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智驾引爆整个行业。
据界面新闻报道,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就在不久前中国电动车百人论坛上,国内智驾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语出惊人,他表示,有五家车企智驾都是“伪自研”。
余凯会上表示,2025年以来多家车企均采用了地平线方案,并且提到了比亚迪天神之眼、奇瑞猎鹰智驾、吉利千里浩瀚、长安天枢智驾、广汽星灵智行等智驾方案,相当于告诉大家,虽然这些厂商的智驾系统都有一个很“唬人”的名头,但内核还是地平线的方案。
地平线曝出的“伪自研”到底是不是真的?地平线到底什么来头敢硬怼五家汽车巨头?
地平线什么来头?很多人对地平线和余凯并不太了解。
百度百科对余凯的介绍是“国际知名机器学习专家,中国深度学习技术主要推动者”,毕业于南京大学,慕尼黑大学博士。地平线创始人兼CEO。
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余凯在百度任职,曾任百度IDL常务副院长、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李彦宏当时任院长。相继三次获得“百度最高奖”。
同时余凯是众多顶级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并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杂志和美国国家自然基金NSF的专家评委。曾担任两大著名机器学习国际会议ICML 和NIPS的领域主席,个人履历非常光鲜。
2015年6月5日,余凯正式从百度离职,7月14日就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芯片研发的地平线。
创立地平线时,余凯发誓要做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但一个擅长搞算法的人居然创业做智能驾驶方案,这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有些“不务正业”。余凯显然也低估了创业的难度,在创业第二年,地平线遭遇资金压力,迎来生死存亡时刻,余凯每天不停地见投资人,活下去才是地平线的首要目标任务。
随后地平线经过11轮融资,成功在港股上市,投资方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汽车、大众集团、高瓴资本、宁德时代等产业及金融巨头。比亚迪和长城同时成为地平线的投资方。
地平线最终在2024年10月24日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3.99港元,上市首日,地平线开盘价为5.12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8.3%,总市值突破667亿港元。今年2月7日,地平线市值一度突破1300亿港元,成为千亿市值的独角兽企业。截至4月16日,地平线收盘价为5.520港元,总市值为728.7亿港元。
地平线早期即获得国家政策支持,被列为独角兽企业代表,千亿市值也证明了地平线的行业地位,这或是余凯有底气“点名”比亚迪、奇瑞、吉利、广汽和长安的底气所在,但余凯并未点名长城,不知是否和2024年9月魏建军在接受央视节目采访时宣称“长城的智驾能力才是NO.1”有关。
地平线在2024年10月才上市,上市后大股东们却出现一大波减持。上市一个月后的同一天有4名股东减持,且减持的股份均为9821.6万股。4月14日另一大股东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GmbH一次性减持22.69亿股,以当日收盘价5.97港元计算,套现135.5亿港元。高管和大股东不断减持,这对一家上市只有半年左右的公司来说并非利好。
地平线港股上市后,股价一度持续走高,自今年2月后,开始不断下跌。相比2月7日的股价高点,几乎接近腰斩。在余凯“点名”诸多知名车企后,地平线股价罕见4连跌,4个交易日股价跌幅达21%。因为管理层言论让地平线市值直接蒸发了209亿港元。近三个交易日,地平线股价同样3连跌,分别下跌5.24%、2.51%和5.15%。
地平线在2024年业绩表现优异。全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2%,营收由2022年的9.05亿元,提升了14.8亿元。在这一年地平线扭亏为盈,由2023年净亏损67.39亿元,提升至盈利23.4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4.82%。
营收23.84亿元,净利润高达23.47亿元,净利率高达98.45%,这显然不太正常。毕竟在此前三年地平线的净利率分别是-442.14%、-962.86%和-434.33%,均是负值,且都超过-400%,仅仅因为上市,地平线就能一举扭转净利率长期为负的局面甚至将净利率提升至98.45%。
安徽辛奇物流设备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师吴倩男表示,净利率高于毛利率的情况在财务上极为罕见,通常需要结合具体报表和业务背景分析。“非经营性收入,比如投资收益,包括股权投资变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这部分收益会计入净利润但不影响毛利率。同时高科技企业可能会有政府大额补贴,以及出售专利或子公司等一次性收益,这样也能推高净利润。另外,会计调整项,递延所得税调整,若公司前期计提的所得税费用在2024年回转(如亏损抵扣),也会直接增加净利润。”
这个观点在地平线的财报中也有所体现,2024年地平线的经营亏损仍达21.44亿元,同比扩大5.6%。公司经调整净亏损达16.81亿元,同比扩大2.8%。这让地平线的“扭亏为盈”多了几分悬疑。
