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日,德国如何进行多边外交博弈?

战争史札记 2024-09-02 11:25:05

在1939年9月1日,即德国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的首日,波兰政府迅速向英法两国政府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位于伦敦的波兰大使,尊贵的拉斯津斯基伯爵,以刻不容缓之势面见了英国外交及英联邦事务大臣,紧急通报了从巴黎官方渠道获得的骇人消息:德国军队已从四个方向悍然越过波德边界,对波兰全面发起攻击,波兰的关键军事据点及各大城市正遭受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情势危急。

在汇报的尾声,拉斯津斯基伯爵言辞恳切地指出,德国的这次无端侵略,正是“完全符合《英波互助同盟条约》所界定之情形”的鲜明例证,这无疑是对英国政府信守承诺、采取行动的直接呼吁。早在1930年8月25日,两国签署的这份条约明确规定,若缔约一方遭遇欧洲大国的直接武装侵略,或面临旨在剥夺其独立性的任何行径,且受害方决定抵抗,另一方应提供必要援助。尤为关键的是,该条约及随后的秘密议定书均隐晦而明确地指向了当时已成为欧洲主要威胁力量的德国,并特别强调了对但泽地区独立威胁的适用性。

面对波兰大使的迫切请求,英国外交大臣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并指出若情况属实,英国政府定会与波兰政府立场一致。然而,他同时强调,任何具体的应对措施均需待英国内阁紧急会议全面审议后方可决定。随即,在同一日的上午10点,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紧急召见了德国驻伦敦临时代办科尔特,直接而严肃地表达了英国政府对德国入侵波兰一事的关注,要求德国方面提供详尽信息并就此事给予合理解释,强调德国的军事行动已严重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为。英国政府即将紧急召开内阁会议,以审议当前局势,并决定后续需向德国政府通报的具体信息,此类通告将直接发送至柏林政府。遗憾的是,科尔特代办对于询问的议题未能提供任何有效信息,他的回应透露出明显的不知情,这令英国大臣深感失望。关于科尔特是否真的毫不知情,或是故意隐瞒,经过核实,确认其确实对此事件一无所知。元首对波兰的突袭行动之迅猛,使得众多身处海外的观察者未能及时获取准确情报。当科尔特尝试向柏林求证时,所得到的德波战争相关描述亦存在出入。

随后,科尔特紧急致电哈利法克斯,传达来自外交部新闻司的最新通报,声称关于华沙及波兰其他城市遭受德国轰炸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实际情况是,波兰方面在昨夜已率先在边境向德国发起了攻击,而德国当前所采取的行动,实质上是对此进行的自卫反击。这一反转揭示了元首利用党卫军精心策划的误导行动,不仅蒙蔽了国际舆论的视线,也深深误导了国内外民众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德国,正当波兰大使与哈利法克斯会晤之际,英国驻柏林大使亨德森从戈林处获取了另一版本的德波战争情报。据亨德森报告,波兰人据称在夜间炸毁了德却奥桥,并与但泽居民发生了冲突。基于此,元首随即下令驱逐波兰人,并指令戈林摧毁波兰边境的空军力量。这一系列新信息的披露,虽包含部分事实成分,如德却奥桥的破坏与但泽的冲突,但其整体叙事却远非戈林所述那般简单明了。

特别是“德却奥桥”的炸毁事件,虽确为波兰所为,且但泽地区确曾发生战斗,但整场冲突的背景、目的及执行过程远比戈林提供的版本复杂得多。德国对维斯瓦河上德却奥桥的占领企图,早在夏季之初便已策划并多次在“白色方案”中提及,直至元首发布的一号作战指令中,都对此有着明确的指示。这一系列史实,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深层次战略考量与复杂的国际局势变迁。在那个决定性的日子里,德国军方的运势显然未能站在其有利的一方。一方面,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疏漏;另一方面,波兰上空突如其来的浓雾极大程度地削减了视野范围,导致原计划实施空降作战的伞兵部队未能如期抵达既定位置。正当德军紧急调整策略,意图夺取关键桥梁之际,波兰军队迅速反应,为阻止德军进一步入侵波兰腹地,果断采取了炸毁桥梁的断然措施,从根本上阻断了德军的前进道路。这一行动,却意外地被纳粹宣传机器领袖戈林所利用,成为其煽动公众情绪、宣扬德国进攻正当性的又一借口,为德国国内的舆论造势再添猛料。

