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方壶圹志》考述

夏天文化 2024-09-20 22:58:37

莆邑晚清末科进士、翰林张琴编修的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四·金石志·金石三·誌铭类,辑录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兵部左侍郎彭汝楠于崇祯十年书丹的《明郑方壶圹志》,其略云:“府君姓郑,讳泾,字若湜,更名波若,晚字巨济,方壶其别号也。其先盖出于倡闽先儒唐太府卿郑露公,后九传为宋殿中侍御史伯玉公,子叔明、叔侨,孙至道、亨道、事道同时成为进士。事道公又九传而为光祖公,自后埭徙壶公。再传而为杰公,举乡进士,任青阳邑博。又再传而为敬道公,举乡进士,任河源令,累赠宪副,徙城东之后塘居焉。敬道公生茂公,嘉靖癸丑进士,历官户科都给事中,河南宪副,是为府君父也。……不孝孤郔、郕、郊、祁、邵泣血谨志……”

兹就《圹志》所载人物,考述如次:

1.郑露,字恩叟,行三。初名褒,避先祖讳改名露,又名灌三。其先自荥阳入闽,远祖昭晋龙骧将军,道过莆口,爱其风土,因迁祖墳十二坵于南山葬焉。露与从弟庄、淑自侯官寻永泰徙莆,庐护墓侧,据南山之胜,仍构书堂,以修儒业,时作篇章,以训子弟,莆人始兴学,世人尊称“南湖三先生”。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三月十五日辰时生,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戊戌(818)十月初九日辰时,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合葬壶山宝胜里牛眠埔,坐申向寅,包砌双龟,号仙人脱履。刻石墓碑曰:唐太府卿南湖郑先生墓。子三:珙、瑜、球。

按:宋史学家郑樵《家谱后序》云:“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沿流,孰为光州固始人哉……”(黄仲昭《八闽通志》下册(修订本)卷之八十七·拾遗)其落款自署过江第二十九代孙浔阳夹漈樵序,即入闽始祖郑昭第十七代孙、南湖三先生之浔阳郑庄第十二代孙。

西晋“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307),荥阳平难将军郑庠次子龙骧将军郑昭隨父南渡,入闽居侯官今福州,后世尊郑昭为入闽始祖。东晋太宁三年(325),郑昭道经莆口,爱南湖山水之秀,遂卜地葬先祖骨骸于南山(凤凰山)之阳,曰“郑十二坵”。(《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

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云:“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隋开皇九年,升为寺焉。……唐景云二年辛亥……遂膺敕额为‘灵岩寺’。”黄滔《碑铭》“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的史实毋庸置疑,不容任意曲解、篡改、堙灭。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七“罗汉化院,神人请地”条云:“广化寺,梁、陈间邑儒郑露之居。俄有神人,鹤发麻衣,夕见于堂,请易为佛宇。露诺而献之,为‘金仙院’,时永定二年也。隋升为寺。唐景云因白泉之瑞,改‘灵岩’。唐柳公权书额犹存,详见《寺碑记》。”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三十五·福建路兴化军“景物下”条云:“广化寺,在郡西南五里。梁、陈间,邑儒郑生家焉。俄有神人请为佛刹,生诺之,永定二年为‘金仙院’。”其仍遵循黄滔《碑铭》“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原文。

《莆阳比事》卷七“罗汉化院,神人请地”条,明显篡改黄滔《碑铭》原文“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为“梁、陈间邑儒郑露”,亵渎黄滔,也造成后人争议的困扰。

今南山广化寺大雄宝殿右侧廊庑墙上,嵌立一通清康熙丙子年(1696)鎮守福建兴泉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一級陇西王万祥撰文的“重建南山灵岩广化禅寺记”石碑,碑记略云:“旧志载:是刹创自隋唐,地为南湖郑氏所捨。其兴造沿起,前人记之甚详,不待更为叙述。”

