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唐朝:揭秘古人如何欢庆元宵节

劉同学 2024-02-14 05:21:12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盛唐的繁华中心,长安城,上元节的夜晚,李必静坐在刚刚建立的情报机构——靖安司中,焦急地等待着望楼传来的任何消息。

此时,长安城的百姓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之中,他们不知道,随着上元节璀璨的灯火一同升起的,还有一场即将吞噬一切的灾难。

突厥的铁骑正在边境蠢蠢欲动,狼卫的刺客潜伏在暗处,准备随时发动突袭,绑架将军之女、暗杀朝廷重臣,一场策划已久的烈焰即将点燃长安,威胁着千千万万无辜百姓的生命,长安城的命运悬于一线,毁灭的齿轮已经开始缓缓转动……

唐历正月十五,正值古代华夏的上元佳节,亦即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元宵节。在这一天,不仅全民享有三日的假期,而且夜禁解除,让唐朝子民得以尽情享受夜晚的狂欢——观赏彩灯、竞猜灯谜、参与密室逃脱游戏……

“火树银花交相辉,星桥铁锁展宏图。尘土随风逝,明月伴人舞。骑士们身着盛装,歌声中梅花飘落。金吾卫不再拘束夜晚,玉漏计时勿需催促。”无论在小说还是影视剧中,《长安十二时辰》都将上元节的繁华盛景和丰富民俗融入故事情节之中。

上元节无疑是《长安十二时辰》的情节核心,而唐朝,无疑是上元节文化成型的重要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古代节日的辉煌篇章。

上元节,这个深受道教文化熏陶而得名的传统节日,以其热闹非凡的观灯活动为特色,通常被看作是中国春节的圆满落幕。

元宵节,作为一项“国家法定节假日”,并非现代人的创新,而是源自唐朝的古老传统。唐朝时期的“假宁令”明确了上元节的放假安排,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上元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体系。

因此,早在唐朝,上元节便已经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国家节假日”,为全民带来了固定的休息与庆祝时光。

尽管上元节已被正式定为法定假日,但起初仅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节日结束后,公务员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似乎影响了皇帝的欢愉心情。

唐睿宗李旦因上元节过度燃灯而感到疲惫,右拾遗严挺对此不满,建议皇帝不要夜以继日地狂欢。无奈之下,唐睿宗只能遵从。

后来,唐睿宗之子唐玄宗可能也认为,如此欢乐的日子不应被那些不解风情的官员破坏,于是将假期延长至三天,并出资支持公务员们欢庆。在古代城市管理中,为确保安全,实行了“夜禁”制度。夜禁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民众夜间外出。

在唐朝的长安城,宵禁是日常管理的常态,一旦夜禁鼓声响起,民众便不得外出。

然而,为了让长安城的居民们能够尽情享受上元节的欢乐,节日期间,宵禁被特别解除,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三天的“放夜”,使得市民得以在夜色中自由穿梭于城市的各个坊区。

这种上元节“放夜”的传统起源于唐朝,在此之前的历史中,尚无先例为某个节日特别解除夜禁。唐朝之后,这一做法逐渐成为惯例,并为后世所继承。因此,上元节的夜间开放,无疑是唐朝的创新之举。

在古代,夜晚常常被赋予神秘和危险的双重色彩。然而,在唐朝的上元节,这一传统观念被颠覆,夜禁被特别解除,人们通过点亮室内外无数的灯火,驱散了夜幕的阴影,迎来了一场盛宴。

民众品尝着肉粥、面茧、丝笼、火蛾儿、玉梁糕等各式佳肴,参与踏歌、拔河等娱乐活动,尽情享受着通宵达旦的狂欢。

在古代社会,女性通常被限制外出,特别是在夜晚。但在上元节期间,这些禁忌被打破,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夜晚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欢乐。

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也成为了恋人们表达爱意的绝佳时刻。甚至有些情侣会选择在这个夜晚,携手私奔,寻求他们的幸福未来。上元节,因此成为了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节日,充满了浪漫与自由的气息。

许多文人墨客受到上元节爱情故事的启发,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例如欧阳修的《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亦有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管在历史早期,燃灯习俗与原始崇拜、天时物道等深奥概念密切相关,显得有些庄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性逐渐成为主导,使得上元节演变成了一个欢乐的“狂欢之夜”。

传统上,张灯结彩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唐朝之前,这种活动多局限于民间,且规模较小。史料中偶有提及帝王燃灯的记载,但这些通常是个别统治者的祭祀或庆典行为,并未形成定制。

据说在隋炀帝时期,上元节时会点燃数十堆火,用昂贵的沉香木作为燃料,尽管这种做法与后来的灯节习俗有所不同。唐朝时期,燃灯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烧火,而是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灯饰。

这些“燃灯”活动逐渐成为了传统,并代代相传。《云仙杂记》中记载了唐代正月十五夜宫中张灯的盛况,描述了如“白鸾转花,黄龙吐水,金鬼,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等灯具,这些都是模仿动物形态的精致灯具。

踏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其根源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远古的时代,而在唐朝时期,它达到了巅峰,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极大推崇。

在上元节这一天,踏歌成为了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活动。唐朝的踏歌又被称为“踏谣”,政府会在上元节组织大型的庆祝活动,例如唐睿宗就曾挑选了长安的千余名少女,在灯轮下连续三夜进行踏歌表演。

唐玄宗对踏歌词情有独钟,激发了朝廷文人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踏歌词的创作中。唐朝诗人顾况在《听山鹧鸪》中描绘了村民们在桃花村夜宿,通宵踏歌直至天明的盛况。

白居易在《正月十五夜月》中写道:“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会厌杭州”,生动地描绘了杭州元宵节夜晚踏歌的喧闹景象。

在唐代,除了官民共庆的踏歌活动,民间还流行起了一种叫做拔河的体育竞技。拔河,古称“牵钩”之戏,直至唐朝才正式被命名为“拔河”。

《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这一活动的细节:“两钩齐挽,大组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这段描述正是指的唐朝正月十五日举行的拔河比赛。拔河的具体过程是使用长达四五丈的大麻绳,两端系上数百条小绳,参与者分成两队,然后开始进行激烈的“拔河活动”。

宋代元宵节的传统美食——汤圆,其实并非唐朝时期的食物。在宋朝,汤圆被称为“元子”、“水团”、“团子”、“圆子”等,而在唐朝,人们在上元节期间享用的则是其他种类的美食。

尽管唐朝的上元节食品与现代的汤圆在种类上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有着特定的食物,这本身就体现了对这个节日的特殊重视。

在唐朝之前,正月十五并没有形成特定的食品习俗,直到唐朝时期,上元节才开始有了专门的食品,这标志着上元节传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陈翔《唐代“踏歌”习俗》

章雪峰《唐朝过年:上元节》

李曼《唐朝上元节俗的历史考察》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0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