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李先念被任命为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始全面主持湖北的党政军工作。
李先念
李先念一到湖北,当地旧势力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一些不法资本家趁新政权立足未稳,大量囤积大米、布匹、煤炭,进而抬高物价,造成了金融动荡。
李先念此前长期在军队工作,并不懂经济,但他善于学习和调查研究,善于从群众中总结经验,他灵活运用策略,联系上海等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往湖北调集充足的物资,很快稳住了市场。
正是因为在经济工作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李先念受到了陈云的赏识。1954年,中央决定撤销各大行政区,并调一批既有经济工作经验、又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干部进京任职,正好此时财政部长这一职位出现了空缺,陈云便向毛泽东推荐由李先念接任,陈云认为李先念有这么几个优势:
1.李先念当时45岁,在高级干部中算是年纪比较轻的;
2.李先念在主政湖北期间,已经表现出了在经济工作方面的才干;
3.李先念爱学习,爱钻研;
4.李先念在工作中富有开创精神。
毛泽东很快就同意了陈云的意见,1954年5月下旬,李先念到达北京,毛泽东在不久后亲自接见了他。李先念惴惴不安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是晓得我的,我是木匠出身,财政部长我干不了,我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还是请中央考虑他人。”
毛泽东听后开玩笑说:“你干不了,不想干,那我只好把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从台湾请回来,让他干了。”
李先念一听急了,他赶紧说:“主席,那还得了!我还是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又鼓励李先念说:“工作必须有人干,我们党的好多干部都是从外行到内行嘛,你在湖北不是干得很好嘛!”
李先念听后信心大增,当即表态:“我一定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对党和人民负责。”
李先念上任以后,深知自己缺乏经济工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经常虚心地向财政部内的专业人士请教,他还拜陈云为师,经常登门求教,陈云也真诚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介绍给李先念,这使得他的工作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李先念晚年时经常说:“我在军事上的老师是徐帅,经济上的老师是陈云。”
李先念(右一)
在财政部工作的同志曾回忆说,李先念工作得很辛苦,他夏天一大早就起床,因为屋子热,工作人员很早就把藤桌藤椅摆在回廊里,成了他的办公场所。等到7点钟工作人员上班时,李先念已经将文件处理完毕,工作效率非常高,很少积压文件。
有一次,李先念发现四川有一个外贸供销社,在出口猪皮和羊皮之前,先将毛皮里面的猪油和羊油刮下来,这样又可以卖一笔钱,他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于是发文向全国推广。
正是因为李先念刻苦自学、勤奋工作,很快就成为了中央领导财政经济工作的专家,毛泽东曾称他和李富春、谭震林、薄一波为中国经济的“四大名旦”。
1958年,古巴国家银行行长格瓦拉访问中国,毛泽东在接见他时,专门让李先念作陪。毛泽东向格瓦拉介绍李先念时说:“我们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非常缺少财政人才,只好抓个大兵来管钱,事实证明,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
1956年9月,李先念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党的中央委员会选举结果出来以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候选人名单也随即公布,李先念发现17人的候选名单里竟然有自己,不禁大惊,因为在这17人里,他的年纪最轻、资历最浅。
当天晚上,李先念便给中央写信,请求不要选他当政治局委员: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能力和资历,就在中央工作的时间来说,不应当提到我的。比我能力强、资历深和在中央长久工作的同志多。将我的名字摆上,对党对我个人都是不好的。
为此,我真心请求将我的名字删掉。还是让我在中央机关做一点工作,这对我还是一个锻炼。这是我的衷心话。时间急迫,心情不安,要求中央慎重考虑。
但中央考虑到李先念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的突出贡献和表现,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李先念正式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年他47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中开始出现冒进倾向,作为财政部长,李先念深刻体会到冒进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1957年1月27日,李先念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说:
1957年的财政应该继续压缩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真正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些人总想大干快上,对于大进军之后应该勒马缓行的意义,并不是完全认识清楚了的,中央提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但毛泽东却不赞成“反冒进”,他认为“反冒进”反掉了“多快好省”,反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1958年1月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李先念等人,这让李先念感到非常惶恐,那段时间他经常彻夜难眠。
李先念接见群众
毛泽东知道此事后,专门在2月18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安慰了李先念,他说:“南宁会议还是要放一炮的,我看不过是小炮而已,害得一些同志紧张。先念同志现在还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何必那么紧张?今后还是要靠你们这些人办事,此外,没有人。”李先念这才放了心。
尽管受到了批评,但李先念依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958年4月,李先念到河南调查农业“大跃进”的情况时,他既为群众的生产热情而感动,又产生了一些疑虑。李先念到潢川县调研时,县里提出小麦亩产可达2000斤,他马上说:
要准备挨骂,将来做不到怎么办?什么2000斤、1500斤、1300斤,真正差200斤、300斤,甚至差500斤,会有人骂你的。实际上,搞到1200斤,退一步讲1000斤,再退一步讲800斤,那也是了不起的。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当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信被印发下来后,他曾问过李先念:“对我的信有什么看法?”
李先念明确地回答说:“赞同彭总的意见。”
7月20日,李先念在小组会上发言时,也明确地表示了支持彭德怀的态度,他说:“办食堂存在很浪费粮食的现象,办人民公社步子太快了,对农民的觉悟和干部水平估计过高了。”
但正是因为李先念讲了实话,所以他成为了国务院财贸口的批判对象。有一天,毛泽东专门找李先念谈话,他一进门,毛泽东就开玩笑说:“杞国人来了。”然后又问他知不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
毛泽东接见李先念
李先念说:“主席,我知道这个故事,但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忧几亿人开不了饭。”
毛泽东听后非常吃惊,于是让李先念详细谈谈粮食供应的情况,李先念说:“我在你面前是不会撒谎的。今天我得知济南市的粮店都开不了门,就将运往阳泉市的一列车粮掉头赶运济南市,以解燃眉之急。”
毛泽东并不知道情况有这么严重,他又提出了一些问题,李先念一一进行了作答,他这才对李先念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有所重视,决定让李先念立即采取措施解决粮食问题。
李先念
有了毛泽东的支持,李先念开始放下包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他主要采取了3条紧急措施:
1.粮食产量摸底。严令各地粮食部门实事求是,不得“放卫星”,上报实际的粮食产量,杜绝虚报。
2.组织粮食大调运。使粮食从产粮区运向缺粮区,从丰收区运向灾区,从农村运向城市。
3.进口粮食。截至1961年6月30日,进口并运到国内共63亿斤粮食,避免了京津沪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
经过李先念的努力,人民的吃饭问题终于得以解决,这也为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和李先念
在财政部长这个岗位上,李先念干了整整22年,他协助周恩来、陈云,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工作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