广化寺从唐黄滔《碑铭》,到清王万祥《碑记》,都没有“梁、陈间郑露”或“梁、陈间南湖三先生”献书堂舍地建寺的记载。

莆邑宋丞相陈俊卿之子陈宓《持斋先生郑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十一)云:“典午渡江,平难将军庠始南徙。由庠而下五世孙讳褒,为太府卿,始居于莆田,力学好修,世号‘南湖先生’。”这是荥阳郑氏最早来莆传播文化,开创莆阳文化先河的历史真实写照。黄滔《碑铭》“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非“典午渡江平难将军庠而下五世孙讳褒”莫属矣!

近年史学界有所谓“历史上,除了南湖的郑露三先生外,再无法找出第二家可以与之匹配的开莆来学人物”的“南湖三先生梁陈人难于否定”的论调,显然是荒诞的笑话!

郑昭十四传至郑勖(《莆田市姓氏志》郑姓),勖生五子:岌、金、饶、辿、子遂。辿三子露,饶长子庄,子遂长子淑,三从兄弟自侯官寻永泰徙莆田,卜居于南山“十二坵”祖坟侧庐墓。仍建书堂,弦诵《诗》《书》,时作篇章,以训子弟。其先祖入莆,已尚《诗》《书》,至三公而始著。厥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奠定莆阳“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基础,功莫大焉,世人尊称“南湖三先生”。南湖三先生乃荥阳郑氏渡江祖郑庠十八世孙,入闽始祖郑昭十七世孙也。

明吏部郎中郑善夫《南湖三先生传》云:“自三公入莆,人始兴学。其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南湖之响振之也,当称为南湖三先生云……庄公徙浔阳,淑公徙仙游,惟露公居莆田,是为三邑之祖。凡称南湖郑氏者,皆三先生之后也。”又《与郑汝华方伯论氏族》云:“三公为玄宗时人无疑也。”

宋淳熙五年(1178)姚颖榜榜眼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之十五《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儒藏》(精华编)第239册)云:“郑氏自太府卿露徙莆南湖,露之孙曰太中大夫敖,生五子,各以其居自别为祖。由敖之子司门郎准三世而为君之曾祖……庆元三年十月口日。”

明方志学家黄仲昭《未轩文集》卷三《宗湖堂记》云:“大中大夫讳敖,生五子,始迁居,其族遂分:曰吏部尚书巩,为福州族之始祖;曰大理评事皋,为前埭族之始祖;曰兵曹郎阜,为后埭族之始祖;曰司门郎准,为上塘、刘桥族之始祖;曰刺史肇,为桃源、枫岭族之始祖。”露四世孙巩、皋、阜、准、肇五人,号“五垂簪”。

露四世孙前埭大理评事皋于唐末及其子筠、震于梁开平三年(909),先后两次舍田入灵岩寺,“俾岁收租,为三先生讳日之祭,朝夕香灯之资,族众子孙依期拜谒,其事备载于碑。”(林文《南湖郑三先生祠堂记》;张琴《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民国《福建通志》载:“准,字不欺。莆田人。乾宁四年进士第,官司门郎……”黄仲昭《八闽通志》下册(修订本)卷之十一·地理·山川载:“按旧志:陈洪进时号‘静边都’,郑仁畅为使。”及《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记载露曾孙后埭始祖阜五世孙长史缓及婆夫人余氏,宋淳化间(990-994)新创“崇圣庵”诸刹,又舍田数段、山林一派入庵等更多的事证………

筠、震兄弟乃郑露玄孙。倘若郑露梁、陈永定二年间(502-558)人,至玄孙郑筠、郑震五代相距350年,每代相距70-85年,荒谬至极,岂不贻笑大方?郑露梁、陈间人谬误矣!筠、震兄弟909年舍田入灵岩寺,距高祖露约于780年入莆,五代相距130年,每代相距26-32年,合乎世人的蕃衍规律。郑露唐玄宗时人也!

