交,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报告还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一些对中美会谈存有疑虑的问题。
7月4日或5日,毛泽东阅周恩来七月四日报送的《中美预备性会谈中几个关键问题》(修改送审稿)以及附送的两个公告初稿,批示:“同意。”中美预备性会谈中几个关键问题是:
一、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蒋帮地位问题。我方必须揭穿“台湾归属未定论”的阴谋。
二、美国同意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兵与解放台湾问题。
三、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与蒋帮代表权问题。只要蒋帮代表中国或只代表台湾留在联合国,我方决不进入。
四、五核大国会议问题。中国不赞成苏联提议的五核大国会议。
五、美国从印度支那、南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撤兵问题。
六、设美国谈判机构问题。
七、尼克松访华及预发公告问题。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7月9日—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三天内,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基辛格进行了六次会谈,着重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安排等进行磋商。
7月9日晨零时,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周恩来谈话。晚十时,听取周恩来汇报同基辛格进行的前两次会谈情况。
7月10日,阅周恩来本日晨七时报送的关于同基辛格会谈事项的请示报告。
7月11日上午九时二十分,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周恩来谈话。十时半,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第六次会谈。
7月14日晚上,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周恩来谈话。此前,周恩来于十三日乘飞机到河内,同黎笋、范文同会谈,通报中美会谈情况。
7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基辛格访问中国公告: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同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周恩来谈话。此前,周恩来于十五日乘飞机到平壤,同金日成会谈,通报中美会谈情况。
基辛格第二次访华10月19日,毛泽东阅周恩来报送的关于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的接待方案,批示:基本同意。某些地方可能要在会谈中临时修改。
10月20日—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为尼克松总统访华作具体安排,并就中美联合公报问题进行谈判。

10月20日下午四时,周恩来等同基辛格进行会谈。晚十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晋 、王海容、唐闻生等开会。毛泽东说:
联合国大会前天开始辩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为什么尼克松让基辛格在这个时候来北京?
叶剑英说:
大概他认为美国的两个提案稳操胜券。
毛泽东说:
美国是“计算机的国家”,他们是算好了的。在基辛格回到美国的那一天或者第二天,联合国就会表决通过美国的两个提案,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今年不进联合国。
10月22日晚九时,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等开会。此前,周恩来等于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同基辛格进行三次会谈。
10月23日晚九时,周恩来等同基辛格进行会谈。十时二十分,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等开会。
10月24日上午十时四十分,周恩来等同基辛格进行会谈。下午五时半,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等开会。
10月25日,圈阅周恩来本日下午二时报送的同基辛格谈判情况的报告以及美方提出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和我方提出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圈阅周恩来本日下午四时报送的同基辛格谈判进展情况报告和我方提出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第二稿。周恩来在下午四时的报告中说:
“我们根据美方第二次提出的方案,经过大家讨论,改变了我们原来设想的公报结构,将各自立场和主张,包括过去双方对印支、朝鲜、日本、印巴问题的态度,而避免了双方难以求得的共同点,并不对第三方承担义务。只对中美关系所承担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步骤,写得具体些。”
周恩来还说:请主席审阅后约我们一谈,以便再同美方见面。
10月26日,圈阅周恩来本日上午十时报送的同基辛格谈判情况的报告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初步商定稿。
就在基辛格离开前夕,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和十七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基辛格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简称:亨利·基辛格,又译为: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
亨利·基辛格1923年出生于德国菲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1947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相继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69年至1975年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至1977年,先后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内担任国务卿。此后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
基辛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携手促成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为启动美中关系正常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此后,基辛格访问中国逾百次,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3年1月,基辛格获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获“总统自由勋章”,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