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很随意也很庞杂,姑且讲其中四个问题:
一、《金瓶梅》其书
二、《金瓶梅》研究史略
三、《金瓶梅》研究课题
四、金学与当代主要学人
吴敢教授
一、《金瓶梅》其书《金瓶梅》是明代白话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几乎在其出现同时,即被明末文学家冯梦龙连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称为“四大奇书”。
不久,又被清初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其后的《红楼梦》被认为“深得《金瓶》壸奥”(庚辰本第十三回脂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认为“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金瓶梅》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暴发与衰落的过程。这是当时社会(《金瓶梅》以宋喻明)的一个典型家庭。小说创造了西门庆这个商人、恶霸、官僚三位一体的典型。这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空前崭新的形象。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明代中后期,一方面,已是千孔百疮,积重难行;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滋生,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把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种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责任。
《金瓶梅》是第一个实践这一历史使命的长篇小说。这种“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的写作方法,被鲁迅称为“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中国小说史略》)。
《金瓶梅》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厚深邃、艺术特色新颖鲜明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明代中后期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百科全书。因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词话本《金瓶梅》《金瓶梅》以社会基层结构为单元,描写的是西门庆扭曲变态的家庭生活,其重点人物潘金莲又是一个淫妇、妒妇、悍妇三位一体的典型,加上当时朝野猥亵,以风流为谈资,《金瓶梅》难免有一些自然主义的性描写文字(约2万字,占全书四五十分之一)。
关于《金瓶梅》的书名,作者所拟大约是《金瓶梅传》(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廿公《金瓶梅跋》),这应该就是抄本的书名。在其流传的过程中,被简称或通称为《金瓶梅》(谢肇淛《金瓶梅跋》、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万历丁巳雕版刊行时额其名曰《金瓶梅词话》,而说散本刊行仍名《金瓶梅》,后来张竹坡评点则名《第一奇书》。
《水浒传》中有一段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与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繁本系统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的第23—26回、七十回本的第22—25回,这段故事是这样描写的:清河县人武松景阳岗打虎成名,被阳谷县知县参做步兵都头,巧遇在此挑卖炊饼的胞兄武大郎。
戴敦邦绘武松
不久,武松奉命去东京公干。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经茶坊王婆撮合,与破落户财主西门庆勾搭成奸。小贩郓哥发现奸情,告知武大。武大捉奸,却被西门庆打伤。王婆、潘金莲、西门庆索兴合伙药杀武大。
武松出差回来,得知哥哥被害,从团头何九叔处探明真相,乃杀嫂祭兄,又在狮子桥下酒楼杀死西门庆,遂去县衙自首。知县与东平府尹哀怜武松是一个仗义的烈汉,仅将其刺配二千里外,而将王婆判了剐刑。
不料,200年后,这段仅四回数万字的故事被改造演义成一部近百万字的大著《金瓶梅》。在《金瓶梅》中,这段故事的性质、因果虽然最终没有改变,《水浒传》中的情节却仅仅变成了《金瓶梅》的依托。
《金瓶梅》在武松为兄报仇之前,将潘金莲娶进西门大院,又让武松在寻杀西门庆时误杀了李外传。结果,武松被刺配,而西门庆、潘金莲却依然故我。这一巧妙的腾挪,给《金瓶梅》留下了足够营造辉煌大厦的时空。
《水浒传》这一故事的主体部分,仅仅包容在《金瓶梅》第1—6、8—10与第87回之中。《金瓶梅》其余九十一回,全与《水浒传》无涉,而纯系生发创造。
《金瓶梅》的书名是书中三个女性主要人物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缩写。其词话本从“景阳岗武松打虎”入手,绣像本与第一奇书本由“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写起,但均很快书归正传。
略谓北宋山东清河人西门庆,父母早亡,开一生药铺子,略有家资,而游手好闲,与一群“帮闲抹嘴不守本分的人”如应伯爵、常时节、白赉光、花子虚、吴典恩、谢希大等结为十兄弟。原配陈氏,死后遗女名大姐,嫁陈经济,困避祸偕夫回娘家居住。
第一奇书本《金瓶梅》
西门庆续娶吴月娘为继室,并收妓女李娇儿、卓二姐为妾。卓不日病死,改娶富商寡妇孟玉楼顶替为三房。接着,又收用陈氏丫环孙雪娥为四房。后与武大郎之妻潘金莲私通,并与拉皮条的王婆一起鸩杀武大,将潘取回府中为五房。再与花子虚之妻李瓶儿勾搭,气死花子虚,亦娶回为六房。
卓二姐、孟玉楼、李瓶儿带来大批财宝,西门庆财富剧增。“又得两三场横财,家道营盛”。武松报仇不成,反被刺配孟州,西门庆于是日益放纵。如通潘金莲婢春梅,奸占奴仆之妻宋惠莲、贲四嫂,包占妓女李桂姐、郑爱月,还常与干儿王三官之母林太太迎奸赴会等。不久,李瓶儿怀孕生子官哥。西门庆亦贿赂蔡京当上金吾卫副千户(禁卫军、从五品)。乃贪赃枉法,求药纵欲。潘金莲与李瓶儿为西门庆最宠爱的侍妾,二人争风吃醋,潘妒李有子优宠,乃训“雪狮子”猫吓死官哥,李亦伤心病逝。
一夕,西门庆服用金莲喂服过量春药暴死。树倒猢狲散。金莲、春梅、陈经济因私通被吴月娘逐出,金莲居住王婆家待嫁,被遇赦归来的武松杀死;春梅则被卖与周守备作妾,竞得宠生子,被册为夫人;陈经济流落街头行乞,被春梅以表弟名义接回府中继续私通。李娇儿复回妓院卖笑,孟玉楼偕资另嫁他人,孙雪娥被家奴来旺(宋惠莲夫)诱拐发卖,为春梅买回为婢,百般折辱,后再卖到妓院,上吊身死。旋金人入侵,周守备阵亡。
崇祯本《金瓶梅》
陈经济与春梅淫乐时,被卫卒张胜杀死。春梅夙通其夫前妻之子,不久亦淫纵暴亡。待金兵攻至清河,吴月娘携遗腹子孝哥逃亡,路遇普静和尚,引至永福寺,以因果现梦化之,孝哥出家,法名明悟。
二、《金瓶梅》研究史略自有《金瓶梅》小说,便有《金瓶梅》研究。
明清两代的笔记丛谈,便已带有研究《金瓶梅》的意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文学家袁宏道给书画家董其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袁宏道集笺校》卷六《锦帆集》之四《尺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这是迄今所知《金瓶梅》以抄本形式在明代社会上传播的最完整的记录,是研究《金瓶梅》至关重要的一段历史文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袁宏道《与谢在杭》:“《金瓶梅》料已成颂,何久不见还也?” (《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未编稿》之三《诗、尺牍》)一部小说,画坛领袖收藏,文坛领袖阅读,社会活动家“成颂”,仅“伏枕略观”,便评价“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且借来抄存,还急着“倒换”“后段”,忙着催人“见还”。