莆人著名史志学者朱维幹“莆田古志乘述评”指出:“弘、乾两志,都把郑露说是梁、陈间人,官太府卿。按陈衍《福建通志》文艺郑准传,准登唐乾宁四年第,他是露的曾孙,难以理解的是自隋亡至乾宁,相距二百八十年,岂有祖孙仅传四代之理?疑露非梁、陈间人。”(朱维幹《铁苍文集》)

《全唐诗》卷887-7辑郑露诗《彻云涧》云:“延绵不可穷,寒光徹云际。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谢山子云:“先生诗气浑质奥,此陈、隋入唐风调,后人讬手不得。”

清康熙《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建置志·坊表载:开莆来学坊为先儒郑露立,在后埭街。又有倡学闽南坊,为露及弟庄、淑立,在南寺口。《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载:开莆来学坊横额上书“恩荣”“开莆来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开莆”,南湖郑氏入莆始祖也;“来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后世的学者。“开莆来学”宜释义为“入莆始祖,后世学者”,不是后人所渲染的“开创莆阳文化教育先河”!

宋郡守浚水赵彦励撰绍熙壬子(1192)《莆阳志》序云:“未几,书成。独‘人物’一志犹未之备,于此不无遗恨。然其卓然彰著者,盖已登信史之录。”

宋宝祐五年(1257)《仙溪志》卷四“唐及五代人物”云:“《郡志》人物仅郑良士、元弼父子及陈郯三人,信乎难于传也。”

显然,绍熙《莆阳志》及宝祐前之《郡志》都没有“梁、陈间郑露”或“梁、陈间南湖三先生”的人物传记。

《明郑方壶圹志》记载唐太府卿郑露,遵循历史事实,完全正确!

2.郑伯玉(1014—1085),字宝臣。唐太府卿郑露后九传孙。(《明郑方壶圹志》)宋仁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七月生,距始祖露十代已274年。祖父缓,字彦宽,露八世孙即露曾孙后埭始祖阜五世孙,官长史,祖母余氏,宋淳化间(990-994)新创“崇圣庵”诸刹,又舍“南寺”前后等处田数段,及平洋墓前山林一派,计产钱二百三十四贯入庵。(郑旻《郑氏南湖记》;张琴《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

八岁时,叔父殿中丞虚丹试之曰:“伐木斧声闻谷口。”即应声云:“过桥旗影映波心。”族从咸异之。

宋景祐元年甲戌(1034)张唐卿榜进士。授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信州军事判官。改宣德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南剑州判官。转朝奉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淮南节度掌书记。七年,改大理司直,充抚州(今属江西)观察推官。迁右司谏,进枢密直学士,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荐为殿中侍御史。为人峭直,不屈权贵。其好为诗,所作有三百余篇,名《北郑锦囊集》,凡朝政得失,士夫臧否,皆托之诗,异己者多嫉之。时人将其诗与陈著作琪、方提举孝宁(能)诗类汇为一集,号“乌山三贤集”。

嘉祐六年(1061),年未五十,以亲老弃官归莆,闲居二十余年。构林下亭,邀约故旧,饮酒赋诗,歌吟弹唱,郡守俞希孟扁(匾)其亭曰“绿野”。子叔明、叔侨,孙至道、亨道、事道相继擢第,伯玉皆及见之。提举方孝宁(能)有诗曰:“壶山簪笏数如沙,三世青云第一家。”在当时为创见也。

元丰八年(1085)卒,享年七十二岁。赠通直郎。葬壶山石泉院后三叠峰下。妣刘氏,子六:叔明、叔元、叔庠、叔达、叔侨、叔恬。

御史郑伯玉祠堂在东厢拱辰门内之左。(已圮不存)

