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为什么沉迷电子游戏而不可自拔?为什么没能把孩子培养成想象中的样子的时候,是否认真想过,我们所抱怨的所有问题,其实没有一个问题是孤立存在、突然发生的,可以说,孩子的问题是和我们长期以来实施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每个孩子的成功或失败,看似是偶然的,其实都和他们从小接受何种方式的家庭教育有关。
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1988年生的何江,是首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生。他的家乡在湖南省宁乡县一个非常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父母只是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民,经常外出打工,曾一度让他成了 留守儿童。但即使是这么低的人生起点,他最后也能点亮自己精彩的人生。
某精英学生,自小成绩优异,有过海外名校的留学经历,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按理说硕士毕业之后他将开启一段精彩的人生,但结果却让所有人都跌了一地的眼镜。他毕业回国后,却常年宅在家里睡觉、打游戏,不肯工作,就靠年迈又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接济生活。把原本一手的好牌给打烂了,从“精英”变成了“巨婴”。
父母学历高、家庭条件优越,固然在教育资源上占有优势,却不一定能教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学历低、家庭条件一般,的确在教育资源上不占优势,但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尽管过程更艰难,但一样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虽然这两个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它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孩子的未来如何,其实都藏在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中。
何江的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始终抱着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孩子一定能成才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何江的父母克服了种种不利条件,仍然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人才。
而那位曾经的精英学生出生在一个家境优越的环境中,他本可借助高起点获得更大的发展,但因为父母从小的包办使他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把一手好牌给打得稀巴烂。
孩子所面临的现状,如果追本溯源,其实是早期家庭教育长期演化下的结果。
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就藏着“海恩法则”,父母越早重视越好。
孩子未来发展的成功或失败, 是他们过去无数次日常行为的日积月累而成的,而父母是影响孩子日常行为的最重要的人。
教育是不可逆的,孩子走过的每一步都无法再重来,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要三思而后行,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像父母宠溺孩子、包办孩子成长等这样诸如此类的小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去轻视它们,如果常年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
处在不同起点的孩子,最后无论是突破家庭阶层,还是打烂一手好牌,其实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教育行为所造成的。
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若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就要踏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静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好的教育,自然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用心的陪伴。
在孩子幼年时期,恰恰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心理发育最迅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父母输出的教育影响和传递的价值观,孩子都会无条件地接受和吸收,变成一种习惯,并且很快就能得到反馈。
社会是检验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最终都会在社会上得以验证。
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家孩子获取成功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在孩子的背后几乎都有在默默努力的父母们。
根据“海恩法则”,为了避免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行为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家庭应有科学、系统的培养目标和中长期计划。
除开极少数由于先天生理缺陷而无法教育的孩子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换言之,没有愚笨的孩子,只有平时不做充分准备的父母。
我们每次在教育孩子上微小的努力,都是在遵循着“海恩法则”。
其实说到底,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避免那些日常中被我们忽略的小错误,在将来逐渐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大错误。
我们在前头拼命努力,孩子也会在后头奋起直追,最终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