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往事》农村文化室:是虚伪“花瓶”,还是有趣“宝藏”?

玩乐老王 2024-12-12 14:33:07

农村文化室:是华而不实的“花瓶”,还是乡村振兴的“宝藏”?

在清平村,袅袅炊烟、广袤农田是这个传统村落的日常景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村子也面临着新的困扰与机遇,而这一切故事的开端,都围绕着是否要建一座文化室展开。

清平村和许多农村一样,年轻人大都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老人们忙碌了一辈子,如今守着偌大却略显冷清的村子,每天的生活除了坐在家门口和邻里唠唠家长里短,就只能靠看看电视打发时间。

那几部老旧的电视剧被翻来覆去地播放,老人们眼神里的兴致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单调中逐渐黯淡,精神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找不到更多能让他们提起兴致、开怀一笑的事儿。他们常常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目光呆滞地望着电视屏幕,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有偶尔几声叹息,才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

中年人们呢,忙完田间地头的农活,回到家也是疲惫不堪,没什么其他的消遣方式,渐渐地就沉溺在手机的世界里。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窝在墙角,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刷着短视频、看着小说,与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寥寥无几,仿佛大家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村子,却各自困在了那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里。偶尔抬头,眼神里也满是空洞与疲惫,对生活的热情似乎也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被消磨殆尽。为了看手机,他们常常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家庭氛围愈发冷淡,夫妻间的交流也只剩下了简单的日常问候,孩子们在一旁玩耍,他们也无暇顾及。

而孩子们放学后,村子里没有可供他们安心停留、学习玩耍的地方。狭窄的村中小道上,时不时有车辆往来,可他们依然像脱缰的野马般四处乱跑。小娃子们在尘土飞扬的路边追逐嬉戏,摔倒受伤是家常便饭,不是膝盖擦破了皮,就是手掌磨出了血,安全着实让人揪心。家长们虽然担心,却也无奈没有更好的去处安置这些精力充沛的小家伙们。孩子们在村子里四处游荡时,还会因为争抢一些小玩意儿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哭喊声回荡在村子的上空,却没有人能及时制止和引导。

村长老刘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深知,村子要想真正有活力、有发展,光有物质基础可不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得跟上。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了——在村里建一个文化室,让这个地方成为大家丰富精神世界、交流互动、学习进步的港湾。

怀揣着这个想法,老刘在一次村民大会上郑重地提了出来。可没想到,话音刚落,会场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反对声此起彼伏。

老庄稼把式李大爷第一个站出来表达不满,他满脸褶子都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着,大声说道:“咱这一辈子都是种地的命,文化室能当饭吃啊?有那钱和精力,不如多修几条灌溉渠,让咱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事儿呀!”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中那根陪伴他多年、磨得光滑的拐杖狠狠地戳着地面,仿佛以此来强调他的坚决。

周围不少村民听了,纷纷点头赞同,他们觉得自己每天光是应付农活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哪还有闲工夫去什么文化室,而且建文化室可不是个小数目,清平村向来不富裕,这经济负担可太重了。李大爷的儿子也在外地打工,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每天都要去田里劳作,对于他来说,能有更多的收成,才是最实际的需求。他想着文化室建起来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这些钱要是用来买化肥、修农具,能让他的庄稼长得更好,收成更多。

村会计老张也眉头紧锁,拿着账本翻了翻,忧心忡忡地发言:“村长啊,我仔细算过了,这建文化室,买建筑材料、付工人工资就得花一大笔钱,建成了还得购置桌椅、书本、报刊,还有那些个文化器材啥的,后续的维护保养也是个大开销啊。咱村里那点财政收入,本来就紧巴巴的,万一搞了这个文化室,资金链断了,那可就麻烦大咯!”老张推了推那副厚厚的眼镜,眼神里满是担忧,额头上的汗珠也在灯光下闪烁着,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焦虑。他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村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那点微薄的农产品销售和一些政府补贴,每一笔钱都有明确的用途,这文化室一旦开建,后续的花费就像一个无底洞,很可能会让村里的财政陷入困境。他担心自己这个会计到时候面对一堆账单,却无钱可支。