3.郑叔明(1031—1074),字晦之,伯玉长子。宋天圣九年辛未(1031)生。皇祐五年(1053)郑獬榜进士。初任泉州晋江县尉,升授开封府考城主簿,累转承奉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历漳州长泰县令,秩滿知南剑州顺昌县,迁将乐令。

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卒于官,年仅四十四岁。墓在保丰里桃枝鸡啾山,弟叔元附焉。妣林氏,子四:至道、义道、亨道、考道。次子义道,字景山,官承事郎,子询仁、惇仁、求仁。四子考道,绍圣丙子(1096)贡元,子体仁、亲仁。求仁孙宣卿,官提举,自后埭迁东山夏党(今黄石镇东源村)。

4.郑叔侨,字子正(《兴化府志》卷二十六作子政;《莆风清籁集》卷四作子振,一字惠人),伯玉五子。宋元丰八年(1085)焦蹈榜进士。授承议郎,元佑间任侯官主簿,擢知清溪县(今泉州市安溪县)。其文尤奥古整洁,著有《郑叔侨文集》(一作《郑子正文集》)二十卷。为莆田显应庙作庙记,亦作《二洋议》记莆田孝义里陈坝斗门。《全宋诗》卷532、《莆风清籁集》卷四录其诗“熙宁桥”一首云:“千寻水面跨长桥,稳稳晴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黃石市,連艘橫断白湖腰。”元祐四年(1089)与上官敦复登福州南麓神光寺、道山亭,石刻今存。

妣囗氏,子三:以道、浩道、擢。以道官承事郎;擢,字大用,绍兴二年壬子(1132)张九成榜特奏名,官合浦吉利盐场(今属广西北海市)。

5.郑至道,字保衡,叔明长子。宋元丰二年(1079)时彦榜进士。知韶州乐昌县。元佑二年(1087)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今属浙江),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民心悦服。后秩满,邑民攀留,不忍其行,因留家松关,今有松关留郑故事。著有《琴堂谕俗编》(《谕民书》七篇)存世,《锦囊》四集已佚。为开发天台景点,撰写《刘阮洞记》。现台州仍有“留郑坊”“郑公祠”。“广龙郑氏”即其后裔。(参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四·名宦九·台州府)

6.郑亨道,叔明三子。宋元祐六年(1091)马涓榜进士。官至泉州惠安主簿。

7.郑事道,字希仲,叔元次子。宋元祐六年(1091)马涓榜进士。历知邵武、古田、连江县,迁福州录事。转朝奉郎,知邵武军。著有《小莆川文集》。《莆风清籁集》录诗《白云亭》一首云:“天风吹我上齐云,小涧清从石乳分。濯罢尘缨吾欲忘,白云滿地未斜曛。”

妣叶氏、方氏,勅谕祭葬维新里白沙,坐巽向乾。子二:廷佐、廷偁。廷佐,字宗臣,荫补修职郎。廷偁承事郎。

8.郑光祖,事道九传孙。自后埭徙壶公。

9.郑杰,字德俊,光祖曾孙。居安乐里大坂。杰年少倜傥,天性孝友,勤敏笃学。明代宗景泰四年癸酉(1453) 福建乡试许评榜举人,为儒士中式。历万安、河源、青阳三县教谕。性耿直,居官持正,课督士子力学,用不尽才。尝编次《守令谕俗篇》,未及梓行而卒,以学行称。其孙敬道曾任河源知县,河源人以其与孙合撰为郑氏世家,曰《儒林循吏二传》。

10.郑珂,杰子。以子敬道, 赠河源知县。

11.郑敬道,字自修,号耐轩。祖父杰,曾任河源教谕;父珂(《闽书》作“父杰”,误);弟敬威,侄芸。幼聪敏,性耿介,喜谈论,好诗书。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辛酉(1504) 福建乡试黄如金榜举人。任曹县(今属山东)教谕,严厉刚毅,谨慎稳重,兴学育才,多有建树。