《金瓶梅》一出现,便引起名家要员如此急切的重视。明代关于《金瓶梅》抄本的载记,虽然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传闻、实录或点评,但也已经涉及《金瓶梅》研究课题的思想、艺术、成书、版本、作者、传播等诸多方向,并时觉真知灼见。
《金瓶梅研究史》
传世万历丁巳版《金瓶梅词话》有三篇序跋,即: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廿公《金瓶梅跋》、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这三篇序跋对《金瓶梅》评价虽有区别,但均认为《金瓶梅》是有为之作,均着力推介作者的创作能力与小说的写作技巧。
晚明以迄民国,总共有六人次对《金瓶梅》作有评点[其一是窜入《金瓶梅词话》正文中的批语(见刘辉《文龙及其批评<金瓶梅>》,载其《<金瓶梅>成书与版本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其二是绣像本《金瓶梅》上的评点(李渔),其三是张竹坡的评点,其四是文龙的评点,其五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绣乙本)的墨批,其六是徐州市图书馆藏《第一奇书》康熙乙亥本的墨批。]崇祯本上的无名氏评点,
尤其是清康熙年间张竹坡的评点,还有清光绪年间文龙的评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金瓶梅》研究。但现代意义和现代体式上的《金瓶梅》研究,则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出现。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1—1923,1924—1949,1950—1963,1964—1978,1979—2000年5个阶段。
(一)1901—1923年的《金瓶梅》研究
本阶段是《金瓶梅》研究古典阶段即明清评点序跋琐谈阶段的终结,新的研究方式尚在探索,新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金瓶梅》研究像几点火花,在中国(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的书信往来;真本、古本《金瓶梅》的改写与出版;满文、蒙文的翻译与出版)、日本(文学史相关章节)和法国(节译)闪了几闪。
(二)1924—1949年的《金瓶梅》研究
本阶段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章)为标志,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累计出版编著1种(姚令犀的《瓶外卮言》,虽然只是编著,或者说是汇编,但是毕竟填补了一项空白,不失为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原著6种(1932年,在山西介休发现一部明万历丁巳刻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后为北平图书馆收购。1933年3月,以古佚小说刊行会名义缩为小本影印104部。这一发现和出版,在当时引起轰动,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兴趣),发表论文七、八十篇(吴晗的《金瓶梅》论文、郑振铎的文学史章节、孙楷第的《金瓶梅》书目、孟超的《金瓶梅》短文连载与曹涵美的《金瓶梅百图》),终使《金瓶梅》走出图书馆,走进学者书斋。
1941年,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所藏明万历丁巳刻本《金瓶梅词话》也得到确认(丰田穰《某山法库观书录》)。还有全译《金瓶梅》(如日文、法文、德文、英文)和日本《金瓶梅》研究论文集的出版。
《金瓶梅资料汇编》
中国和日本形成《金瓶梅》研究的东方热点。
(三)1950—1963年
这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1924—1949年的东方《金瓶梅》研究热,比起云起波涌的“新红学”已是大相逊色,更是后劲乏力。1950—1963十四年间,《金瓶梅》研究总计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日本学者的论文40余篇,中国则有毛泽东1956—1962六年间五评《金瓶梅》以及李长之、李希凡、潘开沛等的论文)。
像前一阶段一样,研究的重镇仍然是中国大陆和日本。台港开始有少量文章发表,并且出现《金瓶梅》的影印风尚。韩国也开始有人翻译《金瓶梅》。
(四)1964—1978年
本阶段中国大陆的《金瓶梅》研究一片空白,而台港(约出版2部专著、2本论文集,发表论文40余篇,如孙述宇的专著《〈金瓶梅〉的艺术》、魏子云的批量论文与专著《金瓶梅探原》)、欧美【如戴维·特·罗依 (David Tod Roy)的张竹坡研究、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导论》(第五章)、马努辛的《金瓶梅》人物论】和日本(如鸟居久晴的版本研究、泽田瑞穗的资料汇编、饭田吉郎的《金瓶梅》研究小史以及小野忍、清水茂的论文)则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
《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
自1901年至1978年,以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标志着古典阶段的结束和现代阶段的开始;以1933年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发行《金瓶梅词话》,标志着现代阶段的正式启动;以中国大陆、台港、日本、欧美(美、苏、法、英)四大研究圈的形成,标志着现代阶段的全面推进;以版本、写作年代、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文学地位、理论批评、资料汇编、翻译出版等课题的形成与展开,标志着现代阶段的研究水平。
(五)1979—2000年
20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重新开创并全方位、高层次展现辉煌的时代。《金瓶梅》研究井喷,仅据中国研究成果粗略统计,这一阶段出版专著近200部,发表论文2000多篇。1901—1978年全世界出版专著不到10部,发表论文不足300篇。20世纪后20年是前80年的二十倍。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
1、1979—1984年,是中国大陆《金瓶梅》研究前行者重新点燃星火并且辛勤耕耘的几年,也是中国港台《金瓶梅》研究宿将不懈努力并且继续开拓的几年。
天津师范学院副院长朱星是中国大陆新时期名副其实的一颗启明星,他出版了中国大陆《金瓶梅》研究的第一部专著《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一版)。朱星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都能经得住学术的检验,但朱星结束了沉寂15年之久的局面,这一历史功绩,却已经并将继续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随后便涌现出一批《金瓶梅》研究者,如徐朔方、黄霖、孙逊、陈诏、张远芬、蔡国梁、王汝梅、刘辉、陈昌恒、章培恒、傅憎享、宁宗一、吴敢、郭豫适、卢兴基、胡文彬等。这个四、五十人的阵容,如果连同治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小说史、小说批评史、文献学等涉及《金瓶梅》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人,已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集团军。
2、1985—1994年,是中国(大陆与港台一体)《金瓶梅》研究如火如荼的十年,是继“红学”之后又一门显学——“金学”形成的十年,是中国《金瓶梅》学会创建的十年,是几乎一年一会金学同人聚首面商、团结合作的十年。
1989年6月14日中国《金瓶梅》学会成立于徐州南郊宾馆