客户集中度过高,是地平线的另一隐忧。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60.7%上升至77.9%,其中最大客户酷睿程的占比从24.7%提升至37.6%。而酷睿程是地平线与大众汽车合资成立,甚至有点关联交易的味道。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酷睿程为地平线贡献了6.27亿元和3.51亿元的营收,占同期总营收的40.4%和37.6%。 整个2024年,前三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5.87%增加至56.83%,其中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达到31.5%。这对地平线的业绩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财报显示,汽车解决方案是地平线的主要营收来源,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97%。其中,授权及服务业务贡献最大,实现营收16.47亿元,占总营收的69.1%,同比增长70.9%,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芯片和硬件营收为6.64亿元,占比27.9%。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地平线累计向车企交付290万套芯片,但其营收仅为6.64亿元,以此计算,其单车芯片均价仅为229元,约为英伟达Orin芯片价格的十分之一。靠卖芯片赚钱几乎不可能,甚至可能赔钱赚吆喝,地平线低价出售的芯片需要软件授权,其真正目的或在于通过低价的芯片产品,进而将车企引入自己的软件生态体系。
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高达92%,独特的商业模式,让很多车企心存芥蒂,目前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开始加速自研芯片,地平线这样的高毛利模式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
依赖高毛利的软件授权,或导致硬件业务毛利率偏低,不足15%的硬件业务毛利率,也低于华为的52%和英伟达的68%,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目前地平线在硬件产品的盈利能力上,与行业领先者仍有较大差距。
地平线在2024年投入31.56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3.4%,而2024年全年营收只有23.84亿元,研发投入是营收的1.32倍,也就是地平线每收入1元钱,就要投入1.32元用于研发,这样的高比例研发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难以长期持续。根源在于算法团队的高昂支出,研发投入中超过60%用于算法团队,底层芯片构架的投入就相对不足,形成“重软轻硬”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地平线在芯片制程工艺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目前,地平线仍采用14nm制程工艺,而英伟达已进入4nm时代。
目前,地平线官方宣称其芯片已经覆盖了42个品牌、310款车型,看似已经构建起了庞大的生态体系,涵盖了国内大部分车型,一旦比亚迪、理想等头部车企自身的芯片研发取得突破,地平线花费大量精力构建的生态优势也面临巨大挑战,而2024年比亚迪和理想分别投入532亿元和111亿元,可见车企对自身研发的重视,力求摆脱智驾服务商的“束缚”。
汽车媒体人张智勇认为:“一旦华为在车规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改写行业格局,其他智驾方案提供商的战略价值将被削弱,智驾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应对市场竞争。”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工信部4月16日这次会议及相关政策举措,将促使车企更加重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避免过度营销,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会议精神适用于车企,同样对智驾方案提供商是个警醒。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无忌
飞翔
不能让一个车企毁了中国整个智驾啊
夏木
雷不群:我搞不出来,我要人所有人都搞不成![捂脸哭]
白老师居老师我
粗粮……我玩不好大家都别玩了[捂脸哭]
小久
雷布斯的数字营销麻烦了[捂脸哭]
卡卡的态度
小米的日子不好过了,句句没提句句是说小米,华为电池智驾都在新国标以上,雷老板还在旧国标附近狂欢
anything
以为比亚迪用的是老外定制的产品。原来是地平线的。
咚子君
出事前我第一梯队智驾,出事后我识别不了锥桶。
SUPER NANA
一个敢说 一个敢信 [大笑][捂脸哭][点赞] 中国销售界 和 购买界的 双向奔赴
跳蚤跳不过沧海
猴子只能说速度了!毕竟速度是一种信仰!
蒸蒸日上
不能让智驾带走部分国人的生命
郭锅?
人民日报都已经说了,华为是第一
一个蛋
FSD不是鲶鱼,是过江龙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哼哼
这两天不是还有一个闪闪的新车要发布么。怎么没有消息了[无奈吐舌]
西柚气泡
雷军:我们没一辆都是自动驾驶
Kathy是太阳
小米车事故这次影响太大了
当当妈咪
自己说我是稳稳的第一梯队[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