武宗正德九年(1514)以荐擢广东惠州府河源县知县。博学多才,爱民如子,决狱公平。筹资修县署。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剿灭盗匪有功,上司嘉奖犒劳。时官广东兴宁县知县祝允明,君子所见略同,自是交往情深、遂成莫逆知己,祝允明闻讯欣然为作《河源尹郑侯旌奖政绩序》,以表祝贺,对郑敬道施政能力大加赞赏。正德十二年(1517),敬道深入民间,搜集河源史上掌故、参之故乘,亲手编修《河源县志》二册十余卷。祝允明寄信《答郑河源敬道书》一封,赞扬郑敬道“高朗杰立,古人为徒,才志德学皆非蹇蹶者所望。”正德十五年(1520)春,以诖误(释义:贻误;连累)归里。河源士民以其祖父杰曾任河源教谕,感郑氏有世德,遂合撰为郑氏世家,曰《儒林循吏二传》。

敬道既归莆阳,“疏濯胸臆,澡雪精神,使之芳香皓洁,白不可污也。”莆阳与吴中长州,尽管两地远隔,但郑祝两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两人诗书往来无虚日。别后思念频,精诚梦寐知。祝允明寄诗《答郑河源见赠》《春夜怀郑河源》《次韵答河源郑侯见赠》《读河源郑明府公牒有感》互赠。妣林氏。子四:菽、藻、茂、艾。以其子茂,赠副使。徙城东之后塘居焉。墓在安乐里象眼山。

12. 郑茂(1526—1584),字士元,号壶阳,行十四。曾祖杰,教谕;祖父珂;父敬道。兄菽、藻,弟艾。嘉靖五年(1526)八月初九日生。嘉靖二十二年(1543)福建乡试黄继周榜第三十八名举人,礼部会试第二十六名,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陈谨榜三甲第四十四名进士。是年冬授海盐令,时两浙数遭倭患,茂到任后,坚城濬河,增筑女墙,建敌台,募健卒以戍守要地。第二年春,倭大至,避贼民众数千争相入城,诸多守卫官恇怯,请疾关闭城门。茂戒掩东南北三门,独启西门,亲自往涖之,悉纵诸避贼者入。乃征籍丁壮,授兵登陴,每垛军一民二,更番乘城时,微服巡行,奖劳抶惰,衣寒饲馁,揽涕煦哺,士尽感奋,贼倦解围去。三十三年正月,倭又至白沙湾,贼千余人适由金山南来,与合,将入境。茂密饬健士三百,伏海塘芦苇中,俟其过,炮石齐发,鼓声动天地,倭负伤逃逸。五月,复出掠海盐,茂整众以待,倭不敢近。其冬,倭舟泊秦驻坞,茂与指挥徐行健乘不意,即日扑灭之。 三十五年春,拓林贼趋围乍浦,行健往援,众寡不敌被创死。茂得报恸哭,以忠义奖吏士,人人奋激,贼闻之宵遁,不敢复窥海盐矣。旋征入为兵科给事中,就道之日,合邑士女攀辕号哭三日。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命往大同勘杨顺路楷赃罪,寻条大同边事三言。转吏科右给事中。三十九年五月升礼科左给事中,寻迁户科都给事中。

四十一年二月任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次年八月转河南按察使。十一月左迁广西按察司副使,征剿府江功次兵备,时高天古带诸巢作乱,茂奉檄督兵进剿,斩首四百七十九级,余悉奔溃。乃于六巢各设一堡,置兵屯守。残党帖然先是两岸诸徭,凭险出没,伏等勾刼,当事不能禁,于是有滩冲鱼盐之例,官民船非聚至百不敢发。茂上状军门,大集漠土军民捣其巢,斩首千二百。有奇又以三峒为诸巢腹心,改二土司,屯兵扼之开仙、迴马尾二营以通永安,复广运、足滩二堡以控府江,创昭平县治以控平梧。星罗棋布,刁斗相闻,残猺敛跡,盐政不滞,行旅安然,皆出茂力云。

