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不被看好的增程式车型在现如今为何逆袭成功?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2024-10-17 03:38:52

就目前而言增程式车型的表现很亮眼,这个曾几何时完全不被看好的油电混动形式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逆袭?至今依然有很多朋友说增程低端、没技术含量,但又该如何去解释增程式车型如今的表现?

似乎市场完全不会按照一些车友的心理预期去发展?增程式混动为何曾经不被看好?而如今又为何牢牢掌控市场?它是如何一步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的?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持有疑问?

什么是增程式混动?

如上图所示增程式混动技术的原理,广义上讲它属于混动类。但从狭义上看增程式混动更贴近于纯电车,原因很简单它的发动机不参与驱动车轮而只用于发电。这与传统的混动车型截然不同。

增程式混动白话讲就是一个带有充能设备的纯电汽车。所以它的技术落后么?如果在这个新能源时代,我们把纯电汽车定义为全新的、先进的事物?那么“增程式=纯电+充能器”的结构形式咋就成了技术落后?

如今没有人会说纯电技术是落后的,那么由纯电+充电器组成的增程式技术为什么就被定义成技术落后?这在逻辑上说不通。所以说增程式技术落后更像是心理层面的进化不彻底,没能一步达到纯电状态。这更多是形式上的“落后”,并非技术。

其次在与混动技术相比较,增程式技术在控制策略上的确更为单一,毕竟如今很多品牌的混动技术也都提供了增程模式。所以在控制策略的维度上看,增程式更为简单。但前文咱们也曾聊过,增程式技术本质上就是辆纯电车,它的设计初衷本就没考虑用内燃机去驱动。

昔日的增程式为何饱受诟病

原因很简单,因为增程式本质上就是辆配备充能设备的纯电汽车。它的表现优劣关键在于纯电部分,简单理解为三电。非责任的说增程式技术的精华=纯电技术=三电,因为三电能决定其物理上限、潜能。

所以增程式车型的命运实际上与三电技术完全实现了深度捆绑,当然我们可以把增程式技术与纯电技术相绑定。那么如此一来增程车型与纯电技术的发展关系就很紧密了。过去增程式为何饱受诟病?

因为多年前三电技术并不成熟,这极大压缩了增程式技术的潜力。增程式的潜力主要依靠电机、电池。电机大了、功耗提高,小电池供能不足,配大电池成本、重量又大幅度提高。所以昔日的增程式技术是很难打造出体感好的车型的。

反之电机小、电池小,整体重量也不低,就等于一颗1.5L自吸拖着2吨越野车走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条件下混动的优势就显现了,内燃机参与驱动,避免了电机不大、小电池等因素导致的问题。电机、内燃机可以起到互补或促进的作用。

所以彼时的增程式车型可以说是糟粕的代名词,但重点是糟粕的不是增程这种形式而是彼时糟糕的三电技术。大电机、大电池,成本高、功耗大、价格贵,小电机、小电池驾驶体验奇差,所以彼时混动技术被视为纯电时代前的最优解、完美过渡品。

如今的增程式车型为何又被市场认可了?

原因其实也简单,这么些年来三电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性能、集成度大幅度提高。增程式车型曾经的短板如今已经消失,表面上看是市场接受了增程式车型,而本质上则是市场接受了纯电汽车的现实折射。昔日小电机+小电池的增程式车型早已消失不见。

而如今的中高档品牌增程式车型大都配备大电机+大电池,性能强、功耗低、续航里程大幅度提高、价格合理。它的实际表现已无限接近于纯电汽车,所以很多车友选择增程式车型就是把它当纯电汽车去使用。

关键词:大电机、大电池

具备这两个特性的增程式车型=纯电车,因为纯电车同样配备大电机、大电池。这两个特性使得增程式车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际使用方面都与纯电汽车类似。所以增程式被接受只是表象,本质是纯电汽车逐渐被市场所接受罢了。

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无论接受与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成趋势而不可逆。那么用电、不用油则已经悄悄成为了很多车友的预期,原因无外乎时尚、经济,毕竟燃油现在实在太贵。所以很多车友是想买电车的,但电车的续航问题终究是个精神枷锁(或许已不存在,但心理层面适应需要时间)。

这时“纯电+充能器=增程式”就成为了很多车友的首选,带充电能力的纯电汽车显然更加靠谱,所以增程式车型如今销量优秀。至于混动为何现在稍显弱势呢?原因很简单,混动车型虽然具备纯电汽车的部分特性,但短板在于普遍电池偏小(不绝对)。

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混动车型并不能当作纯电车型去用,它与纯电车型界限还很明显。而增程式车型已经无限接近于纯电,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增程式车型在日常使用中几乎可以摆脱对燃油的依赖,这一点是“很纯电”的。但混动车型目前做不到。

说到底混动技术的本质在于内燃机、电机之间的促进、互补,从理念上看混动并不能割舍内燃机。但增程式则是在割舍内燃机,在理念上看增程式更为超前。毕竟增程式技术更像纯电,只是多了一个充电器。

当然如果是拼潜力、拼复杂程度,混动技术更优,它丰富的控制策略及多机之间的相互辅助、配合的难度就不是增程式所能相提并论的。但重点是这些东东与消费者有什么关系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混动的技术潜力是95分,增程式只有80分。但用户的需求只有70分,这时混动的优势是不是就成了空中楼阁?实用性、合理性,永远是决定市场的真正奥义。

2 阅读:61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非专业但实际车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