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四平保卫战,为什么陈明仁守住了而林彪却败走麦城?

苹苹看体育 2024-04-03 02:24:45
谁都不会怀疑,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就是四平攻防战。 二战四平时,林彪未能守住四平。这里有许多因素: 1、就当时刚刚从各路游击队组建起来的东北民主联军,还不具备与国民党正规军硬碰硬的实力,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2、时机选择有问题,当时的四平保卫战,实质上是一场政治仗,是为了配合国共谈判中更充分显示共产党军队的实力而进行的一次战役。毛泽东在给林彪的电报里说得非常明确:要有上万人伤亡的思想准备,坚决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3、当时,林彪将防御阵地设在了四平的外围,而且,还修建了高高在上碉堡。这些碉堡成了国军炮兵的活靶子,伤亡巨大。换言之,打了八年游击战的共军,根本不适应正规的阵地战。 4、当时国共军队的战斗力差距悬殊。新六军的一个团居然能在威远堡门成功击溃林彪3纵的主力。廖耀湘大喜过望,随后,他亲率新六军一鼓作气,将林彪的部队赶到了松花江以北。 5、如果林彪在四平保卫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撤退的理想时机,也不会败得那么惨,他无法直接抗拒毛主席的明确指令,只能默默地承受,所以,他只能面对着黄克诚的数次撤退建议置之不理。解放后,当黄克诚知道了当时守卫四平的命令是毛主席下的,他依旧义正词严地说:无论谁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倔强的黄克诚大将,有一个指标要远超三次被打倒的邓小平,他曾经七次被打倒,每一次都能够东山再起。 6、由于当时本溪失守,所以,杜聿明命令新一军随后驰援四平。这样一来,在新一军、新六军的国军两大王牌主力的夹击下,林彪终于败下阵来。 一场艰难的四平保卫战打下来,民主联军损失了八千多人,这些官兵都是抗战时期的战斗骨干。很显然,得不偿失! 相反,陈明仁率领着杂牌军71军,在三战四平时,居然能够守住四平,也绝非偶然。 1、陈明仁战前视察四平城区时,经过仔细观察,他惊喜地发现,日伪时期留下的城市建筑物居然都是按照战斗堡垒的基本原理修建的,尽管表面上很难察觉到,他尝试着用小炮轰击,结果发现毫发无损!异常的坚固。这个意外发现令陈明仁欣喜若狂,他马上命令部队,尽可能收缩防御,最大限度地放弃外围阵地的防守,将主力部队撤至城内,信誓旦旦地准备和林彪打巷战。 实际上,国民党的上海防线,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城区建立了大量的陈明仁防线,号称固若金汤,足以坚守三个月!然而,聪明的粟裕的三野,将相当的国军消灭在了上海外围。而战斗到了苏州河一带的巷战时,三野部队会同国民党起义部队,里应外合,越过了陈明仁防线,一举解放了大上海。 2、陈明仁很聪明地借鉴了当年19路军在淞沪会战中使用大豆,随后大刀队主动出击,狂砍日军的成功经验。他在攻坚战的最关键时刻,将成麻袋的大豆,从四平火车站的天桥上,倾泻而下,一时间,战士们站立不稳,面对雨点般从防御工事里射出来的密集子弹,损失惨重。 实际上,在东北,大豆确实有点贵,玉米粒足矣。 3、当时的林彪只派了李天佑的一纵为主力负责攻坚。但是,7纵司令邓华认为,兵力有些单薄,他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然而,当时的林彪过度自信,经过思考后,仅仅增加了一个师。后来,攻坚战不利,陆续增兵演变成了添油战术,导致最后的失败。 政治委员出身的邓华真可谓军政双全,他的综合能力,使得他在彭德怀不在朝鲜的时候,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同时代理志愿军政委。 事后,林彪为此多次进行了自我批评。然而,由于邓华不经意间的怠慢,林彪记恨在心,直接将邓华打入冷宫,从此离开了军界,后来只是担任了四川省副省长。 这一仗打下来,李天佑的1纵,变成了总预备队,未能参加规模更大的塔山阻击战,虽然林总有各方面的考量,但是,四平攻坚战的失利,不能不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仗打下了,陈明仁军长升任第7兵团司令。后来,陈诚居然以他贪污大豆为由,撤销了他兵团司令的职务,陈诚的固执,最终导致了陈明仁的长沙起义。解放后的陈明仁的军衔与陈诚一样,只不过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将。后来,毛主席接见将军的时候,明确指出:林彪不如你!给与了陈明仁极高的评价。 今天,回首四平保卫战,不难得知,国军将领们不都是草包,也有悍将。常胜将军的林彪也不是没有过败走麦城。至少在四平保卫战上,陈明仁的眼光要高出林彪一筹。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军中擅长打巷战的,除了陈明仁,就是阎锡山了,太原战役前后打了半年之久,从中不难看出阎锡山的防御能力。
0 阅读:0
苹苹看体育

苹苹看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