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殊菩萨说见性如镜?这个境界最难理解,却是智慧根本

浩雄的趣事 2024-12-11 03:53:59

注: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有一天,文殊菩萨在灵鹫山讲法,弟子们围坐在他身旁,神情专注。

一位比丘起身,问了一个让众人陷入沉思的问题:“尊者,您常说‘见性如镜’,可镜子既能映照一切,又无留尘之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境界?”

文殊菩萨微微一笑,指向山脚下的一条清溪,说道:“镜子没有心,却能照尽世间万物;溪水无染,却能映出天地万象。你们若想明白,就随我走一趟。”

比丘们面面相觑,纷纷起身跟随文殊菩萨走向山下。

他们不知道,这一趟路程,将揭开“见性如镜”的真谛......

溪水旁,弟子阿含蹲下身,看着水中的倒影。

“尊者,水中映出了蓝天白云,可那毕竟只是影像。”

文殊菩萨走到溪边,捧起一捧水,让它缓缓流下,“倒影随水流散,蓝天是否因此消失?”

阿含摇头,“天空依然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了。”

文殊菩萨转身看向阿含,“妄念如这倒影,虽生灭不定,却无法改变天空的存在。你们的本性,就是这片不动的天空。”

众人沉思,阿含又提出疑问:“尊者,若本性如天,何以妄念遮蔽?”

文殊菩萨指着山间的雾气,“雾笼山巅,山是否因此不在?”

“山未曾离开,是我们被雾气迷惑。”

文殊菩萨笑道:“修行不是驱逐雾气,而是看见雾气虚幻无实。”

竹林间,弟子迦叶停下脚步,他看着风吹竹动,问:“尊者,风动竹动,心也随境动,这如何是本性清净?”

文殊菩萨反问:“若风停,竹静,是否就能见到本性?”

迦叶思索后答:“风停竹静,心若仍执着于动静,便依然迷惑。”

文殊菩萨点头,“本性如镜,映照万物,却不住于动静。你们执着于清净,就如同想让风永不吹动,反而陷入妄想。”

“尊者,镜子虽清净,但终究会沾染尘埃,难道不需清理?”

文殊菩萨捡起一片落叶,置于掌中,“这片叶子落在地上,它是否抗拒泥土?”

罗那答看向文殊菩萨手中的那片落叶,“没有,它随缘而落。”

文殊菩萨轻轻吹动叶子。

“镜子上的尘埃,也是随缘而生,你们若执着清理,反而会让尘埃越积越多。见性如镜,不是要清理,而是要明白,镜子的清净从未改变。”

众人听后,心中恍然,却依然觉得有些难以触及。

文殊菩萨指着溪边洗衣的老妇人,“她是否因为溪水映出蓝天白云,就停止了洗衣?”

阿含摇了摇头,“她只在意水能洗净污垢。”

文殊菩萨说:“修行也如洗衣,用清净的本性洗涤妄念,而非执着于倒影。”

罗那又问:“尊者,若妄念本虚,为何我们仍被它束缚?”

文殊菩萨望向远处的山巅,“因为你们以为自己被束缚了。”

众人听罢,久久无言......

山风微凉,夕阳洒满山谷。

文殊菩萨对着众人说:“见性如镜,不是为了发现什么,而是为了知道它从未改变。”

溪水依然清澈,倒影摇曳起伏,弟子们又陷入了新的思索之中,他们感到,见性如镜的智慧,似乎比想象中更加深奥......

夜幕降临,群星点亮山间,溪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文殊菩萨坐在岩石上,众弟子围坐在他身旁,神情专注。

“尊者,若见性如镜,我们为何还要修行?既然镜子本清净,为何不直接见到它的清净本质?”

文殊菩萨用手指划过溪水,水面荡起一圈涟漪,“你们看,这水为何无法映出我的手指?”

罗那答:“因为水面有波动。”

文殊菩萨点头:“正是如此。你们的心也如这水,本来清净,但却因妄念生起波动,无法映照真实。修行并不是改变水的本质,而是让它恢复平静。”

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丢入溪水中,水面立刻泛起涟漪,但很快又恢复平静。

“你们看,涟漪生灭,水是否因此改变了它的清澈?”

迦叶摇头:“水的清澈从未改变。”

“妄念如这涟漪,虽短暂起伏,却无法改变心的本性。修行不是追求平静,而是明白涟漪本空,水的清澈从未失去。”

阿含追问:“尊者,若妄念本空,我们为何仍感到痛苦?它为何显得如此真实?”

文殊菩萨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条线:“你们看,这条线是否真实存在?”

罗那答:“它是树枝划出的痕迹,并不真实。”

文殊菩萨点头:“这条线是因缘和合而生。你们的痛苦,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它看似真实,不过是妄念在你们心上划出的痕迹。

当你们执着于它,便会被它所束缚;当你们看清它的本质,就会明白,它从未真正存在。”

月光洒在众人脸上,弟子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文殊菩萨继续说道:“见性如镜,还有第三层含义——无取无舍。”

“镜子映照万物,却不执着于映中的景象。无论美丑,它都平等对待,不取不舍。你们的心,也应如此。”

他说着,指向天边的明月:“你们看,那月亮是否选择只照亮美好的地方?”

“月光普照,无论高山平地,无论污浊清净,它都一视同仁。”

文殊菩萨点头:“这便是无取无舍的智慧。如果你们执着于取舍,就会心生分别,陷入妄念。若能如月光般普照一切,便能见到心的清净本质。”

迦叶沉思后问:“尊者,若无取无舍,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再行动,不再努力修行?”

文殊菩萨笑道:“无取无舍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随缘而行,不执结果。”

他从地上捡起一片枯叶,任它从手中滑落。

“这片叶子随风而落,它并未抗拒风的吹动,也未执着于落地的方向。你们的修行,也应如这片叶子,随缘而动,不取不舍。”

众人听后,内心豁然开朗。

阿含问:“尊者,见性如镜是否就是佛陀所说的涅槃境界?”

文殊菩萨答:“涅槃不是某种境界,而是心见本性后的自然显现。你们的心本自清净,只因妄念遮蔽,才无法见到涅槃的光明。当妄念消散,本性显露,涅槃便自然显现。”

“尊者,您说见性如镜,可我们为何总是看不清镜子的本质?”

文殊菩萨指着溪水中的明月,“你们看,这月亮是真实的,还是倒影?”

罗那答:“倒影是虚幻的,月亮才是真实的。”

文殊菩萨点头:“你们的心如天上的明月,妄念如水中的倒影。当你们执着于倒影,就会以为它是真实;当你们转过头来看天上的月亮,就会发现,倒影从未改变过明月的存在。”

众人沉默,内心升起难以言喻的平静。

文殊菩萨起身,望向远方的群山。

“见性如镜,不是去寻找什么,而是看见心的本来面目。镜子本清净,妄念本虚幻。当你们不再执着于妄念,便能见到清净的本性。”

夜深了,众人散去,山间只剩下潺潺的溪水声。

见性如镜,是修行的智慧根本,心如镜子,能映照世间万物,却不被其所染。

妄念如镜中影,虽生灭不定,却无法改变镜子的清净本质。

修行的目的,不是清空念头,而是看见念头的虚幻;不是追求清净,而是明白清净从未离开。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妄念,不再取舍于善恶,便能如镜子般平等映照,如明月般普照一切。

这,便是见性如镜的智慧,也是佛法的根本。

0 阅读:8

浩雄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