致仕归莆阳,居咫园以养天年,邀朋呼友,与郑东白、方攸跻、徐观澜、方万有、丘秉文、郑鏊、郑应南、黄天全结木兰吟社,以诗酒自娱。著有《靖海纪略》《咫园诗集》存世。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卒于家,年五十九岁。葬安乐里象眼山。

何乔远《闽书》曰:“郑公守海盐,莆志无此详。有海盐人朱季长者,感公守城功,书而志之,出以示予,盖去之五十年矣。士亦有好事如此乎!海盐人录之如此其详,予乌得仅如莆志也。”《海盐县志》卷十四·名臣录有传。

13.郑泾(1577—1635),字若湜,更名波若,晚字巨济,号方壶,茂三子。万历五年丁丑(1577)十二月初四日生。八岁失怙,祖母教诫甚严。稍长,涉古今书,诸典故无不辨博。万历中诸生。癸卯年(1603)游太和山,登七十二峰,周览名胜作《玄岳记》。归,筑“枝园”,与陈宫保、林文简诸公歌咏唱酬。

兵部左侍郎彭汝楠念舅舅方壶壮志未酬,在给坦时,引入北京,拿出其所作诗、古文、赋,就正于诸位名公。兵部尚书赵彦、戎政朱光祚惊奇其才能。恰巧福建沿海荷兰外夷内讧,方壶忼慨请缨,谋划对海上贸易法令等事甚悉。赵彦为方壶疏荐于朝,任命为守备行都阃事,参幕府谋划。捧檄以归,时为天启四年(1624)。巡抚南居益以方壶儒风将略,大加赏誉,调补标前营。

崇祯元年(1628),巡抚熊文灿更新军营,可惜方壶的才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被用于小的职位上;从同辈同等能力中擢为中领军。

崇祯二年(1629),北方虜掠震惊内地,天子以玺书征入卫兵。熊巡抚选方壶为副帅。蔡时春行至则虜退蒙,钦赏宠颁分镇天津护漕运居。不久,而蔡时春以移广东去。当事者疏请以方壶代闽帅,授都阃职衔董五将军。时考选天下将帅才,方壶两次居前茅。

崇祯四年(1631),以疆场安定奉旨班师。方壶严约束,所过不扰,以军队中的口粮和资金供应不足,请求粮食的呼声较高,不时依赖方壶多方调停,始克成师而返,兵民咸德之。

崇祯五年(1632),方壶任中路理游击将军。致力于家乡做好准备工作,无不尽力而为。故虽巨寇猖獗,诸镇独中路得以安澜,实方壶功也。这年冬天,报迁北路分镇。台山为闽海咽喉,寇盗织至之地,险阻称最。方壶既受命冲风破浪,尽瘁不辞,屡有大捷。今巡抚沈公向上呈报方壶战功,得皇帝诏令加级。其正在报国未止,岂料位不配功,竟以积劳,天夺以去。痛忍言哉!著有《枝园羁隐集》。

