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苛责?挂印而去的陈行甲,或许只是个“凡人”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4-06 02:54:18

2016年是陈行甲人生中的转折点,上一年的他还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前途不可限量,而这一年他就选择离开,还写下了那篇《别了,巴东》。

他走上了人生的后半场,过往的光辉事迹也在被无数人讨论着,有人说他的过往已经足够优秀,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有人说他在被寄予厚望的时刻选择当了“逃兵”,他的选择背后到底有多少故事,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风口浪尖,是否站得上去

2015年12月底,担任巴东县委书记的陈行甲在全县工程建设整治大会上以一种极为犀利的发言方式迅速吸引了广大媒体的关注,当时的他怒斥县里工程项目反腐,还不留丝毫情面直接点名一些在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官员。

这只是陈行甲第一次被关注到,过去4年,他都是这么过来的。

最初来到巴东这片贫瘠而又陌生的土地时,一位即将离休的同事打量着他,或许也看出了他内心深处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淡淡留下了一句:“看你还这么年轻,我真怕他们会欺负你。”

再怎么说,当时的陈行甲已经40岁了,他很理解“欺负”是什么意思。

越是贫困的县城,为官者掌握的资源就越多,他们的话语权也就更大,再加上县城就那么大点地方,极容易形成一个无法挣脱的人情社会,一旦无法融入其中,就有可能被“打击异己”。

很多话都不会在明面上说,大家心里都清楚罢了。

陈行甲也并非对情况不甚了解,而是他内心中的答案是提前一步确定的:当官,就是为了服务民众,巴东有50万老百姓还处于贫困状态中,若是没法让他们脱离贫困,陈行甲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

他有着读书人的纯粹,同时有着将军般的胆量。

前人的话需要听,陈行甲听了后还是决定“勇闯虎穴”,去主动感受巴东政治的另一面。

特别是当他打心底里认识到巴东贫困的根源是官商勾结导致后,一种从心底升起的怒气开始变得难以遏制;一项预算为2000万的项目,经过层层审批后最终结款高达8000万,中间有多少钱流进了多少人的荷包,这是陈行甲不敢想象的。

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收手,只有愤怒的陈行甲一遍遍嘶吼:“我要把他们全部送进监狱。”

愤怒的情绪谁都会表达,但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古往今来都是难题,只要人的贪欲在,似乎一些事情都难以避免。

从古至今有2000多年的吏治,能把贪官压下去的清官凤毛麟角,这也难怪,无论是海瑞包青天,每一个能把心中善念坚持下去的人都能获得名垂青史的机会,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务实。

陈行甲的反腐之路开启后,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有人警告他说话尺度太大、有人直接威胁他的家人,还有一次他甚至被歹人拳打脚踢,对方就是扬言要给他个教训。

他不知道这伙人究竟是谁指使来的,得罪的人实在太多,根本难以溯源。

“88口棺材”是陈行甲的坚守,在他的努力之下,87名违法官员和不良商人进了监狱,还有206个吃空饷的“叫花子”被清除出体制队伍。

少了这些人,巴东的情况很快就好转了,60%的村民得以脱贫,似乎一切都回归正轨。

看起来,这一仗陈行甲胜得很彻底,更高级别的政府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表扬他“言行正直,朝气蓬勃,用实际行动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正义。”

当县委书记的那几年,也是他屡屡登上头条的几年,在高调反腐的过程中他还亲自录制MV带动旅游,主动去体验3000米高空跳伞等等,似乎每一个行为都在向世人表述自己的勇敢,也让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

当时,巴东老百姓对陈行甲的评价归纳起来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民。

就这样的一位“官场明星”,在过于出类拔萃的情况下,走红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于是才有了2015年底那次工程整治大会上的发言稿,使得他红得极为彻底。

人们在好奇他为何能发出如此惊人的言论,也就“深究”他的过去,一个全方位的陈行甲就这么出现了。

作为百优县委书记,采访多了、关注也多了,记者问他有没有考虑过得罪人这种事,陈行甲只是淡然地笑笑:“做人也好,为官也罢,没必要藏着掖着,获得荣誉后言行更受关注了,如今见人见事也是直呼其名,直切要害。”

那次的采访中,陈行甲还透露了一个内容:没打算当大官。

似乎,陈行甲依旧会以无所畏惧的心态继续前行,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如此优秀、如此稀缺的县委书记会走上黯然离场的道路,事实就是:2016年12月2日,《再见,我的巴东》代表着巴东“陈行甲时代”落幕。

铁腕之下的无奈

当陈行甲选择辞职后,网络上充斥着很多讨论的声音,他却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任何事,消失了整整半年。