年轻的村民赵强也面露难色,他挠了挠头说:“村长,我知道文化室是好事,可我家那房子破得都漏雨了,正等着钱去修缮呢,我这也是有心无力呀,建文化室这事儿,能不能往后缓缓啊。”赵强低着头,眼睛盯着自己那双破旧的鞋子,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他的父母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吃药看病,家里的经济压力很大。他每天除了在村里打些零工,就是照顾父母,房子破旧了也没钱修。他想的是先把家里的基本生活保障好,文化室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

妇女主任孙婶也附和着说:“是啊,村长,咱们村里的妇女们一天到晚不是忙着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孩子,就算建了文化室,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抽出空去呀,我觉得这钱倒不如先拿来改善改善村里的卫生设施呢。”孙婶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拢了拢耳边的头发,眼神里有些许迟疑和困惑。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家里卫生,给孩子和丈夫做饭,然后去田里干活,回来还要洗衣服、喂牲口。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被这些琐事填满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文化室。而且村里的卫生状况确实不好,垃圾到处乱扔,污水横流,她觉得改善卫生设施才是当务之急。

面对大家的强烈反对,村长老刘心里沉甸甸的,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知道,村民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还没看到文化室能给大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确实对经济方面有所顾虑。于是,他决定带着村里几个支持建文化室的年轻人,一家一家地去走访,和村民们好好唠唠这事儿。

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村民们其实并非完全排斥文化生活,只是担心投入了钱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觉得文化室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不知道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有的村民提出,如果文化室能经常举办些农业技术培训讲座,让大家学到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那倒是可以考虑支持;还有村民希望文化室里能有象棋、围棋之类的娱乐设施,农闲的时候能去放松放松,下下棋、唠唠嗑。

村长老刘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都认真地记了下来,回到村委会后,他反复琢磨,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民们的需求,重新调整了建文化室的方案。这一回,他计划把文化室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集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

可资金问题依旧像座大山横在眼前,原本老刘想着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可看到家家户户经济都不宽裕,他实在不忍心开口。思来想去,老刘决定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支持,哪怕知道这条路肯定充满坎坷,他也决心试一试。

申请资金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需要准备厚厚的一沓资料,详细阐述文化室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预期能给村子带来的效益。不仅如此,还要接受上级部门严格的审核,工作人员会实地考察村子的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和质疑。老刘那段时间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天天往镇上、县里跑,找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反复解释说明。

他的鞋底都磨薄了几层,公文包里的文件被翻得卷了边,脸上的皱纹也似乎更深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为村子争取到这个机会。他在县里的各个部门之间穿梭,有时候为了等一个领导的签字,在办公室门口一等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老刘的不懈努力,资金终于申请下来了。消息传来,整个清平村都沸腾了,大家既惊讶又有些期待,没想到这原本遥不可及的文化室,真的要在自己村子里落地生根了。

很快,建筑工人们进驻了村中空地,开始热火朝天地施工。村民们看到工程启动,也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有力气的帮忙搬运建筑材料,那沉重的水泥袋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他们却哼着小曲,脚步坚定;妇女们则负责打扫场地、给工人们送水递毛巾,她们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忙碌下,文化室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孩子们也好奇地围在工地周围,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兴奋,仿佛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乐园诞生。

几个月后,一座崭新的文化室在清平村拔地而起。文化室的外观简约大方,白墙青瓦在周围的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亮眼。走进里面,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心情舒畅,一排排崭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架上各类书籍和报刊杂志琳琅满目,仿佛在向人们招手,邀请大家前来探索知识的海洋。角落里还安置了一台多媒体设备,既能播放农业技术相关的视频,帮助村民们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方法,也能放些电影、纪录片,供大家休闲娱乐时观看。在另一边的休闲娱乐区,象棋、围棋、乒乓球桌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大家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文化室建成后,村里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庆祝活动,村民们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欢聚一堂。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毕竟这是全村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呀。

