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的融资寒冬,正在用资本的筛子过滤泡沫,那些只会画 PPT 的车企,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十年后回头看,2025 年的新能源淘汰赛,不过是 AI 汽车革命的序章 —— 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价格战背后的暗流涌动新能源市场就像一块越做越大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蛋糕。相关专业人士表示:"这市场迟早得洗牌,谁能扛住价格战,谁就能活下来。"
如今看来,这话一点没错。
有行业内部人士预测,2025年可能有约1/4的车企会陷入资金链困境。
特斯拉的Model 3在2024年国内1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里已经稳坐销冠;小鹏汽车1月交付30350台,成了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第一名;智己汽车则背靠上汽这棵大树,资源和技术都不缺。这些头部车企争相参与价格战,足以说明市场份额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老实说,我前两天去4S店看车,销售小哥苦着脸告诉我:"库存压力太大了,厂家逼着我们去年的车型赶紧卖完。
"这也是现实问题——新能源车技术迭代太快了。
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已开启预售,小米的YU7也要在6、7月上市,比亚迪海鸥也到了工信部申报阶段。新车带着更先进的配置涌入市场,老车不降价根本没活路。
政策变动也是一大压力源。虽然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2027年才到期,但2026年就要改为减半征收了。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在政策收紧前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否则后面的压力会更大。

如果说2022年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抢位的一年,那么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开始了车企之间对于市场份额的激烈争抢。
从2023年年初,比亚迪推出超级混动系统,以及将秦PLUS DM-i的价格下探到10万元以内开始,到2023年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问界M7智驾版,彻底将智能驾驶、智能底盘和智能座舱定义为中高级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征兆。
到了2024年春节后,这个趋势彻底定型。
一方面,这一次比亚迪高高举起了价格战的大旗,并引发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跟进。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会进入普及时代,各家车企之间的竞争即将白热化,普惠式的车型将成为市场主流,车价将被重新调整到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的区间。
虽然之前国产新能源汽车卖得最好的都是10万元以下车型,但这些车型大部分都是五菱宏光MINI、比亚迪海豚等A0级的小车。而这一次大降价,其实是将A+级的轿车拖入到A0级价格的区间,其对家庭的实用性和影响力不是原来的那些车型可以比拟。
这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市场景象。
另一方面,15万元以上的中高档新能源汽车,尤其是20万元到35万元这个区间,会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最讲技术、最讲设计、最讲服务、最讲价值的产品集群。
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以及像华为赋能的问界、智界等厂商,既然无法下探价格区间加入价格战,那就只能在产品力和服务上下功夫,将自己的车打造成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标杆,满足日益壮大的中国新中产的用车需求。
但不论是哪个层面的市场,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的竞争会日益激烈,背后要求车企在技术研发、质量管控、生产管理方面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
因为在普惠市场打价格战,也必然依靠于强大的研发和统筹生产能力;而在中高端市场抢占身位,技术研发和产品力是唯一的钥匙。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