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读书笔记14:秦国军队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小草读书 2025-04-10 15:24:04

春秋时期的贵族,会利用一年四季狩猎来训练领地民众,那大概就是日常训练的起源。

经过数百年发展,到了秦国,这已经成了一项律法保证的制度。

试想,安陆县每个月百余更卒受训,春夏秋三季更能达到两三百。一年下来就是两千,整个南郡十八个县,就有近四万人,秦国有二十多个郡,那就是近百万人……

算下来,黑夫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他这下总算知道,秦国是怎么怼赢长平四十五万赵军,又如何调用二十万、六十万大军灭楚的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战无不胜的百万秦军,就是由他这样蝼蚁般微小的更卒、士伍组成的啊!

这时代的练兵之法,讲究“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

所以什长就先跟着百将学习了各种队列技巧,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小组,把这些技巧交给小组里的所有人。

这些技巧,源于孙、吴二位兵法大家,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坐而起之,就是后世军训中的蹲下与起立。

行而止之,就是行进与立定。

左而右之,就是向左转、向右转。

前而后之,就是前进与后退。

分而合之,顾名思义,就是队列聚拢和分散。

结而解之,就是集合与解散。

了解之后,黑夫不由感慨良多,他一直以为,后世部队里的基本队列训练是从西方照抄来的,谁曾料到,竟然能追溯到春秋战国啊!

当然了,也有人抱怨:练队列有什么用?

前世高中军训时,黑夫也曾发过这样的抱怨,直到年纪渐长,进入警官学院,真正地体验到军营生活,这种想法才慢慢消失。

行军打仗,和单打独斗的比武大为不同。战场上,那可是数千人、数万人的大场面,势如潮水,哪怕个人武艺再高,在人潮中也是无所施展其技。四面八方皆是戈矛剑戟,乱箭如雨般下下来,平日格斗时的见招拆招,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一群武艺高强的游侠儿,乱糟糟地上了战场,准备靠着自己的好勇斗狠来打仗。

这时候中军下达了缓缓前进的命令,用金鼓和旗号传达。

结果游侠儿们却不知鼓旗,有的往前冲锋了,有的还一脸懵逼地留在原地。结果脱离大部队冲锋在前的,被对面的箭雨射了个透心凉;站在后面的则被军法官砍了脑袋;剩下那些一急想要往前走,却发现被自己人挡住了去路,如此一来,倒是将己方阵型搅乱了……

哪怕最后和敌人交上手了,因为他们各自为战,也会被训练有素的敌军分割开来,一个人要同时跟几个、几十个人打,最后被剁成肉酱。

即便幸存下来了,一盘散沙的他们面临的,很可能是轰隆驶来的驷马战车和疾驰而过的骑兵冲击。

当年齐闵王雇佣这群出身临淄市井的“武林高手”打仗,结果每战皆败,硬是把国力雄厚的齐国打得差点灭亡。

所以许多年前老荀子在点评诸国军队强弱时,把个人武艺最强的齐技击列为最差劲的军队,是亡国之师。

故而,兵何以为胜?以治为胜!良好的纪律,是乌合之众与精锐之师的区别。而这些行伍队列的训练,正是孙武、吴起两位兵法大家苦心钻研出来的。

世人常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当年吴起正是以训练精良的魏武卒,大败秦国,直到后来,秦国也将吴起练兵的法子用于军中。

这些训练看似乏味,但当练成之日,若几百人、几千人都能做到吴起所说的坐卧有矩,行军整齐,进退有序,左右偏师像手臂一样听从中军指挥,各自为阵也能独立作战。那样的话,就是投之所往,天下莫当的锐士了!

0 阅读:6
小草读书

小草读书

有空读读书,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