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视角审视王朝的兴衰——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路边小石杜辉 2025-02-06 09:31:18

文/杜辉

本书2017年由鹭江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59-1109-1,作者郭建龙。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改名《财政密码:中央王朝的财政与兴亡》再版

说到王朝的更替、政权的兴衰,人们总爱从政治腐败、异族入侵、天下乱战、制度更迭、意识形态变化等宏大角度去审视历史。当然,从这些角度肯定可以找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与脉络,但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不是由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及历史环境、概率巧合等相互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很多不该灭亡的政权因为偶然事件使其过早的灭亡,而一些看似腐朽不堪、早该灭亡的政权反而延续了太长久的寿命。王朝更替是必然,政权兴衰则有一定的偶然成分。偶然的背后有必然的因素,而财政崩溃就是非常重要的必然因素之一。

之前读《谁杀了秦始皇:疾病、丹药与动荡》一书,其中说到包括秦始皇在内,很多帝王枭雄其实不是败于政治斗争、军事冲突,而是被疾病击倒。如曹操的偏头痛、皇太极的高血压、李治的偏头痛(也可能是高血压),这些人物的健康情况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也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但其实,如果没有本质上的缺陷,或者还有钱,那即使秦始皇挂了,二世、三世及N多世也可以延续这个政权。秦始皇挂了秦朝很快就嘎了,这其实是王朝建立时先天缺陷造成的猝死。而这种先天缺陷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财政,钱不是万能的,而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当然,有些王朝的后世有贤孙可以修修补补、东挪西借又让王朝延续很久,而大部分王朝则是败家崽子自己拆墙加速王朝的灭亡。当政权千方百计通过税收、专卖、货币等手段从民间搜刮财富以维系这个政权时,这个政权就已经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王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除了要建立政治制度、设计官僚体系,并维系权利的平衡外,还要修复前朝破坏的经济,填补财政的窟窿,努力求得收支平衡。不管是那个王朝,其政权崩溃不过是财政崩溃的具象,但凡有钱也不会崩,而崩就是进入庞氏末期。欠债越来越多,搜刮来的财富不足以填补财政窟窿,最后连利息都无法支付,从而彻底破产。搜刮财富又会造成税基枯竭、经济衰退、百姓穷困,最后国家陷入恶性循环、死亡螺旋。

当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朝,表面上看是一个政权的建立,是一个新式王朝的兴起,其背后则是经济、财政制度的一种尝试。从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除了对应的政治制度、官僚阶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尝试建立起能维系政权用度 的财政体系。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认知水平,原始的农业税是无法支持这种庞大帝国的财政平衡。秦强势崛起,又戛然而止,背后实质是对新制度、新体系尝试的失败。

随后的汉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政治及财政系统进行了调整与修补。当然,封建的六国臣民也渐渐淡忘了故国,开始适应了这种新式的中央集权体系。文景之治成功的核心是维系最小规模、最低限度的政府规模和官僚数量,并对经济放松管制,激发民间内生的活力。基于农业文明,其主要财政来源于人头税、土地税,但人口和土地都是有限度的,其额度弹性狭小,税收的天花板很低。当后世子孙开始平庸、安于享乐、好大喜欢,这种脆弱的财政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汉武时期的卖官爵、盐铁专卖不过是为了找钱维系政权的变种加税。在农业文明下,社会财富不会暴增,只要政府想增收,不管以什么名义,最后都成为竭泽而渔、破坏性的变相加税。通过从民间加大抽血力度来维系不断臃肿的官僚贵族阶层,来支持皇帝的奢靡,战争的消耗。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必然导致经济的失衡,财政的恶化。所以绝大部分王朝的覆灭,是从其所谓的巅峰时刻开始的。

基于农业文明及技术水平,财政的主要来源于人头税、土地税及专卖制度。这些收入的弹性小、天花板低,而王朝只要经过几代人,官僚贵族阶层就会过度膨胀超过财政增长速度,在伴随着战争等外因,财政很快就会突破天花板失衡。任何增加收入的举措,一方面因管理水平低下,其增加的收入绝大部分都被为增加收入而增设的庞大官僚集团所吞噬(膨胀的官僚体系更加拉低了效率,进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民间的经济也是一种破坏性的收割。最终瓦解税基,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财政崩溃。

被人们所颂赞和自豪的唐宋,都是从王朝建立之初就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在开国君王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巧合下,它们可以在活着时候用个人能力或技术手段来勉强维持着脆弱的财政平衡。但一旦身死道消,财政平衡就会很快被后代子孙打破,开始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唐朝的藩镇割据,不是皇帝愿意放权,而是因为自己养不起军队,只能让手下人自己养。但自己养的军队,那就不是你皇帝的军队,而后面你想拿走我的军队,那就开干呗,看谁厉害。宋代得益于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发明了交子、盐引等具有纸币性质的金融工具。交子起自民间,但当朝廷发现这种可以高效、低成本、又隐蔽的搜刮民间财富的工具时,怎么可能不收归国有。开始的皇帝尚能克制财富冲动,但后面的皇帝为了填补眼前的窟窿就只能不计后果的拆东墙补西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滥发纸币,让流通中的纸币作废,或以几倍的价值兑换新币。不管那种手段都是赤裸裸简单粗暴的从民间抢劫,最终必然是王朝的崩溃、政权的覆灭。

到了元明,一个是马背上的政权,对农耕文明还没理解通透就被赶回了草原。另一个则是文盲无赖出身的草根皇帝,它的认知力就是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思维。它不懂经济也不懂金融,想模仿宋通过纸币敛财,但最终被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所有人抵制而失败。民间自发的恢复到了金属货币本位状态,但也因为金属本币形成的金融稳定,反而让腐朽、糜烂、贫困的明延长了太多的寿命。

从宋开始直到满清覆灭,贸易成为全球各文明发展的新动力。宋重视外贸,从而收入不菲。明因其草根出身、认知低下,对贸易一无所知,结果把一个赚钱的买卖生生做成了赔钱的沉重财政负担,而且还引发战争。如土木堡之变的背后是朝贡与边贸制度埋下的隐患,如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是因海禁与贸易断绝后的武装走私。

进入满清,统治者把中央集权体系发挥到了巅峰。财政收支盈余大,所以才有了所谓康乾盛世的虚假繁荣。虽然经历过多次战争的消耗,但财政尚可支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面对新世界的冲击还能延续近百年的寿命。鸦片战争非对财政造成破坏,反而因为开放贸易增加了海关税收。海关税从开始微乎其微到后来占税收二成多,成为了满清续命的稻草。这还不包括因为贸易发达而刺激的境内贸易的商税。农耕文明下的人头税、土地税反而逐步减少,成为财政的配角。直到太平天国祸起,才真正动摇了满清的财政平衡。但这个时候信用借贷出现,对外向列强银行贷款,对内发行债券,兴办洋务(有丰厚的利润收益),这又让已经本以十分虚弱的清廷得以苟活。直到1911年,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相互作用下才有了后面的历史。

一本书讲述了中央帝国的财政简史,让我们看到王朝更替、政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内因。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文笔流畅,此书读后大有收益,对于财政管理的逻辑,大可用在国家上,中可用在公司、机构上,小可用在家庭、个人身上。培养、掌握财商,对人生、事业都会有潜移默化的莫大好处。

推荐此书,强烈推荐,好书值得一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