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22个省的三千四百亿,而全国只有一千四百八十亿
今年的"五一"节非常火爆,各地交通繁忙,许多地方在过去两天已经公布了"五一"节的"成绩"。
从各省公布的五一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来看,各地的表现都非常好,与2022年相比都有明显增长,大部分省份都反弹到2019年的水平以上。
根据各旅游部门公布的数据,浙江省在2023年五一劳动节假期的旅游总收入最高,达到369.7亿元,而包括云南、河南和江苏在内的其他几个省份的旅游总收入都超过了300亿元。
而广东、山西、广西和四川的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美元。
将已经公布旅游数据的22个省份的旅游数据相加,这22个省份共接待了4.48亿游客,获得了3.46亿的旅游总收入。
但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劳动节假期期间,全国仅有2.74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总收入为1480.56亿元。
一项比较显示,仅22个省接待的游客就比全国多1.74亿,旅游总收入比全国多出近2000亿。
而这些只是22个省份的数据,因为此时还有9个省份尚未公布,包括一些旅游大省,如安徽、陕西、山东、江西和湖北。
如果将全国31个省都纳入旅游数字,保守估计,游客总数将超过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超过4000亿。
这意味着该国31个省的旅游接待量是全国的两倍,旅游总收入预计将高出三倍左右。
看到这个数据,网民们不知道为什么各省公布的旅游数据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有这么大的差距,到底哪个数据更准确,哪个数据在造假?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肯定更科学,更能反映国家旅游市场的真实表现。
这是否意味着各省在旅游统计数字上作假,算起来比全国要多得多?
从实际情况看,各省公布的旅游数据比全国多得多,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人工注水。
目前,中国的旅游统计没有一个权威的衡量标准,所以各地在统计时确实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有些地方甚至不惜人为注水,以提高自己的旅游影响力。
2018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今年劳动节假期结束后,陕西安康市所辖的平利县和宁陕县公布了旅游数据,两县在劳动节假期期间分别获得了8.2亿元和13.99亿元的旅游收入,人均消费达到6000元左右。总体而言,这两个县共接待了35.1万名游客,旅游收入为22.19亿元。
安康市随后公布了该市的旅游数据,三天内共接待游客305410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94亿元,比平利县和宁夏县的全市旅游收入多出约3.25亿元。
这一数据的发布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有些人甚至认为这两个县的旅游数据是伪造的。
随后,安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了对此事的调查结果,称宁陕县和平利县旅游部门的统计人员出现了笔误,两县的旅游数据随之开始变化,两县的实际旅游收入分别为8200万元和13990万元。
事实上,像这样的案件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第二,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省级和国家级旅游数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的不同。
而当地人在统计旅游数据时,从县级单位开始,然后是市级单位,再到省级单位,一个人最终可以为三个省的十几次旅行做出贡献,而文化和旅游部统计的是五次。
正是因为地方统计数字的质量与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字不符,所以每个地方的旅游数字显然比国家统计数字高得多。
第三,统计方法是不一致的。
目前,中国的旅游统计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可能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现在很多网站都是采用大量数据分析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主要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结合通信运营商、在线旅游服务商、交通部门和地方旅游部门的数据进行计算。
旅游业的统计收入参数也以旅游景点的门票、餐饮收入、运输数据、住宿收入和纪念品及游览服务收入为主,这些都与旅游业密切相关。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区的旅游统计数据与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数据失真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