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吏》读书笔记2:秦国就有了身份证吗?

小草读书 2025-03-28 12:42:08

本书开篇第一章就是黑夫去旅店投宿的事情。店主人听说黑夫要住店,开口就问:是否有验、传?

“验”就是秦国人的身份证,由巴掌宽的杨木牌制成,上面篆刻有黑夫的籍贯身份:“南郡、安陆县、云梦乡、夕阳里人,名黑夫,家中第二子,是士伍,高七尺五寸。”

这身份证上,不仅仅是个人的基本信息,连长相也要写上。没办法,这年头没有相片,只能简单介绍容貌特征,如果脸上有痣或者别的什么标记,也会记录的。

“传”就相当于秦国人的介绍信。此外,秦国百姓比邻而居,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平日得好好种地,不许随意离乡。若是想出远门,不但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还得由籍贯地所在的村长(里正)、派出所长(亭长)给你写个证明,这便是“传”。

和现代一样,在秦国,不带身份证和介绍信不能住店开房,店主敢收留这样的人,就会被罚款,甚至丢掉饭碗!

这里还有一个商鞅作法自毙的故事。

秦国的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了,但商鞅的严刑峻法也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在秦孝公死后,被新法触动利益的贵族联合起来,将商鞅打成叛臣,全国通缉。商鞅逃到一个旅馆想要投宿,却因为无法提供验传,而被店主拒之门外。商鞅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制度逼上绝路,真是莫大的讽刺。

不过这样也好,在客舍里住的,不太可能有逃犯恶徒,大家都是秦国良民,可以安心睡觉了。

这种身份证(验、传)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首先秦国的统治是深入基层的,要知道后世的朝代都是皇权不下县的,官员对于百姓的统治都是基于表面的。甚至现在美国都没有身份证,只能用社保证号代替身份证,但在美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钱买社保的。

其次外国想要派间谍来秦国,会遇到很多困难,来秦国之前就要先弄一个假的验、传,到了秦国,十里一亭的亭长也会随时检查过往行人的验、传。想要打探消息,还真是不容易。

这套验、传是一直在中国延续下来的,汉朝就是继承了秦朝的验、传。唐朝的“过所”应该就是类似的通行证件,这可能就是传的演变。宋代的“公验”或者“路引”也可能有相似的功能。明朝的路引制度比较严格,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做法。

古代“验”“传”的本质是中央政权对人口和社会的控制手段,这一逻辑贯穿中国历史,直至现代的身份证、户口簿、护照等制度。

从竹木简牍到纸质文书,再到电子身份信息,验证方式随技术进步升级,但核心目的未变。

PS:《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0 阅读:3
小草读书

小草读书

有空读读书,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