庆祝活动结束后,文化室便正式投入使用了,而它也迅速成为了清平村最热闹、最有活力的地方。

每周固定的农业技术培训课程成了村民们的心头好,来自县城农业局的农业专家们纷纷受邀前来授课。在那宽敞的教室里,专家们站在讲台上,拿着各种样本和道具,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从选种、播种到施肥、病虫害防治,再到家禽家畜养殖的科学方法等等。村民们每次都听得格外认真,他们眼睛紧紧盯着黑板和专家手中的样本,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重点,还会积极地提出自己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专家们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不少村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家农田和养殖场里,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家禽家畜也养得越发壮实,大家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对文化室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赵强参加了几次养殖技术培训后,改进了自家的养猪方法,猪的发病率降低了,出栏率提高了,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文化室充满了感激。

妇女们也在文化室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她们自发地组织起了舞蹈队。刚开始,也就是几个年轻媳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着农闲时活动活动筋骨也好。没想到,在妇女主任孙婶的积极张罗下,舞蹈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五六十岁的大妈,都纷纷加入其中。每天晚上,文化室广场上的音乐声一响起,大家就跟着节奏翩翩起舞。

她们的舞姿或许不够优美,步伐或许不够整齐,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却是无比灿烂。欢笑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妇女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了,以往那些家长里短的小矛盾,都在这欢快的氛围中烟消云散了。孙婶发现,自从有了舞蹈队,村里的妇女们不再整天愁眉苦脸,而是充满了活力,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孩子们更是把文化室当成了放学后的快乐天堂,一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地往这儿跑。有的坐在书桌前,沉浸在各类有趣的书籍里,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冒险、探索。他们时而眉头紧皱,为故事中的惊险情节而揪心;时而嘴角上扬,被幽默风趣的段落逗得哈哈大笑。有的则在绘画角拿起画笔,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创意,描绘着心中美好的清平村模样。

文化室还会定期举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每次都踊跃报名。在比赛中,他们站在舞台上,虽然有些紧张,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和自信,用稚嫩的声音朗诵着优美的诗篇,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对未来的憧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还收获了自信和友谊。孩子们在文化室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知识面拓宽了,在学校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老人们也不再觉得日子无聊了,白天,他们会相约来到文化室的休闲娱乐区,摆开棋局,在楚河汉界间展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们眯着眼,紧盯着棋盘,手中的棋子举棋不定,每一步都深思熟虑。一边下棋,一边唠着村里的新鲜事儿,从哪家的娃子考上了大学,到村里最近又添了几头牲口,无话不谈。还会分享从文化室的农业书籍上学到的新知识,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到了晚上,老人们就坐在长椅上,围着几个懂智能手机的年轻人,让他们帮忙教怎么用手机查询农业信息、怎么和远在外地打工的子女视频通话。看着手机屏幕里孩子们熟悉的笑脸,老人们的心里别提多温暖了,感觉和子女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李大爷通过在文化室学习新的种植技术,种出的庄稼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他还经常和其他老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整个人变得开朗了许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室在村子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然成为了清平村的精神象征和凝聚力的核心所在。村民们在这里交流互动、学习进步,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了,整个村子都焕发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曾经坚决反对建文化室的李大爷,现在也成了文化室的常客,他经常戴着老花镜坐在角落里,认真地看着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还会主动和其他村民交流自己的种植心得。有一回,他感慨地对老刘说:“村长啊,当初是我见识短浅了,没想到这文化室还真给咱村子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现在这日子可比以前有意思多了呀!”

村长老刘听了,心里满是欣慰,他看着文化室里热热闹闹、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深知清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座文化室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与梦想,它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清平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村子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引领着清平村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稳步迈进。

日子还在继续,清平村的故事也还在文化室里不断续写着,每一个村民都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乐趣,而村子也因为这份文化的滋养,变得越发繁荣、越发让人眷恋了。文化室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整个村子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村民们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爱护村里的环境,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而村长老刘也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拓展文化室的功能,让它能更好地服务于村民,为清平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0 阅读:0

玩乐老王

简介:玩乐老王为大家带来生活中新奇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