这一阶段几乎每年都出版有10部以上的金学专著,1990—1992年每年出版的金学专著竟有近20部之多。这一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也都在100篇左右。此间累计出版金学专著120余部,发表金学论文1100余篇。中国发表有《金瓶梅》研究成果的研究者约有三四百人之众。
1985年6月8—12日,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第一次《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其开创意义,不言而喻;其深远影响,莫可估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正当时看望与会人员时说:“在徐州召开这次会议,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这在当时是极具见地、极暖人心的一句话),由此拉开中国《金瓶梅》研究高温热潮的帷幕。
1985年6月首届(徐州)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1989年6月15—19日,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中国《金瓶梅》学会同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证字第1167号《社会团体登记证》批准,准予注册登记,社团代码为50001165—4,在《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0日第8版公告),从此形成大陆与港台一体的金学同盟,从此形成国际金学同仁阶段性晤谈交流的局面。
1989年6月15日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于徐州
中国《金瓶梅》学会虽然迟至1989年方始成立,但学会的主要工作人员[第一届学会(1989—1993年)的刘辉、吴敢、黄霖、王汝梅、周钧韬、张远芬、卜键、及巨涛等,第二届学会(1993—2003年)的刘辉、吴敢、黄霖、卜键、及巨涛等],自1985年发起组织全国首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时便已出现。
所以,中国《金瓶梅》学会是中国金学十年高潮的“弄潮儿”。用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金学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启导,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推进学术的方式。中国《金瓶梅》学会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这一历史的重任。
中国《金瓶梅》学会1989—1995年依托在吴敢任局长的徐州市文化局,1995-2003年依托在吴敢任院长的徐州教育学院。中国《金瓶梅》学会是工作比较规范、活动比较正常、成效比较突出的学术类国家一级学会。
3、1995—2000年,如果说20世纪最后20年的《金瓶梅》研究,1979—1984年是凤头,1985—1994年是虎背熊腰,那么1995—2000年便是豹尾。
1986年10月第二届(徐州)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这一阶段称得上是金学“冷静的探索”的时期。本阶段保持着每年出版金学专著近10部的势头,每年发表论文百篇左右的规模。
这看似一种余绪,其实是一种积蓄。1979—1985年间的金学专著,基本都是资料汇编、论文选集、作者考证,为其后十几年金学的兴旺繁荣铺垫下厚实的基础;1986—1994年间的金学专著,除继续进行资料汇编、作者考证以外,考证的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评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影响的作品渐趋多数,其中尤以人物与语言研究出现批量性成果;1995—2000年间的金学专著,汇编、考证已不多见,思想与艺术研究也已转平,语言虽然仍有不少研究者留目,“金瓶文化”与金学传播形成新的热点,社会风俗、时代精神、文化层面、士子心态等越来越进入金学同仁视野,而世纪之交令人产生难解的历史情结,一些研究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金学进行阐释和总结,回顾、思考、展望成为当时思维定式。
1992年6月第二届(枣庄)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15年间在中国大陆召开了6次全国会议与4次国际会议(1985年6月在徐州,1986年10月在徐州,1988年11月在扬州,1989年6月在徐州,1990年10月在临清,1991年8月在长春,1992年6月在枣庄,1993年9月在鄞县,1997年7月在大同,2000年10月在五莲),中国的魏子云、孙述宇、朱星、徐朔方、梅节、刘辉、黄霖、宁宗一、王汝梅、蔡国梁、陈诏、卢兴基、傅憎享、杜维沫、叶朗、张远芬、吴敢、周钧韬、周中明、王启忠、陈昌恒、孙逊、石昌渝、罗德荣、鲁歌、马征、张鸿魁、郑庆山、叶桂桐、卜键、陈益源、李时人、陈东有、许建平、王平、赵兴勤、孟昭连、何香久、潘承玉、霍现俊、张进德、石钟扬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营造了一座辉煌的金学宝塔,可谓源远流长。
1997年7月第三届(大同)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中国的《金瓶梅》研究,经过80年漫长的历程,终于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登堂入室,当仁不让也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国际金学的前列。
这一时期,日本《金瓶梅》研究的热情相对减弱,但仍有不少汉学家接流步武,如日下翠、大冢秀高、铃木阳一等。韩国则有朴秀镇、康泰权、崔溶澈等。欧美《金瓶梅》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法国,尤以美国最富光彩。
美国有一支豪华的《金瓶梅》研究阵容,如夏志清、韩南、芮效卫、柯丽德、浦安迪、马幼垣、马泰来、郑培凯、杨沂、陆大伟等,足令国际金学界钦羡。这支队伍虽然在人数上无法与中国相比,但在影响上却可以与中国相伯仲。
法国的《金瓶梅》研究者远没有美国为多,不过雷威安、艾金布勒、李治华、陈庆浩等人,屈指可数;但雷威安(André Lévy)却是海外最好的金学家之一。
2000年10月第四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21世纪的《金瓶梅》研究,经历了世纪初的彷徨。
2002年下半年,学会接到国家民政部通知,要求在2003年上半年完成社团重新登记。学会原挂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因为学会主要负责人均非该单位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性原因,不能出具证明。
按民政部要求,挂靠单位必须是部级单位,于是刘辉向其主管部门——新闻出版署申请挂靠。因为刘辉重病在身,吴敢、黄霖又因为“非典”不能进京,此事遂遭搁置。不料,2003年6月6日,民政部发出41号公告,宣布取消中国《金瓶梅》学会等63个社团开展活动的资格。
这无异于一声闷雷,一时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按民政部的公告,中国《金瓶梅》学会只是排在63个社团的中间,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却都以中国《金瓶梅》学会打头,在学会内部以及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2003年7月,原中国《金瓶梅》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敢因为年龄原因从徐州教育学院院长岗位退居二线,2004年1月16日原中国《金瓶梅》学会会长刘辉因病不幸逝世,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我与金瓶梅》《金瓶梅》怎么了?中国《金瓶梅》学会怎么了?中国《金瓶梅》学会负责人怎么了?一时众说纷纭。中国的《金瓶梅》研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20世纪后20年金学迅猛发展的步伐遭到遏制,一门新兴的显学受到损伤,金学同仁合力筑建的金学宝塔面临考验,几乎所有的《金瓶梅》研究者与爱好者面对现实,都在检视学问,思考对策。