直到2017年5月,一篇《你好,我的下半场》出现在社交平台,人们才知道,陈行甲经历了“中场休息”后开始了公益人生。

到了这个时候,他依旧是特立独行的。

在中国过往的人文历史中看,弃官从商的人有很多,但是在放弃权力后投身于公益的人自然屈指可数,再加上陈行甲是那种所有人都认定了他会拥有光明未来的。

原来,消失的那半年他和朋友在深圳成立了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专门负责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

这件事要付出的精力同样很多,在陈行甲眼里,每天忙碌的时间丝毫不亚于他在当县委书记的时候,过去是在熟悉的领域做事,现在要面临的事情完全是未知的,学习反倒成为他人生的新课题。

他突然给人一种上了年纪的大学生感觉,时常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去学校听课,还会参加各种公益论坛,回来后就把一整天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要研究的事情很多,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力感。

为了能把这件事推动下去,他同样得依靠自己身上的流量,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他能摆平任何事。

一家深圳知名企业负责人听闻了陈行甲的故事找到他,希望具体了解一下他的公益项目,陈行甲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整理了思路、汇总材料,向对方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

谈话刚刚结束,这位负责人只是起身说了几句客套话,随后就离开了。

陈行甲也是见得多了,他清楚从对方的态度已经能判断出这单生意无法做成,那天他也很失落,回程的晚高峰更是让这种失落感放大,那个瞬间他突然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为官时,几百上千万的合同都摆在桌上等他签字,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

前后对比,却显得非常恍惚。

回到居住的小屋,他只要有空就会打开博客留言板,其中不少留言都是巴东的老百姓留下的,读着读着就会流下眼泪,有好几个朋友说过他泪点太低,他也应和道:“作为一个男人,这算不上一个好标签,需要去克服。”

从个人经历的角度,陈行甲做了全国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他用几十年岁月经历了别人可能几辈子都难以经历的事情。

那些从新闻报道中了解过他的人,大多都有一个需要答案的问题:陈行甲为什么辞职?

这个问题,陈行甲一直没有真正的正面回答,似乎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是完全割裂的,他在空闲时间写了几本书,或许书中就能找到部分答案。

原来,就算展现出来的部分再像一个“超人”,陈行甲也首先是个普通人,拥有亲情与爱情等最基本的情绪,而不是一个冷冰冰不会改变任何原则的机器。

有人把陈行甲比作海瑞,他却说:“海瑞耿直刚烈,我的童年跟随清苦的母亲生活,早早就学会了看别人的脸色,懂得了要妥协和委曲求全,只是有那么段时间,我是杀红了眼。”

他断了别人的财路,别人也想要他的命。

当年,有人曾放出风声:既然陈行甲想要把我们搞死,我们也要搞死他,搞不死他也要搞臭他。

陈行甲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言外之意就是:再不收手,我们随时可以上门找他和他的家人要命。

他不考虑自己,还得考虑自己的家人。

他的儿子从小就聪明,学习成绩也好,成长路上没怎么让他操心;至于妻子,在那本《在峡江的转弯处》中已经说得很具体了,且不说他个人有何魅力,在书中,他已经完全把妻子描绘成女神,不仅漂亮、家庭好,对外社交能力也很强。

陈行甲在县域内斗争,他需要的不是社交,是真正的鱼死网破,在“人情社会”中,腐败分子通常也是抱团的。

为了心中的正义,就连什么都没做错的妻子也会受到威胁,要说他心中依然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

得罪了这么多人,在家人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在工作过程中依然要继续“走钢丝”。

特别是在更高级别纪委办案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稍有违法违纪问题就可能落马,除非陈行甲能够透明到无可挑剔,否则他也是如履薄冰,就算工作中再为小心谨慎,还有可能被设局。

一旦他出现一点点问题,不用多想,马上就会有人添油加醋上去举报,这种事在近些年不是没有过。

一分钱都没有贪污的他,依然被人举报接受“情感贿赂”,说他“竭力自我炒作,捞取政治资本”等,这些事他根本无法证明,他的无奈,也无法在为官时通过媒体诉说,或许他真的累了。

似乎,陈行甲的退缩与他的“人设”不匹配,纵然他被寄予厚望,但他依然是个有血有肉有挂念的普通人,而不是英勇无畏的革命者。

网络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文章,呼吁“甲哥不能当逃兵”、批评“行甲转身”,无论如何,那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下半场”的人生究竟如何,如今依然没有定论,陈行甲依然在路上。

参考资料

1.“整死县委书记”,谁人如此嚣张? 中国经济网

2.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辞职原因:厌烦戴面具做人、做官 海峡都市报

0 阅读:1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