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培训!

刘哲说法 2024-12-18 16:35:44

上班二十年了,参加了不少培训,也组织了不少培训,从单纯的学员到现在偶尔也进行授课,我对培训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最初参加业务培训的时候,感觉十分激动,感到走上讲坛的前辈都是高山仰止,简直不可企及,从而想过彼可取而代之。

当然最有趣的还不是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下,是院子里或者湖边漫步的时候,是在座谈会上激烈争论之中。

因为那可以让你认识很多同行,有很多聊得来就会成为朋友。

对于基层院的人来说,这种朋友是在正常的工作之中很难遇到的。即使算上同学在一个系统里其实也没有几个。

因此培训班是最容易产生同行交往的机会了。

而我以为这其实是培训的最大收获。

虽然业务课程也让我受益很多,但让我长期受益的就是那些聊得来的同行朋友。

认识了他们,我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向他们请教,就可以完全超越我在一个基层院的视野,可以了解好几个地区的办案情况。

有些我们一直懂不明白的事情,在人家那里可能完全不算事。

而朋友总要比那些前辈老师好交往多了,不用太拘泥于礼节,不用客套,可以直来直往。

事实上,那些走上讲台的老师可能你根本就没法认识,完全够不着,也算不上话,那时候也没有微信,也没法建立长期的联系。

总起来的感觉,我们那时候的年轻人要比现在的年轻人要活跃得多。

我们并不会总是跟本院的人在一起待着,只要聊得来的,三五成群的就可以在一起遛弯、聊天、吃饭,可以成天混在一起,没有几天就混熟了。

但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只跟本院的人在一起,也不会有多少人在院子遛弯,也没多少人聊天,吃饭的时候都不太会跟陌生人搭话,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总是自己待在房间里。

一个培训到头来连一个新朋友都没有交到。

我觉得这是最可惜的。

因为这是培训最可宝贵的机会,除此之外你基本找不到相类似的机会。

为什么说同行交流至关重要?

因为你们基本处于同样的经验水平和发展阶段,你们碰到的困难和困惑具有相似性,是最有可能形成共同语言的。

这是可以建立长期稳定业务交流渠道的机会,不仅仅是一次培训,而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也有人说,同行的水平并不比我高多少,我又能学到多少?

从知识这方面可能不多,但确实视角不同,可能会帮你看到一些知识盲区,这个可能是你正好需要的。

也就是你们都在干差不多的事,你想到的,他没想到,他想到的,你没想到,正好互通有无。

如果资历差别比较大,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工作任务差异较大,可能就没法形成这种互补,因为那些小事即使原来做过也忘记了。

同时,因为同龄人,又没有什么竞争关系,反而是最容易说真话的。

说真话要比说高级的话还要重要得多,因为他可以让你了解真正的情况和处境,解决当局者迷的问题。

这些从书本上得不到,从前辈那里也得不到。

如果能够碰到一些能够弥补的业务视觉盲区,又能够开诚布公说实话的朋友,你想一想这有多么的重要。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业务交往为什么提不起兴致?

当然一场培训也不仅仅是同龄人的交往,获取业务知识和能力也会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些业务领域的知识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这些知识往往是体验性的,是司法前辈用多年的经历慢慢总结和提炼的,需要我们仔细体悟。

他们的很多方法和心得,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让我们受到巨大的启发。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业务工作经验的方法要比单纯的业务知识要重要得多。

我们不仅要知道那个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干的,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他是怎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我们要学会的是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总结出方法,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方法。

这些方法都散落在ppt的字里行间,有些甚至只是他不经意的只言片语。

因此,我觉得拍ppt并不重要,收集ppt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神贯注的听他讲。

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我们要听的是弦外之音。

我们要听的是他想要表达什么,而不仅仅是他表达出来什么。

因为我们知道很多话是不能说得太透的,有的窗户纸不能捅破,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指的那个窗户纸,我们要用自己力量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从而了解业务的那些真实逻辑,司法经验成长的真实落实。

慢慢的,我们还要去感受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讲授方法所带来的不同收获。

媒介即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是信息。

我们的鉴赏力会提高,会感觉那些在讲稿之外,在ppt之外,即兴发挥的内容才是我们最喜欢听,也是最考验一位老师功力的地方。

还有一些老师完全没有讲稿,但对一个问题就能够侃侃而谈两三个小时,我们不仅对他提供的知识所慑服,我们更为他传播知识的方式所震撼。

这得有多少东西才能不用稿子讲啊,这是我们普遍性的感受。

我们似乎也在个别庭审中看到这种口若悬河的律师,这必然让辩护获得一种巨大的优势。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是不是也会让公诉带来巨大的优势?

还有,听得课多了,经验积累的多了,慢慢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知道得并不少。

如果我们能够讲出来是不是更好呢?

事实上,输出要比输入累得多。

即使讲得很不好,加上你准备的过程也要比听讲要收益得多。

教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学,或者说是一种更有效的培训。

不仅是教学相长,还要学会学学相长、教学互换。

总之,压力才是最好的老师。

0 阅读:0
刘哲说法

刘哲说法

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