平心而论,金学存在有两个严重的不相应:
一是专家认识与民众认识严重不相应。一方面,金学同仁在金学圈内津津乐道,高度评价;另一方面,广大民众在社会上谈金色变,好奇有余,知解甚少。
二是学术地位与文化地位严重不相应。一方面,《金瓶梅》研究与其他学科分支一样,在学术界实际拥有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金瓶梅》的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又受到诸多限制。
这种专家认识与民众认识的脱节、学术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失衡,固然有诸多社会原因,非金学界所能左右,但金学同仁如果尽力去做一些可以缝合专家认识与民众认识、沟通学术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工作,必然会众志成城,有所作为。
对《金瓶梅》研究的批评,以刘世德、陈大康两位先生最为激烈。陈大康《<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证》(2004年2月9日《文汇读书周报》)批评“目前《金瓶梅》作者考证整体现状”,说“考证前提的可靠性得不到证实”,因此认为“考证方法不科学”,“目前并不具备考证的必要条件”,“《金瓶梅》作者考证本身恰是一个甚可存疑的课题。”
《明清小说:刘世德学术演讲录》
陈大康先生发了一通被刘世德先生引为知己的宏论,刘世德2007年2月9日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演讲《〈金瓶梅〉作者之谜》(后收入线装书局2007年12月一版《明清小说——刘世德学术演讲录》),嘲弄金学为“非常可笑的”“笑学”, 说与“秦学”“无独有偶”。陈文说《金瓶梅》作者研究“不科学”,刘讲更进一步说是“伪科学”。黄霖、吴敢、孙秋克、欧阳健、杜贵晨等都有文章与之商榷。
经黄霖、吴敢协商,仿社会通列,2004年2月26日以原中国《金瓶梅》学会秘书处名义,发函给各位理事,建议以《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名义暂行工作,并由黄霖任筹委会主任、吴敢任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该建议获得原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的一致同意。
经过努力,复旦大学同意作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的挂靠单位,并于2004年4月8日以复旦文[2004]2号档,上报民政部。
2005年9月17日晚,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心继承中国《金瓶梅》学会和全体金学同人共同开创的金学事业,把《金瓶梅》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和层面。
2005年9月第五届(开封)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中国《金瓶梅》学会获得新生,金学得到中兴,“柳喑花明又一村”。近二十年来(新冠病毒期间除外),《金瓶梅》研究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如金学论文,每年有百篇以上;又如金学论著,每年有10部左右。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成立以后,已经召开14次全国或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2005年9月在开封,2007年5月在枣庄,2008年7月在临清,2010年8月在清河,2012年8月在台湾,2013年5月在五莲,2014年11月在兰陵,2015年在徐州,2016年在广州,2017年在云南,2018年在开封,2019年在石家庄,2022年在上海,2023年在汉中)。
中国《金瓶梅》学会和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还召开了12次《金瓶梅》研究专题会议[2002年5月9日临沂“《金瓶梅》邮票选题论证会”、2009年3月31日黄山“《金瓶梅》与徽文化座谈会”、2010年1月22日北京“《综合学术本金瓶梅》出版选题座谈会”、2010年4月29日黄岩“第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筹备会”、2011年9月7日台儿庄“《金瓶梅》文化研究座谈会”、2014年6月14日峄城“电视连续剧《笑笑生传奇》剧本论证会”、2015年10月22日长春“金瓶梅文化高端论坛与版本文献展览”、2017年4月27日台北“《金瓶梅》青年学者论坛”、2017年9月15日枣庄“《金瓶梅》方言研究专题座谈会”、2021年11月27日广州 “《金瓶梅》文本与传播研究论坛暨《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2024年徐州 “《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燕影集》出版座谈会”、2024年11月28日上海“黄霖教授专题藏书捐赠仪式暨座谈会”],即中小型高端论坛,均颇有影响。
21世纪初的《金瓶梅》研究,并非中国一枝独秀,美欧、日韩亦有可观的人物与成绩。如芮效卫自1982年至2012年,30年如一日,被公认为最有特色的英译本《金瓶梅词话》出版;九州大学教授川岛优子是继日下翠之后第二个由《金瓶梅》研究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日下翠英年早逝,可望成为第二个《金瓶梅》研究的带头人;延世大学康泰权教授译《完译金瓶梅:天下第一全书》,2002年由松树出版社出版,并在韩国获得博士学位,水原大学宋真荣教授的第一奇书版本研究也颇见功力;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高级研究员易德波(易伯克·卡尔达娜)译《金瓶梅》丹麦文本已经出齐,并于2022年10月26-2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国际《金瓶梅》研讨会”( 1983年5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金赛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个国际《金瓶梅》研讨会。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金瓶梅》研究学术会议,不仅是对美国当时《金瓶梅》研究成果的检阅,也开引着全世界的《金瓶梅》研究)。
《金瓶梅讲演录》
三、《金瓶梅》研究课题《金瓶梅》有很多研究方向,因而形成一些研究课题。譬如成书年代、成书方式、作者、版本、评点、源流、传播、思想、艺术、语言、人物、文化、续书、文献、美学等。兹择要介绍如次:
(一)成书年代
《金瓶梅》研究有一些迄无结论、悬而难决的焦点问题,成书年代即为其中之一。
主要有“嘉靖说”“万历说”两种意见。明人首倡“嘉靖说”( 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传言于前,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廿公《金瓶梅跋》等呼应于后), 清人始有“万历说”( 宫伟镠《春雨草堂别集》卷七《续廷闻州世说》主《金瓶梅》作者赵南星说,赵南星是万历朝人物),但影响甚微。
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吴晗先后呼应,力主“万历说”, 遂后来居上,取“嘉靖说”而代之,一时似成为不可移易之论。
(二)成书方式
这也是一个《金瓶梅》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两说:一是“个人创作说”( 明清两代均主此说。20世纪更一度成为定论,鲁迅以后的众多文学史、小说史因此称《金瓶梅》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一次完成的长篇白话小说), 二是“世代累积说”[潘开沛(《〈金瓶梅〉的产生和作者》载1954年8月29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徐朔方)]。
