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之物象含义及意蕴。

老谢语文 2024-12-26 19:22:49

小说赏析之物象的作用及意蕴

邹兰文

一、物象的含义。也就是小说的物象指什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广义的物象,指小说中除人物之外的涉及到的事(非小说中情节)或物。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二是狭义的物象,指在小说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事或物。譬如象征意义、线索意义等。例如2017江苏高考小说阅读《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中小狗“奎尼”、2021浙江高考《麦子》中“麦子”、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大师》中“板凳”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

角色

作用

解读

示例

对情节展开有推动作用

故事情节的中心

阿Q

揭示小说主题

具有社会意义和某种生活启示

线

自身作用

与主要人物发生或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主要人物的陪衬者,贯穿全篇无所不知,串场。

赵太爷(钱太爷、举人老爷)假洋鬼子、地保、赵司晨、邹七嫂、吴妈、小D、王胡、小尼姑等。

推动情节发展活跃故事情节

陪衬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更加清晰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突显主旨增添感染力

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人物

衬托环境渲染气氛

①广义上讲小说描写中除人物外的具体的事(陪衬事件)或物,都是小说的物象,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②狭义上具有特殊含义的事(陪衬的事件等)或物。

辫子、文明棍、土谷祠、宁式床、洋钱、洋纱衫等等;《麦子》《鞋》《大师》中“板凳”等。

二、物象的作用。

①从人物形象角度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②从情节安排角度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从环境角度思考。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④从主题角度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下面以2021浙江高考《麦子》为例分析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题目: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麦子

红柯

1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跌:“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2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3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4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5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6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吃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7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天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8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9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10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11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12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 “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13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14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15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16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17“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18“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19“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20“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21“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22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23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24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25“我们是簸箕命。”

26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粮食等。

[解析]

题干直接给出问题:探究“麦子”在全文中作用。“麦子”是物象,探究其在全文中的作用,考查方向物象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人物的作用并没有说是对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在分析时首先看主要人物再看次要人物,若给出某一指定人物则按要求去做。其次弄懂情节,情节是怎样发展延续的;把握细节是关键,细节是情节的极致,是分析人物(物象)的有力抓手。再次弄懂小说的主题,只有主题明确了才能判断人物或物象是否起到作用。最后弄懂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物象是否对环境描写起到一定作用。通过阅读可知老头子是军人,老头子与老婆婆有军队背景,军人职责就是守土有责。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我们,即老婆婆和老头子;情节是老婆婆在麦地形象、老头子怎样定婚娶亲、与老婆婆怎样种麦子的过程,“麦子”是全文的主线,串联上下文;文章的主题就是第一句话“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做贡献。

[思考角度]

①人物作用。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我们,即老婆婆和老头子。物象对人物的作用也就是对老婆婆和老头子的作用。文中物象对人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3段和第10段。第3段写道:“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把老婆婆比作豹子,突出其勇猛刚强,生存扎根,守护边疆;把她的手比作善于跳跃的跳鼠,突出其内心扎根边疆以苦为乐的情怀。第10段写道:“老头端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开荒种地的艰辛在老头的手中成了气吞山河的开疆拓土,此段内容想象丰富,颇具象征意味。

从以上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样能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麦子”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②情节作用。小说第3到第6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10到第11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第12-21段用插叙的手法引出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第22段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26段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③环境作用。“麦子”生存的环境就是主人公生存的环境,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物象“麦子”对时代特色氛围和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没有特别的作用。

④主题作用。文章的主题就是第一句话“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因为他们要照顾麦子,“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麦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第3段“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写老婆婆用她的强悍守护给予了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第10、11段“老头端着簸箕【注】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第22、23段“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这样写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于麦子的作用从对人物的作用、情节的作用、主题的作用去分析。 [参考答案]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特别提示]

1. 关注物象出现的位置。关注物象出现的位置,对解读物象的作用很有帮助,尤其是反复出现的物象,要结合其上下文分析。如2017年江苏高考《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中婆婆狗奎尼的形象: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2. 关注物象暗示背景。要注意物象的类别和特征,如“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暗示背景(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暗示背景实际上就是暗示时代特色。孔乙己的“长衫”是时代的标志、记忆。实际上不只是小说有暗示时代背景作用,散文、戏剧、诗歌中的物象也具有这个作用,例如样板戏《红灯记》中“信号灯”也具有这个作用。

(二)上面是“麦子”做为全文线索作用的分析,有的物象并不是全文中的线索但也有重要的意义,简单看一下2020新高考全国卷《大师》中“板凳”这一物象的作用。题目是: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解析]