仅仅半小时之后,英国驻外大使亨德森再次致电本国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此番通话中,他以一种外交官特有的责任感,提出了一个在外界看来颇为荒谬的新构想。亨德森在电话中郑重表示:“我深感有义务向您阐明我的信念,即便前路看似渺茫,我依然坚信,拯救和平的唯一希望或许在于斯米格威-雷兹元帅能够即刻宣布赴德,以军人的身份及全权代表的资格,与戈林元帅全面磋商所有争议问题。”然而,这一提议实属不切实际,因为就在亨德森发表这番言论的同时,波兰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正身处前线,亲率部队英勇抗击德军的猛烈攻势,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他虽已预见波兰终将面临的命运,但仍全力以赴,力图扭转战局。假设斯米格威-雷兹将军真的能放下战场的指挥权,踏入纳粹统治下的柏林,他所面临的,无疑将是极为复杂且凶险的局面。元首岂会因一名敌军将领的到访而轻易放下屠刀?这样的幻想显然过于天真。对此,哈利法克斯外长虽对亨德森的忠诚与勇气表示了认可,但对于其建议的可行性,则保持了谨慎而含糊的态度,或许他内心亦认为,这并非当前局势下的可行之策。相比之下,德国外交界的表现则显得尤为从容不迫。9月1日,德国在奥斯陆、斯德哥尔摩及赫尔辛基的使节们,均收到了来自柏林外交部、由魏茨泽克亲笔签署的密令,这标志着德国在外交战场上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与行动。

指令明确要求外交使节向各自驻在国政府传达与德国先前向低地国家及丹麦所发表之声明相类似的立场,并特别强调:“务必采用清晰而又不失友好的措辞来阐述此声明。”此声明实质上是元首早先向多国发出的照会,旨在通过签署中立条约来分化欧洲各国间的互助联盟,特别是小国间的团结,同时发出警告信号,以削弱波兰面临进攻时可能获得的外部支持。9月1日拂晓时分,美国驻波兰大使紧急报告了德国已入侵波兰的严峻事态,不久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又接到了伦敦方面决定履行对波兰安全承诺的通报。鉴于此,罗斯福总统为争取和平或至少减少无谓伤亡,迅速发布了预先准备好的和平呼吁书。这份呼吁书被紧急送达至德国、波兰、法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已卷入或可能卷入冲突的国家政府手中,呼吁各国承诺其空军不得轰炸平民及不设防城市。罗斯福总统的这一和平倡议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及波兰的正面回应,均表示愿意遵循其原则。然而,波兰在回复中无奈指出,其国土上空已回荡着德国轰炸机的轰鸣,总统的和平愿景正遭受现实的无情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当日上午11时30分,英国内阁紧急会议召开,首要议题即为如何履行对波兰的保证,并讨论对意大利提议的应对策略。经过数小时审议,至下午4时30分,英国政府最终就波兰问题作出决定,该决定系与法国共同协商后达成。随后,柏林的亨德森先生接收到了明确指示,他随即向德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严正警告:若德国政府不能立即提供确凿保证,证明已停止所有针对波兰的侵略行为,并准备迅速从波兰撤军,则英国将毫不犹豫地履行其对波兰的承诺,采取必要行动。这一警告的发出,标志着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紧张与复杂化。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爵士强调,对大使所提要求,对方必须即刻作出回应,该回应的性质将直接指引后续行动策略。若回复未能达到预期,则可能演化为“附带明确时限的终极警告或即时宣战声明”。但是,当前递交的照会,其本质应被视为一种预防性警示,而非最终通牒。

此提议源自意大利,由齐亚诺在前一日转达给哈利法克斯爵士,旨在倡导通过五国会议途径实现和平调解。此两项举措均须与法国政府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午后,经路透社正式发布的新闻公报,彰显了英法两国政府坚定不移地维护其承诺的决心。紧接着,伦敦与巴黎分别指示其驻柏林大使即刻预约会见德国外交部长,向其递交严正警告函。面对双重大使的邀约,里宾特洛甫决定分别接待,首先与亨德森大使进行了会谈。在会面中,他对于照会内容保持缄默,转而重申了元首与戈林等人近期频繁宣扬的立场:德国非但非侵略方,反而是波兰挑起了争端。波兰长期挑衅德国,先是进行了全国性的军事动员,紧接着在昨夜侵入了德国领土。

亨德森大使对此类论调已不陌生,故未表现出过多惊讶。在里宾特洛甫冗长阐述后,他明确指出,自己负有即刻获取德国政府对应照会内容回复的指令。里宾特洛甫则以礼相待,回应道:“我必须将英国政府的声明呈报总理审阅。”言下之意,即时答复难以实现。告别之际,亨德森大使表示,将静待元首总理的回复。随后,里宾特洛甫与法国大使的会谈内容如出一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日外交博弈的阶段性落幕。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