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是如何冲出重围走向世界的?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2024-10-11 03:24:03

长久以来日系车或日系车企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不同于欧、美车企较为强大的创新能力,日系车企早期更多是模仿。最终实现了一个模仿者对原创者的反超。

笔者此文绝无吹捧日系车的意思,仅仅是想客观表达日系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汽车舞台的,如何突破的北美车市、如何突破欧盟筑起的汽车贸易壁垒。这或许对咱们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系车企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初吉田真太郎成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1905),当然这个车企现在叫五十铃。那时的日系车经营很惨淡,老百姓买不起、出口又难以与当时的欧美系车同台竞技。

实际上这与上世纪90年代初咱们自主车刚起步时面临的困难是完全一样的。1920年后福特、克莱斯勒、通用在日本设立生产线,也属于合资生产。那个时期日本对本国车企的保护方式与我们几乎一致,也是不允许欧美车企独立投资、运营。

随着美系三巨头在日本设立合资厂,大量美系车涌入日本。同时进来的还有一系列美系车企的技术,这加速了日系车的进化。实际上这和我们当时的理念也是一样的。不过这时的日系车依然没有摆脱模仿,如上图丰田的A1轿车就是模仿菲亚特A3。

战争为日系车带来机会

如果没有战争,日系车很可能也会默默无闻的发展。只不过历史不需要如果,二战的开始使得日本军队大量采购卡车等车型。如此使得众多活不下去的日系车企赚到了第一桶金,从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战争后的新机会

二战以日本、德国、意大利的惨败结束,日本开始发展经济。在战后第19天就制定了以民用车为核心的理念,大力发展家用车。同时由于政治因素,日本也算是踏入了欧美阵营,获得了很多欧洲、美国的造车技术以及其它领域的技术。

在上世纪50年代后日本车企轻易获得的这些技术拉低了壁垒,这是日系车迅速飞跃的根本。而这种技术快速越阡我们自主车企起步时并不拥有,之后在朝鲜战争开始后日系车企又成了北约军需车辆的代工厂,又获得一大批技术,如之后诞生的酷路泽20。

因为美军的威力斯基普车当时是委托丰田生产的,丰田从而获得了打造4驱越野车的技术、工艺。为什么总有些朋友惊叹为什么日系车可以在战后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完成起步阶段?原因就是因政治因素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高端的造车技术,这个福利连韩系车企都没享受过。

石油危机带来的大契机

众所周知石油危机摧毁了正宗美系车(如今的美系车就是欧系风格),超大排量、体积以及重量的美系车面对第一次石油危机完全是孱弱不堪。大量美国汽车消费者已面临加不起油的窘境。

此时北美汽车市场性对日系车所设立的保护性壁垒开始崩塌,因为市场迫切需要更省油更经济的产品。日系车从此踏上了大洋彼岸的远征,短短十几年间干垮了美系车、彻底导致底特律的沉沦。至今美系车也不可重现昔日的辉煌,最终玩起了邯郸学步打造“欧风美系车”。

逐渐突破欧盟汽车壁垒

欧盟对于日系车的扩张一直是谨慎面对,关税壁垒筑得高高。这与欧盟对于我们新能源车提高各种税如初一则,当年欧盟也没少给日系车企下绊子。没办法,汽车是欧盟诸国的核心支柱产业、是饭碗。

各位试想别人要抢你的饭碗,你又会怎么做呢?不择手段保护饭碗呗,所以对于欧盟也好、北美也罢,大力限制咱们的新能源车也没必要过分解读,本质就是保护自己的车企罢了。很正常,哪个国家不保护自己的制造业呢?都会保护。

可能写到这很多朋友会疑惑,为什么欧系车企、美系车企都玩不过日系车企?实际上这并不是技术层面的博弈,更多是人文、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欧、美工资、福利更高,同时工会势力过大,这就导致欧美企业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支出。

支出多了、造车成本自然就提高了,成本提高了就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其次欧美人的性格偏粗旷,造车恰恰又是个细致的活。这就导致欧系、美系车在细节上的处理永远赶不上日系车,昭和时期日本工匠那种细腻到极致的态度其实挺令人无语的。

这就是欧系、美系车不能公平与日系车竞争的原因,更多是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所以所谓的文明在某种角度上看也是双刃剑,文明当然重要,但过于文明显然会把企业弄得束手束脚最终失去竞争力。当然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争对错高低,只为求同存异。

实际上日系车至今也没能占据欧盟市场,对比欧盟、北美日系车销量即可了解。本质还是欧盟对内部车企的保护,不过如今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还是有所下降。日系车企也通过在欧洲建厂来规避高昂的关税,只不过欧盟终究没有北美那般豁达。所以日系车对于欧盟地区的渗透是相对弱的。

不过日系车企控制着北美、澳洲、亚太部分地区的汽车市场也是事实,这几个大市场也足够日系车企坚持很久。所以日系车企当年的强势崛起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如果没有二战、没有石油危机等等,日系车甚至走不出日本。

如今日系车企在全球的发展已经放缓,但惯性犹在。日系车企的氢动力汽车概念如今基本走不通,若想更近一步早晚还是要回到纯电上来(电车绕不开,因为电车的发展能促进AI、自动驾驶等一系列科技的发展),只不过耽误的时间太久了。

而我们的自主新能源车出口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与当年的日系车如出一辙,破局也需要一些新契机。欧盟汽车市场是最难啃的,对内部工业体系保护太强。只不过我们要稳扎稳打、切记急躁,机会总会出现、只要能抓住就好。

0 阅读:35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