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消息称吉利与戴姆勒分别退出了smart的股东行列。转而由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为新的股东。
在smart车型持续热销、并重新考虑拓展海外市场的大背景下,这次退出是戴姆勒和吉利的决策失误下的壮士断腕吗?
其实还真不是,以上提到的两家公司其实还是之前的戴姆勒与吉利,而且管理层以及员工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样一出好戏其实就是为了让smart摇身一变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新加坡公司,而国内的smart也从合资公司变成了外资公司。
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出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品牌出海以及资本这两项因素。首先,smart本身就是一家全球车企,在品牌和产品都在国内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得趁热打铁往海外铺货。但这同样意味着它需要拿出大量资金去做前期工作。这时候就需要上市融资了。
如果smart以之前的合资身份直接在国内或者新加坡上市,会被很多政策方面因素干扰。但进行了一顿包装之后,成为新加坡公司并在当地上市,事情就会更加容易。
其次,这样一来也能成功避开西方各国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各项限制。由于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大量涌入倍感压力,最近也在酝酿各种限制,用来阻碍中国新能源车的进口与销售。Smart在这时穿上一层新加坡的马甲,按道理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绕过这道屏障。
总之,吉利和戴姆勒把smart的“户口”迁到新加坡就是为了让smart在国外也能大卖,实现中外文体两开花。但至于销量到底怎么样,就得看海外的朋友是不是认可这些变得又胖又大的“精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