(三)作者
这是《金瓶梅》研究中的第一焦点问题,有人称为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向为海内外研究者所关注,吸引了众多的学人,发表了近千篇论文,提出了众多的人选,其当代广有影响者为王世贞说(朱星、许建平)、贾三近说(张远芬)、屠隆说(黄霖)、李开先说(吴晓铃、卜键)、徐渭说(潘承玉、胡令毅)、王稚登说(鲁歌、马征)。
《金瓶梅版本知见录》
(四)版本
这又是一个《金瓶梅》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日本的长泽规矩也、小野忍、鸟居久晴,美国的韩南,台湾的魏子云,中国大陆的孙楷第、周越然、梅节、刘辉、王汝梅、黄霖、胡文彬、鲁歌、叶桂桐、许建平等在这一研究领域用力甚勤,其中刘辉承前启后,成就最著,可与鸟居久晴、韩南鼎足而立。
《金瓶梅》版本主要有四类:
1抄本
万历十七年,王肯堂“以重资购抄本二帙”(《山林经济籍》)。如果说万历四十五年丁巳是《金瓶梅词话》初版的时间,那么《金瓶梅》抄本流传的过程,至少可以说,自万历十七年至万历四十五年,有28年之久。今已失传,但流传线路可以考证。
2词话本
又被称作说唱本、10卷本等。
关于《金瓶梅词话》刻本,有几个迄今众说纷纭的问题:
一是初刻本时间[如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说,鲁迅、郑振铎、鸟居久晴、朱星等主张]。
《金瓶梅版本史》
二是一刻、二刻、三刻问题(如吴晓铃、马泰来、魏子云、雷威安、黄霖、苟洞、杨国玉等主一刻说,即今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此一版)。
三是序跋,即序跋有无与作者为谁问题。
四是53—57回,即陋儒补写问题。
五是存世《新刻金瓶梅词话》版本分析问题(目前计有四个本子传世:原北平图书馆藏本、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日本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残本)。
六是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本的印数与印次问题(104部)。
3绣像本
又被称作崇祯本、说散本、20卷本等。目前存世的约有十几个本子,互有异同,有早晚、优劣、系统、源流问题。
4第一奇书本
又称张评本。普遍认为第一奇书以绣像本为底本,现存上百个本子,也互有异同,有初刻本、系统、源流等问题。
(五)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点
这是一个《金瓶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专题,金学界出版近二十部专著,另有近百位研究者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芮效卫、叶朗、刘辉、王汝梅、陈昌恒、黄霖、吴敢、蔡国梁、胡文彬、贺根民等用力甚勤,颇觉建树。
吴敢《话说张竹坡》
张竹坡(1670-1698)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26岁时完成了对《金瓶梅》的评点。有清一代流传的《金瓶梅》版本,基本都是“彭城张竹坡批评”的第一奇书本。称得上第一篇研究张竹坡现代学术论文的,是芮效卫的《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载浦安迪《中国的叙事文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74年出版)。
1984年3月我出席武汉中国古典小说理论讨论会,触及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方向。返徐以后,遂全力投入彭城张氏家谱和家藏故集的访求。
吴敢《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
在陆续发现的张氏家谱中,以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张氏族谱》最具文献价值(辑录有关张竹坡的资料计:《族名录》中一篇175字的竹坡小传,《传述》中张道渊撰写的一篇997字的《仲兄竹坡传》,《藏稿》中张竹坡的诗集《十一草》,《杂着藏稿》中张竹坡的一篇770字的政论散文《治道》、一篇368字的抒情散文《乌思记》,以及其他一些与张竹坡生平行谊有关的文字)。
《张氏族谱》发现以后,张竹坡家世生平全面揭晓,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因而有了一个较大的突破。我发表一批论文之后,结集成《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张竹坡与金瓶梅》(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两部专著(后整合为《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一版)。
张竹坡研究的成果影响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评点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史、中国小说学等多门学科的建设。
吴敢《张竹坡与金瓶梅》
(六)语言
语言是《金瓶梅》研究中快马先鞭、异军突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如果说金学在国外某些时期、某些课题一度领先,则评点研究与语言研究在国内却具有绝对的优势。
不要说风起云涌般的作者辩论几乎都涉及语言问题,不要说单篇发表的语言论文有近千篇之多,不要说一些专业词典一般都收有《金瓶梅》语言的例证,即专著便有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张鸿魁《金瓶梅语音研究》,周中明《<金瓶梅>的语言艺术》等近50部之多 。
四、金学与当代主要学人《金瓶梅》研究被称为金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魏子云著《金瓶梅探原》(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9年4月)庄练1978年10月序中虽然没有出现‘金学’一词,观其文意,‘金学’已是呼之欲出( “希望学术界人士在魏先生的倡导之下,多多致力于此,使得《金瓶梅》的研究工作,也能像《红楼梦》研究工作似的发展成为一项专门学问,不让‘红学’专美于前”)。
魏子云在《金瓶梅的问世与演变·弁言》(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8月)虽然没有奢望“金学”就会出现,但“金学”一词却第一次出现于书中(“今天,《红楼梦》已成为国际性的红学,……因有人说《金瓶梅》也有可能在国际上成为‘金学’,因为国际人士已开始注意到这部书了。而我则从不希求《金瓶梅》会成为‘金学’”)。
魏子云《金瓶梅审探》董庆萱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继‘红学’之后,‘金学’也逐渐热闹起来。鲁迅、孙楷第、郑振铎、吴晗、姚灵犀以降,目前从事‘金学’研究的:在台湾,有魏子云;在香港,有孙述宇;在大陆,有吴晓铃、朱星;在美国,有韩南;在法国,有雷威安。几乎可以召开一次国际‘金学’会议了。”“金学”已经堂而皇之形诸笔端。
《金瓶梅版本图鉴》
随着1985年6月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与1986年11月第二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徐州市的召开,酝酿一次国际会议与构建“金学”逐渐提上日程。
1986年11月24日晚,会议宴请与会的新闻出版界与会人员,刘辉、林辰、胡文彬、杜维沫、张国星、徐栢荣、赵洪林、袁闾琨、仁笃行与我同桌,酒酣耳热之际,说到“红学”,刘辉说《金瓶梅》研究也应叫“金学”,张国星开玩笑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金学”却是“红学”的弟弟。这是“金学”一词第一次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金学之能成立,需要一批大家、一批名著和一批稳定的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截至1990年底,已经出版《金瓶梅》研究论著近百部,发表《金瓶梅》研究论文近千篇,出现了一支过百人的研究队伍,中国的鲁迅、吴晗、郑振铎、姚令犀、魏子云、孙述宇、朱星、徐朔方、沈天佑、刘辉、黄霖、宁宗一、王汝梅、蔡国梁、张远芬、孙逊、陈诏、周中明、石昌渝、陈昌恒、周钧韬、叶桂桐、郑庆山、卜键、李时人、鲁歌、马征、陈东有等,国外的小野忍、鸟居久晴、泽田瑞穗、日下翠、大冢秀高、荒木猛(以上日本)、韩南、芮效卫、柯丽徳、普安迪、马泰来、郑培凯(以上美国)、马努辛(苏联)、雷威安(法国)等,世界上这四五十人的《金瓶梅》研究大家的地位也已基本确定。
