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手打人,第一反应总是错的?妈妈这样做更聪明

萌娃趣育圈 2025-04-03 14:21:36

开篇:

小明刚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就被妈妈问到:“今天有没有打人啊?”小明使劲点点头,又摇摇头。

一边的爸爸听到这话,叹了一口气:“男孩子嘛,打人是正常的。

他觉得心里不好受,当然会用拳头表达。

可是,妈妈皱着眉头:“打人怎么能是正常的?难道你想他以后变成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吗?”这时,家庭会议立刻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其实,小明为什么会打人,这中间隐藏着我们都不易察觉的原因。

小明妈妈开始查各种资料,翻阅了《儿童心理发展与行为矫正》,才发现,原来孩子打人并不仅仅是因为“脾气不好”或者“家教不严”,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

小明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冲动和社会行为,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杏仁核负责情绪反应,却反应过于活跃。

这导致小明在情绪激动时,更容易选择用拳头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并不是因为小明“天生暴力”,而是他的“刹车系统”还没长好,但“油门”已经踩到底了。

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

另外,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波波娃娃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会行为。

如果他们看到父母吵架,或者被家长以“打”为主要惩罚手段,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想象一下,如果每次小明在家看动画片,动画片里充斥着暴力画面,他会不会也觉得打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当孩子动手打人时,家长该怎么办?

所以,当小明打人时,妈妈决定换一种方法应对。

“训斥他,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妈妈想着,于是她决定,先稳住小明的情绪,再慢慢引导他学会控制。

每次小明动手打人,妈妈不再用吼叫的方式,而是立刻蹲下来,和小明保持同一高度。

这样,小明不会觉得妈妈在“压迫”他。

妈妈开始用稳定但坚定的眼神看着小明,不说话。

眼神是一种强大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有时候,一个严肃的眼神,比一百句“你不许打人”更有效。

接下来,妈妈轻轻握住小明的手,降低他的攻击性。

等他稍微冷静一点,再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不可以打人。

这种方法,逐渐有效果。

小明打人的次数开始减少,也慢慢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动手。

用情绪表达金句教孩子控制情绪

妈妈发现,与其每次训斥小明,不如教他几句“情绪表达金句”。

从小明还小的时候,妈妈就试着教他,说“不喜欢这样”、“你这样会让我不开心”、“我们可以轮流玩这个玩具吗?”这些短句帮助小明在情绪激动时,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拳头。

一次,小明的朋友小刚抢走了他的玩具,小明怒气冲天,几乎忍不住动手了。

妈妈赶紧蹲下,握住小明的小手,轻声说:“我们可以轮流玩这个玩具吗?”几乎是瞬间,小明的火气就消了,他开始尝试用妈妈教他的短句,解决矛盾。

两个人很快达成了共识,玩具也回到了小明的手中。

家长教育孩子的常见误区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用这种方法。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打人,第一时间会逼他们道歉:“快说对不起!”但问题是,小明情绪激动时,他根本不会真心认错,只会觉得“道歉是个惩罚”。

父母应该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他们讨论怎么补救。

比如,“你刚才打了小刚,他好像很难过,你觉得可以怎么做让他开心一点?”这样,小明才能真正理解“打人会让别人难受”,而不是“我打人后,只要说句‘对不起’就没事了。”

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打人是因为“没吃过苦”,于是故意让孩子吃亏:“让他吃点亏,知道被打的滋味了!

但是,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世界就是个‘以牙还牙’的地方”,并不会变得更温和,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暴力。

结尾:

照顾孩子,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任务。

孩子动手打人时,家长的第一步不应该是说教,而是冷静应对,先稳住局势,再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不要急着指责孩子,而是让他们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有时候,聪明的育儿方法胜过千言万语。

这不仅是一种行为矫正,更是一种爱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有冲突时,语言比拳头更有力量。

这是对成长和未来的最佳投资。

0 阅读:13
萌娃趣育圈

萌娃趣育圈

打破育儿误区,科学育娃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