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碳铁金属,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钢材,还有铝合金是当今人类利用最广泛的2大类金属合金材料。钢材又强又硬,缺点是密度重量较大;而铝合金要比钢材几乎轻了三分之二,但是质地相对较软。经过改良后的铝合金个别型号的硬度可以接近普通碳钢,但是耐热耐火性仍然改善不大,而且综合耐腐蚀性其实是不如表面喷涂油漆后的钢材。因此具体到造船造舰工业上,传统船钢的使用范围仍然大大超过钢材。不过用铝合金造舰,也有两大优势是普通船钢完全没法对比的。首先还是密度重量;在当今的传统吃水型船舶中,想要最高水面速度超过40节,几乎必须采用全铝合金舰体是唯一选项。第二点,则在于水面舰艇表面如果要想达到战斗机级的综合平整度且实现近乎战机的隐身能力。那么这些舰艇的上层建筑,
也必须是用全铝合金建造也是目前的唯一办法。前2艘DDG1000外观相当高大上的隐身舰岛,其实就是用全铝合金建造的。这2大规律不用说在水面上,就算在陆地上也同样适用。比如要建造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铁列车,用传统的钢材制造车厢外壳几乎无法达到要求。因为全钢车壳过重,用来当高铁车厢,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加减速期间了。而且全钢车体外壳也无法做到自然平整;每一段钢壳的车厢,仅仅找平的腻子就需要好几吨。而用铝合金生产高铁列车,才能轻易达到300公里以上时速;而且车体表面几乎不需要腻子就可以实现高度光滑平整。因此从运行能量、隐身效果以及美观角度讲,全铝合金的舰体,至少是全铝合金上层建筑的综合性优点,在高铁与舰船上基本是趋势一致的。
但是铝合金舰体与上层建筑,对海水的腐蚀性与一旦中弹之后可能的助燃效应,至今仍然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虽然现在研发出各种高度耐火耐腐蚀的铝合金新型号,但是都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而大部分情况下,一般的民用火源与被炮弹与导弹甚至鱼雷命中之后爆发的火灾,对铝合金舰体的考验是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大家都知道1982年的马岛海战中,被飞鱼击中后的谢菲尔德号的大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只能弃船沉没。这其中,谢舰采用的全铝合金上层建筑就是诱发原因之一。其实击中谢菲尔德号的飞鱼导弹根本就没有爆炸,仅仅导弹内部剩余燃料的持续纵火效应就已经让其无法挽回。而前几年在中东区域,一艘全铝合金的快速运输舰也被导弹命中之后引发持续大火而彻底报废。
这说明所谓耐火性能强化的新型铝合金也不能硬扛反舰导弹的正面攻击。还有一个就是铝合金舰体的海水腐蚀问题至今无解。超级大国海军也是听说另外一个大国的80多艘现役铝合金导弹快艇已经完全解决了耐腐蚀问题,才下决心上马30多艘濒海战斗舰的。结果最后打听清楚了:彻底解决腐蚀问题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百来吨的导弹艇全部吊到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