从此,会上会下,文内文外,金学一词频繁出现。金学不但已为学术界所认可,而且很快比肩红学而成为显学。
在国际金学团队中,可以并应该立传的金学家,拙著《金瓶梅研究史·学案》从当代学人中选取的55人,足可代表现当代金学最高水平。其突出者为:
(一)徐朔方
浙江大学大先生徐朔方教授,长于辩证,善于论争,既辨明了真理,又广交了朋友。譬如其关于《金瓶梅》作者屠隆说与黄霖的辩论,关于《金瓶梅》的寓意与魏子云的辩论,关于《金瓶梅》作者汤显祖说与芮效卫的辩论等,均为金学史上著名的辩论。
徐先生是打通中外、串联古今而融会贯通的金学家之一,是中国当代首席金学家,始终担任中国《金瓶梅》学会、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与《金瓶梅》学刊顾问,为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先生的《金瓶梅》研究成果,计有专著1部,编著2部、论文30篇,内容涉及成书、作者、评点、源流、文本、文化等领域,尤以其成书研究,备受关注。
2001年10月与徐朔方于西湖游船
其访问学者(2000年9月—2022年12月)昆明学院孙秋克教授在《徐朔方先生的<金瓶梅>研究》(孙秋克《金瓶梅》研究精选集,台湾学生书局“金学丛书”第二辑)一文中说:“在徐朔方先生的学术生涯中,《金瓶梅》是其用力甚勤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他在学术上不断探索、完善自我的典型。”(徐朔方先生主《金瓶梅》作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说,认为李开先只是写定者,后修改为写定者是李开先或他的崇信者)
我与朔方先生很有缘分,2023年11月10—12日浙大召开“纪念徐朔方先生百年诞辰暨徐朔方学术思想研讨会”,我的发言稿《我与徐朔方先生的学术情缘》说:“2002年5月12日临沂《金瓶梅》邮票选题论证会是徐朔方先生参加的最后一次学术会议,也是他最后一次外出旅行;翌日上午参观徐州汉代文物三绝(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是徐朔方先生最后一次观看文物景点;下午在徐州教育学院的学术讲座是徐朔方先生的最后一次学术演讲;徐州教育学院图书馆是徐朔方先生最后一次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说,我与徐朔方先生有不解之缘。”
(二)刘辉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刘辉编审是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创会会长。关于《金瓶梅》研究,他有一部会评会校原著、二本专著、六本编著、三十篇论文,特别是其成书研究、版本研究、评点研究等,被国内外公认为权威性著述;关于学会工作,他出席了在中国召开的全部10次国际(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几乎每次会议他都自始至终参与了筹备、组织与领导工作,赢得绝大多数金学同仁的信赖与拥戴,他生前被誉为中国金学的一面旗帜。
兹举二三事,可见刘辉兄性情一班。
一是1985年10月17日《金瓶梅辞典》长春编委会后,我与刘辉乘硬卧从长春到北京,我因重感冒躺在中铺闭目养神,刘辉兄住我下铺。列车刚刚启动,突然,一声大吼,一个黑影窜出,直奔车厢那头。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是一位长春女士无理欺侮一位上海男子,刘辉兄抱打不平,非要列车长和乘警令那位中年妇女当众道歉不可。那一女子被刘辉的气势镇住,倒真的做了检讨。为了褒奖刘辉兄,列车长还特意为我烧了一碗面条。仗义执言、敢说敢为是刘辉兄的一个鲜明个性。
1985年10月与张远芬、赵洪林、刘辉、王汝梅先生合影于长春《金瓶梅词典》编委会。
刘辉先生2004年1月16日因病在京辞世。他所在的单位在其追悼会上,依例印发有一份《刘辉同志生平》。悼词起首第一句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文艺文教部副编审刘辉”云。国家清史办主任卜键兄出席了刘辉先生的追悼会,他对“副编审”一词颇觉不类。
其实大百科的组织人事部门只是据实拟稿,刘辉兄的技术职务确实是副编审,而且这副编审正如悼词下文所言,还仅是1992年3月评聘的。
刘辉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调入大百科,如悼词所说“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研究,对古代戏典及明清小说造诣尤深”。无论是从学历 、资历、成果、水平等全面衡量,刘辉兄都应该是正高职称,而且至少在他获得副高职称的时间之前,就应该是正高职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一场小官司,他与卜键兄等曾联络60名专家学者(王利器、冯其庸、徐朔方、吴奔星、宁宗一先生领衔),于1997年9月发表了一个《呼唤公正与清白的声明》。
记得当时卜键兄和我在他阜成门外家中议事,他断然地说:“我打头,全要知名学者,一个副高都不要!”他说话时的大义凛然,使我和卜键均点头称是。少顷,我俩回过味来,相视一笑,我对卜键耳语说:“这60位师友中,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是副高”。我就是正高,你爱评不评,这就是刘辉。
1996年7月29日与刘辉合影于大连
(三)黄霖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黄霖是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的创会会长,其《金瓶梅》研究成果,有专著5部、编译9部、校注2部、论文近百篇,内容涉及金学的主旨、成书、版本、作者、评点、艺术、续书、金学,是名副其实的金学全能。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学同仁的重新集结和齐力振奋,展现出金学的延续能量和复兴前景。如果说刘辉兄是中国《金瓶梅》学会的开创之主,黄霖兄则是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的中兴之主。
黃霖兄受命于金学危难之际,以其卓越的胆略、厚重的学识和丰富的成果,高举起万岁金学的大旗。如果说刘辉时代的风格是粗犷、雄浑、刚正、机敏,则黃霖时代的风格便是儒雅、敦厚、和合、中正。
2007年5月19日与黃霖先生合影于第七届(峄城)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今年11月28日,黄霖兄的金学藏书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召开了一个“黄霖教授专题藏书捐赠仪式暨座谈会”。能够称得上中国《金瓶梅》资料中心的,最早是台湾图书馆。台湾金学大家魏子云先生的全部金学文献捐赠给了该馆。
2012年8月24日,藉第八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台湾召开时机,有一个捐赠仪式,即由黃霖、梅节、王汝梅、吴敢、陈益源、张进徳、张蕊青将个人收藏的魏子云书信、手稿及相关文物亦捐赠给该馆。第二个是暨南大学图书馆的“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
2021年11月27日,以香港金学大家梅节先生捐赠的金学文献为主,该馆召开了一个“金瓶梅文本与传播研究论坛暨金瓶梅文献资料中心揭牌仪式”。第三个是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国际《金瓶梅》资料中心”。该中心以吴敢捐赠的一千余份金学文献为主,另加中国《金瓶梅》学会国际《金瓶梅》资料中心的文献。
2024年9月21日,藉徐州工程学院“《金瓶梅》研究前沿论坛暨吴敢《燕影集》出版座谈会”召开之际,江苏师范大学举办了一个“国际《金瓶梅》资料中心揭牌仪式”。现在,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金学藏书,以黄霖先生捐赠的近千册金学文献为主,亦可谓又一个《金瓶梅》资料中心。