崇祯八年乙亥(1635)十一月初三日巳时卒,年五十九岁。妣林氏。子六:长郔、次郕、三邺(先府君逝)、四郊、五祁(郏)、六邵,女二。孙男五,孙女二。

《兰陔诗话》云:公豪迈不羁,不谈霸王之畧。壮岁弃博士业,纵遊湘汉间,作《玄岳记》,见推于屠赤水、王伯榖、余凤台诸公。……

14.郑郔,泾长子。

15.郑郕,泾次子。

16.郑邺,泾三子。早逝。

17.郑郊(1612—?),字牧仲,号南泉,泾四子。崇祯中岁贡生,博学能文,幼嗜经史,长以著述自任,家虽困乏,意豁如也。补郡弟子员,崇祯八年(1635),为督学郭之奇、李长倩所赏识,抜置第一,始食饩。崇祯十三年(1640),尝谒铜山,问业于黄道周。黄道周称之曰:“郑牧仲一日千里,未易才也。”云间夏允彜、徐孚远皆与定交,又与余飏、曾叔祈等结琉璃社。鼎革后遁迹壶山之南,遂号“南泉居士”。著有《明易》十七卷,庐陵知县干藻为之刊行;还有《史统》百四十五卷、《订说》《诗函》《南华十转》《孝经心笺》《冰书折衡》《偶笔》《寓骚》《南泉摘草》等书。清顺治元年甲申秋日,为《寄楼合选》(方锵辑)作序一篇。

《兰陔诗话》云:南泉湛湥经术……诗自闢蹊径,多奇峭僻语。

18.郑郏(1615—?),字奚仲,号皆山,泾五子,谱名祁。崇祯末岁贡生。好学博识,与兄郊齐名。顺治三年(1646),督学李长倩首拔食饩,安贫乐道,隐遁不出,结社反清。著有《皆山集》及《易测》《诗史》《和陶》《广骚》《春秋表幑》《明书》《南华微笑》《钞同声录》诸书。《全闽明诗传》录有其事迹。

莆田市图书馆刊印馆藏郑郏其子纯、景、仁辑录的《郑皆山诗集》手抄本御部、数部、书部、射部、礼部、乐部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千一百多首,共六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先生所撰《天地会的两个源头》以郑郏的诗歌对照,作出“郑郏的一生行事……在陈近南的身上,可以看到郑郏的影子”的新论。

19.郑邵,泾六子。明末仙溪教谕。五兄郏有诗“寄六弟”云:“年来常别尔,不觉泪盈襟。贫贱已如此,乱离直到今。棣华空并蒂,池草冷成阴。最是愁人处,临歧风雨侵。”兄弟情深,溢于言表。

20.彭汝楠(1584—1642.4),字伯栋,号让木,兴化府莆田县国清里小横塘(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七境村钱塘自然村)人,后迁居莆城关南厢柳桥(今城厢区霞林街道顶墩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福建乡试高汝梃榜举人,四十四年(1616)钱士升榜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进士。授绍兴府会稽县(今属浙江)知县。以治行擢礼部给事中,晋都给事中。天启五年(1625)五月,率六科给事中伏阙请省刑薄税,忤魏忠贤,被夺职。汝楠归莆于是年杪秋,葺芧缔宇,引水通渠,阅岁而就,是谓“岸圃”园林。崇祯元年(1628)十二月,起汝楠大理寺右寺丞。崇祯三年(1630)四月转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十二月升太常寺卿。崇祯五年(1632)三月迁兵部右侍郎,屡有疏议,皆中机宜,思宗嘉纳,遂转兵部左侍郎。后以流寇猖獗议剿与当事者不合,遂力辞而归。汝楠与陈玄藻、郑凤来、郑赞、陈钟岱、王应麟、黄鸣乔、林元霖、柯士璜、郑天亲、许樵共同成立颐社。

崇祯十年(1637),为母舅郑泾圹志书丹,谦称不肖甥。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汝楠卒于家,年五十九岁。墓在大龙山之麓。

后人在城内井头街建祠纪念彭汝楠,又在文峰宫前建“三代司马,四世名宦”大石坊,表彰彭汝楠及其三代。

21.吴国仕,字季升,号长谷,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黄山市)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杨守勤榜进士,授刑部主政。历官福建左布政使,平闽乱,晋少司农,卒赠尚书。崇贞十年为《郑方壶圹志》填讳。(参康熙《歙县志》卷九人物)

自注:以上部分内容参考《莆田市名人志》及吴国柱《彭汝楠生卒年考》

民国《莆田县志》卷二十四·明郑方壶圹志(书影)

本文作者:郑文章

0 阅读:0

夏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