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运动”开始后,已经80岁的朱德也受到了冲击。
朱德
此时青云直上的林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为篡夺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竟不惜篡改历史,大肆宣传井冈山会师的主角是他和毛泽东。林彪还指使他的党羽,把一篇名为《朱德的扁担》的课文改名换姓,变成了《林彪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说的是井冈山会师后,由于山上的粮食不多,红军经常要派人下山挑粮,朱德也经常带着一根扁担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大家担心朱德累坏了,便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连夜做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记”3个字,大家看到以后十分感动,再也不好意思藏朱德的扁担了。
有一天,朱德的儿媳赵力平回到家后,十分气愤地对他说:“我们历来听到的,都是您率领南昌起义残余的部队,到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可现在大字报和传说,都变成了林彪和毛主席会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德只是淡淡地说:“历史就是历史嘛!是非自有公论,这些事情全国人民都知道,不是谁想改就可以改的!”
朱德和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
1969年4月,朱德抱病参加了党的“九大”,那几天他正患气管炎,喘得厉害,但即便这样,他依然在会上遭到了林彪、江青一伙人的围攻。
有一天,朱德开完会后回到家,问妻子康克清:“你认不认识吴法宪、邱会作?”
康克清说:“不认识。”
朱德又问:“李作鹏你总该认识吧?”
康克清说:“就是红军时期在你警卫班当战士的那个李作鹏吧?”
朱德点了点头,然后感慨地说:“这几个人,都左得不可收拾啰!”
1969年10月,林彪借口“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宣布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并要求在北京的老同志“疏散”到各地。康克清得知以后,疑惑地问朱德:“现在真的要打仗吗?”
朱德和康克清
朱德说:“现在看不到任何战争预兆、迹象嘛,‘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朱德被要求“疏散”到广东,此时他已经是83岁的老人了,身边必须得有人照顾,他对康克清说:“你得跟我一起走啊!”
康克清这时正在被“专政”,她为难地说:“对呀,我是该跟你一起走。可要是军代表要是不点头,我想去也走不了啊!”
朱德长叹一声:“那我只好给恩来打电话,让恩来去跟他们说了!”
这年10月,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和康克清来到了广东,被安排到离广州100余里的从化居住。从化是一个气候宜人、环境幽静的疗养胜地,但朱德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他想散散步,却被告知,不许超过桥头的警戒线!他想找个人帮自己念念报纸,却被告知:自己看!他想到附近进行调研,却被告知:离开宾馆要军区领导批准!
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十分气愤地对他说:“您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他们现在却这样无法无天地对待您!”
朱德却笑着说:“平常我们工作忙,难得有机会休息一下,准备将来回去更好地工作。在这里不也很好吗?不进城,也是一样生活。”
1970年7月,朱德终于从广东回到了北京。林彪集团覆灭后,朱德的处境好多了,1973年8月,朱德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员谈话,朱德也参加了。毛泽东见到朱德以后,激动地说:“老总,你好吗?”
朱德马上走到毛泽东面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主席,你好吗?”
毛泽东请朱德挨着自己坐下,亲切地问他:“红司令,现在没人骂你了吧?”
毛泽东和朱德
朱德高声说:“没有了!”
毛泽东指着朱德,向众人介绍说:“这位同志,我们一起几十年了!”
朱德补充说:“40多年了!”
毛泽东又提高嗓门说:“朱老总,有人说你是‘黑司令’,我不高兴,总是批他们,我说你是‘红司令’。没有朱,哪能有毛啊,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朱德听到这番话后,心情十分激动,眼圈都有点红了……
朱德的处境好转以后,便开始关心解放老干部这件事。当时朱德家里每周六都要放一场电影,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这是十分难得的。每当放电影时,朱德总会请许多老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一起看,朱德的家里坐不下时,他就让秘书去借用中联部的礼堂。其实朱德的作息时间非常严格,一般晚上10点就上床休息,所以每次他只是电影开始时来坐一会就走了。
朱德和家人
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对此一直感到不解,有一次他和康克清讲到这件事时,康克清解释说:
当时林彪虽然垮了,但“四人帮”一伙还很猖狂,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工作困难重重。爷爷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给老干部们一些安慰,并造成一个影响,为解放老干部们营造一种政治氛围。
1974年,萧华得到解放以后,专门来看望朱德。朱德知道萧华在这几年吃了不少苦,主动安慰他说:“萧华呀,你还年轻么,在部队,还可以工作几十年的。要振作精神呀,共产党员受点委屈不算事儿。战争年代那么多困难,我们都熬过来了,现在这点磨难,能让我们丧失信心吗?”
萧华听后感动不已,表示一定会振作起来。朱德又关心地问他:“萧华,你的家里现在还有书籍吗?”
萧华摇摇头说:“我的家给那些人抄了3次,什么都抄完了,抄走了。”
萧华
朱德马上打开自己的书柜,从里面挑了一本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选集送给萧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
凡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东西,别看他眼前时兴得很,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最后在历史上总是站不住脚的。要好好地学,它是我们识别真假马列的武器。
晚年的萧华在回忆此事时,感动地说:“他老人家仿佛慈父摸准了儿女的心思,给我留下许多肺腑之言……”
用户10xxx16
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