如此,中国《金瓶梅》资料中心已经至少建成了四个。海峡两岸,都有金学文献的集中场所。大江南北,都有金学文献的集中收藏。这样,金学学人便可以就近查阅金学文献。相信,中国的金学将会越来越有建树。
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
(四)魏子云
台湾学人魏子云教授关于《金瓶梅》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16部,另有编著1部、长篇小说2部、抽印本1部,累计数百万言。以其资历、成果,称为金学天下第一人,当属名副其实。魏先生还是金学的播种者,他写信、寄书、造访、寻觅,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金学新人陆续出现,并在海峡两岸形成多支数量与水平都颇为可观的金学队伍。
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期间,2000年10月24日晚,与会人员互访,我与魏子云、梅节、陈庆浩、崔溶澈、袁世硕聚于一室。魏先生极力称赞我的大会发言(《20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说我是做此世纪回顾的最佳人选,虽然还有欠缺,但补充一些史料可以出书。我说如果出版,可否名其为《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并请其题签,魏先生说那是自然,其语气神情大有舍我其谁之感。
我累计收到魏子云信函70封。魏先生字迹清秀,笔力遒劲,写信字字规范,方方正正,一如其人。虽然2003年8月9日一信因其健康(阿尔茨海默症)原因行文不甚顺畅,2004年4月9日一信与2005年2月7日一信因其病情加剧已不可卒读,但其单字无一误,字体也依然清晰自如。
2002年10月与魏子云合影于魏府
(五)宁宗一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的《金瓶梅》研究成果有专著5部(其中2部为合著)、主编2部、审定原著1部、论文34篇,内容涉及主旨、文本、人物、艺术、文学地位、金学多个领域,尤以审美观照最见睿智。
宗一先生是当代老一辈金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思维敏捷、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文笔俏丽享誉小说、戏曲研究界。尤其是21世纪以来,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国际与全国金学会议,而且几乎每次会议的开幕式上都是他代表金学同仁致辞,并且几乎每次致辞都有引领时尚、振聋发聩的创见。他的经典名句“说不尽的《金瓶梅》”,成为金学的号角。
2008年7月11日与宁宗一先生在第七届(临清)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合影。
2008年7月11—13日,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临清市召开。该次会议有一个花絮,即宗一先生在开幕式代表大陆学人致词时,误以为是大会发言,讲话超时过多,接下来会议还有合影等议程,而市领导可能另有本会以外活动项目,负责会务的一位市政协副主席急得团团转,三次让我制止他发言,我均婉拒,静等宁先生讲完。这一插曲,2019年10月石家庄第十五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时,仍被卜键兄提起来与宁先生开玩笑。
2015年8月16—18日,第十一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工程学院召开。金学风风雨雨30年,与会师友无不感慨万千。会上会下,老友相见,畅叙友情,格外珍惜。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石钟扬兄拍摄下一幅经典照片,记录下此一历史时刻。并在朋友圈中留言曰:“自我表扬一下,文中宁(宗一)、黄(霖)、吴(敢)金学三剑客相拥合影,乃我之杰作,期待申请金学最佳摄影奖。”
中国金学大家有数十人之众,“金学三剑客”有过誉之嫌,以“金学三友”为宜。钟扬兄信口金玉,每觉要言不烦,常有惊人之语,即使戏谑之言,亦颇解人颐。
2015年8月16日合影于徐州金会
(六)铃木阳一
神奈川大学副校长铃木阳一教授也是徐朔方先生的访问学者(1993年8月至1994年12月在杭州大学访学),是来华参加金学会议次数最多的外国学人,出席了第二、五、七、九、十、十一、十二届计7次国际会议和第七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并且在国际七、九、十、十一、十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代表国际学人致辞。铃木兄在《金瓶梅》传播研究方面很有成绩。铃木阳一还多次来浙大参加徐朔方先生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2001年10月,“庆祝徐朔方教授从事教学科研55周年暨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由于前述原因,我与铃木阳一遂以师兄弟相称。但铃木阳一或者是没有弄清,或者是觉得我们年岁与学历相差,其后的书信往来,大部分称我为师叔,也有一小部分称为师兄。
2016年10月10日合影于第十二届(广州)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2006年8月,在出席浙大“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四届年会暨2006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8月21日下午偕孙秋克、铃木阳一等近十位徐门弟子去萧山武警总院探望徐朔方先生,众人轮流报名呼唤,先生似有所闻,但终未醒来。
(七)芮效卫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芮效卫对金学最大的贡献是全译《金瓶梅词话》。全书共分五卷,各卷分开独立出版,芮氏又给各卷分别起一个英文名称,第一卷为相聚, 第二卷为厮竞, 第三卷为春药, 第四卷为高潮, 第五卷为衰败。芮译英文《金瓶梅》用了30年时间,2016年才出齐。
温秀颖、李兰《论芮效卫〈金瓶梅〉英译本的体制与策略》(《中国外语》2010年第1期):“芮译本之所以获得西方读者,特别是美国读者的青睐,主要可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内容全,‘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第一个最完整的英语译本’;二是质量优,‘充分把握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文学价值’,运用了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版式体例,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三是价值高,拥有‘富于哲理和学术价值的导言’和‘极富见地的注释’”。
芮效卫先生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及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Sophie Volpp(袁书菲)说:“芮译《金瓶梅》是一部鸿篇巨制,一代代读者将会对译者的贡献心存感激。作为芮伟大职业生涯的顶峰之作,这一译作彰显了一种史诗般崇高的学术行为。百科全书般的评注使其成为翻译的典范,任何语言的翻译都少有企及,而这些评注不仅对于普通读者,而且对《金瓶梅》学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1989年6月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时,芮效卫先生确定到会,并提交了小传,还提交了用为“<金瓶梅>版本及研究著作、资料展览”的著述6份。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芮效卫先生没有参会。
浦安迪、陆大伟都是其学生。