从题干可知,虽然是“板凳”这一物象,但实质是“富有意味的细节”,也就是要从细节的作用上来考虑。从这个题目也可以看出某些陪衬的“事件”也可以充当小说中的“物象”,并不一定只是赋予特殊意义的“物”。这也是选择此篇文章的目的。就本题而言分析“板凳”的作用时,不仅要考虑到物象的作用还要兼顾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从小说可知,“背着板凳”跟着父亲去下棋是作者的常态。也就是说“板凳”这一物象是作为一个“行为”而出现的。行为描写(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是:能预知事件的走向、表现人物心理,也能表现生活环境。

[思考角度]从物象的作用思考:

①从人物形象角度思考。“背着板凳”这一行为突出了对父亲的崇拜、仰慕之心理,侧面写出了父亲的伟大而自己也引以为傲。②从情节安排角度思考。从小说看出“背着板凳”跟着父亲去下棋经过了一个由“不邀不撵”到“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的认可,也经过了一个“由子到徒”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在“背着板凳”跟父亲下棋的过程中实现的。③从环境角度思考。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背着板凳”下棋的战场是“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是生活真实场景的再现,真实可信。④从主题角度思考“背着板凳”赞扬了父亲“棋艺的高超、下棋的纯粹、君子之风、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深化了主题。由以上可以看出从“物象的角度”分析完全与“行为细节的作用”吻合。答案如下 。

[参考答案]

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三、物象的意蕴。

(一)意蕴的含义。高考对物象的考查,除了考查作用外还有的考查意蕴,即物象内涵的理解。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寻找、发掘:

①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

②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上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等。

③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义。

(二)以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石门阵》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屋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石门阵

卞之琳

1“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2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3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4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5“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6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7“来了。”大家一起想。

8果然--

9“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10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11“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12“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13“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14“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15“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16“'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17“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18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19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20“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21“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22“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23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24“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25“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26“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27“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28“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29“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30“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31“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32“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33“一路上-

34“向左看:石头门。

35“向右看:石头门。

36“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37“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38“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39“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40“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41“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42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43“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44“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45“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46“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47“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48“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49“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50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51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 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门)及其含义的能力。题干有三层意思①多次出现的“门”,要找出有哪些“门”;②明确告诉我们这些“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即要分类找出“门”有哪些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门”对应有哪些不同含义;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要结合文本,通过文体分析来印证其含义。

通过阅读可知:

(一)文章中的“门”及出现的位置有:第一个“门”是王木匠故事里的“石门”。31-36自然段写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门阵”,5自然段写道:“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石阵摆退鬼子兵。”第二个“门”是生活中的“门”,木头门,48自然段写道:“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砖头门,47自然段写道:“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第三个“门”是对抗日的体会。“大门、二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48自然段写道“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

第四个“门”是文章结尾处王木匠的心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51自然段写道“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这里的“门”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

(二)“门”的层次有。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老百姓以砖头堵门,是在抵御日本鬼子进门。之所以以砖头堵门,是因为原来的木门被日本鬼子烧光了,只好以砖头来堵。

②故事中的“门”(传奇中的“门”),也是战争中的门。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并配合讲故事的需要,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象征性的“门”。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大门,联系到中国抗日战争时代大背景,自然可以由实入虚,象征着祖国国门。赶走了侵略者,国门就守住了,老百姓就安全,家门(也就是二门)就不用关闭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④希望之“门”即文章的结尾的“真正的石门阵”。 文章的结尾的“真正的石门阵”: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真正的石门阵”具有象征意义,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与前后的语段分开来看,因为分开后语境发生变化,“真正的石门阵”的象征意义就不存在了,这是阅读最后一段的关键。

综合起来看:小说中的不同层面的“门”,共有七处:木头门,砖头门,石头门,石门阵,大门,二门,真正的石门阵。分层的依据是小说“门”提供的语境和环境。

(三)不同层面的意义。

第一层面现实生活“门”是老百姓的家门,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第一道防线,代表着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

第二具层面故事中的“门”和第三个层面象征性的“门”意义是一样的,合起来看,这是表现出军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第四个层面意义,要联系文中最后一段话的语境,这里“真正的石门阵”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

小说中多次出现“门”,要结合文本,七个“门”要概括找全,不可遗漏。对“门”要学会分类,从不同层面进行概括。四个层面,逐层深入。家门→以石门阵方式来战争→保大门(国门) →真正的石门阵,要对不同层面的“门”进行解读,也就是指出其含义。由家门拓展到国门,由实入虚,由表及里,是回答这道题的关键。

思考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是:王木匠的明白的道理:“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题眼。

[参考答案](1)“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

(2)“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

(3)“门”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