1986年10月21日与陆大伟合影于第二届(徐州)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
(八)浦安迪
浦安迪的《金瓶梅》研究,单篇论文之外,主要体现在其《中国叙事学》《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中。浦安迪将《金瓶梅》放进中国叙事学源流与明代四大奇书体系之中,做出整体关照,既提纲挈领,又洞幽察微,可谓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1984年11月26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浦安迪专程来徐州拜访我。浦安迪先生系犹太人,吃斋,晚餐邀来寒舍便宴,遂夜谈至11:00,尽欢而散。浦安迪与我同年,高挑身材,瘦削面孔,目光深邃,注视犀利,不是爱说话之人,然极睿智多识。
刘辉兄后来在给拙著《张竹坡与金瓶梅》所作序中说:“1984年岁末,美国普林斯敦大学浦安迪教授来华,要我陪他专程去徐州走访吴敢同志,并渴望亲眼看看新发现的张竹坡资料。火车到徐州已是傍晚,下车后未作小憩,趋车直奔吴敢同志的寓所,浦安迪先生访书时的急切心情,我是完全理解的。吴敢同志则热情接待,当即拿出了这部《张氏族谱》。浦安迪先生尚未翻阅,就向吴敢同志提问:您能够证明这个张竹坡就是为《金瓶梅》作评的张竹坡吗?吴敢同志随即翻出《仲兄竹坡传》,浦安迪先生边听边看,不住点首称赞。晚上,我们回到南郊宾馆,浦安迪对我说:“我现在就给罗伊先生写信,仅此一篇传,我相信他会修改自己的观点的。”
1984年11月26日浦安迪赠书《中国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
此前,芮效卫认为评点《金瓶梅》的张竹坡是张潮的侄子。
1989年6月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时,浦安迪亦提交了小传、论文,并且到了北京,未能到达徐州。
不少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也来金学园地一显身手,如:冯沅君、赵景深、傅惜华、张友鸾、郑逸梅、郭豫适、周绍良、张俊、朱德熙、王达津、朱一玄、马泰来、郑培凯、袁世硕、吴晓铃、王利器、冯其庸、沈天佑、侯忠义、欧阳健、宋谋玚、王星琦、顾国瑞、蒋星煜、章培恒、沈伯俊、王永健、蒋礼鸿、俞为民、何满子、胡小伟、田青、孙崇涛、赵逵夫、徐恭时、朱恒夫、何满子、周先慎、聂绀弩、杨义、张锦池、孙犁、刘心武、车锡伦、邓绍基、马瑞芳、吴组缃、徐扶明、陈毓罴、程毅中、陈美林、郭英德、萧相恺、段启明、王进珊等。这一五六十人的阵容,放在任何一个课题方向上,都足以使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金瓶梅》研究作为选题的博硕士论文,最早是美国的韩南,1960年他以《<金瓶梅>成书及其来源研究》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中国的博硕士论文,以《金瓶梅》研究为题者,最早为梁操雅,1979年以《从<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看明中叶江南地区之经济发展》获得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2024年12月11日作者于浙江大学数字人文中心
中国大陆最早以《金瓶梅》研究为硕士论文者,是陈昌恒,1982年以《论张竹坡关于文学典型的摹神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
中国大陆最早以《金瓶梅》研究为博士论文者,是叶桂桐(蒋和森指导),1985年以《<金瓶梅>研究》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1979—2012年,中国以《金瓶梅》研究为博硕士论文约为228篇,其中博士论文15篇,硕士论文213篇。这些博硕士论文涉及的学科有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外国语言文学,美学,文艺学,哲学,伦理学,民俗学,宗教学,音乐学,影视与戏剧戏曲学,中国古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十几个之多,可见《金瓶梅》研究已经形成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于电视连续剧《金瓶梅》,自1985年以来,已经有六部书稿,20集至60集不等。我看过其中四部,均颇可观。好几位著名导演跃跃欲试,有的甚至已经搭设出执导框架。江苏、浙江一度以文化主管部门名义、用“兰陵笑笑生”为题上报申请立项,至今仍有人在做努力,但均未获准。
2008年7月13日我在《开创金学新时代——在第六届(临清)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总结》中说:其原因,不但官方有一些规定,即民间也是期望与疑虑并存,而金学界鼓吹呼吁者虽是多数,主张观望等待的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2024年12月11日作者于浙江大学数字人文中心
香港的多部《金瓶梅》题材电影,虽然使影坛累计出了六个“潘金莲”(分别为李香兰、张仲文、胡锦、汪萍、王祖贤、王思懿),但因为多系三级片,常使大陆同行谈“金”色变。以至于《中国演员报》拿出半版篇幅讨论“《金瓶梅》怎么拍才安全”,其题前提要说:“《金瓶梅》小说的种种光环,为将要拍摄的《金瓶梅》电视连续剧赋予了很可能拥有最火爆的市场卖点;但是,如何有分寸地把握驾驭万众瞩目的性笔尺度,更加令人特别关注和深沉思考。”
其实,题材并无禁区,影视界一拍再拍的《红楼梦》,不也有写实仿真的性描写文字?昆剧界一改再改的《牡丹亭》,不也有活灵活现的性渲染词句?《金瓶梅》既然是一部如此伟大的作品,金学既然是一门如此辉煌的显学,应当说,有必要也有能力更有可能写好拍好《金瓶梅》影视剧,21世纪应不再是这一题材领域的空白!
2014年6月14日我在枣庄“电视连续剧《兰陵笑笑生传奇》剧本论证会”总结时说:“《金瓶梅》与其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影视创作摄制,鼓动与尝试之所以经久不息,是因为这是当代金学界与影视界未竟的事业,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不容再拖延的对中国文学与世界影视的交待。”
2024年12月18日作者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台湾学生书局编辑出版了一套“金学丛书”(第一辑2015年1月出版,第二辑2015年6月出版),暂分为两辑,笔者作为执笔主编,为第二辑所撰前言曰:
本丛书暂分两辑,第一辑为台湾学人的金学著述,由魏子云领衔,包括胡衍南、李志宏、李梁淑、郑媛元、林伟淑、傅想容、林玉惠、曾钰婷、李欣伦、李晓萍、张金兰、沈心洁、郑淑梅,可说是以老带青。
第二辑为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的《金瓶梅》研究精选集,计由徐朔方、宁宗一、刘辉、王汝梅、黄霖、吴敢、周中明、张远芬、周钧韬、傅憎享、鲁歌、陈昌恒、张鸿魁、叶桂桐、冯子礼、李时人、赵兴勤、王平、孟昭连、卜键、陈东有、何香久、许建平、张进德、霍现俊、石钟扬、孙秋克、曾庆雨、洪涛、潘承玉、杨国玉诸位先生的大作组成,凡31人28册(其中徐朔方、孙秋克,傅憎享、杨国玉,王平、赵兴勤,因字数两人合装一册),每册25万字左右。
第二辑连同第一辑14人16册总计所入选的此45人45册(另一册为《金学索引》),已经是中国当代金学队伍的主力阵容,反映着当代金学的全面风貌,涵盖了金学的所有课题方向,代表了当代金学的最高水平。
主编同仁视本丛书为金学史长编,精心策划,倾心编审。各位入选师友打造精品,共襄盛举。本丛书的编选,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盼。本丛书诸体皆备,雅俗共赏,可以预测,将为金学做出新的贡献。
2024年12月18日作者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今年是我本科入读浙江大学60周年,硕士研究生入读江苏师范大学45周年,这个讲座在两个母校举行,很有意义。谢谢徐永明、葛大伟、王立增教授!恭请各位校友批评指正!
吴敢
2024年12月11日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2024年12月18日于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